怒江之路:一部用汗水书写的劳动史诗

布噜咪

从“156工程”到新时代,怒江公路变迁见证中国梦·劳动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为罗付加叔叔</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下,劳动之美在怒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怒江公路的蜕变如同一条巨龙腾飞,它见证了岁月的沧桑,更见证了人民的奋斗与希望。公路的畅通,不仅连接了怒江与外界的桥梁,更打开了怒江人民通往幸福的大门。怒江的公路变迁,不仅是一部壮丽的自然征服史,更是一曲激昂奋进的劳动赞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遥想195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之初,这里还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世界边缘之地,境内没有一条公路,没有一座桥梁,仅有人马驿道600多公里。那时的怒江,交通闭塞,仿佛被深山峡谷所禁锢,与世隔绝,人民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然而,怒江人民心怀梦想,渴望与祖国母亲紧密相连。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交通是国家发展的动脉,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于是,一场改变命运的征程悄然开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第一任州长裴阿欠,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赴京请求毛主席批示修建公路和电话线路。那句“要一根大地的腰带,与祖国联系在一起;织一张蜘蛛网,与党中央连在一起”的话语,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怒江人民的心田。这条“大地的腰带”,便是怒江交通的生命线——瓦贡公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1956年的破土动工,到1976年的全线贯通,瓦贡公路,这条怒江的交通大动脉,承载着怒江人民的梦想与希望。瓦贡公路的建设历程,是无数劳动者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其中,156工程更是这段历史中最为艰难的一章。在这156千米的征途上,筑路工人们用双手开凿出了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他们面对的是崇山峻岭,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简陋的工具,但他们拥有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国家的忠诚,是对民族复兴的信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与罗付加叔叔的深情交流中,我们仿佛被带入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真切地感受到了那段峥嵘岁月的艰难与辉煌。罗付加叔叔一家三代,皆为公路的建设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他回想起那些日子,不禁感慨万分。在那时,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他们只能依靠双手和锄头,面对重重困难。在“156”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他们磨破了无数的锄头,衣物裤子也破烂不堪,肩膀上的伤痕更是见证了他们的坚韧与毅力。然而,他们从未退缩,从未放弃,因为他们深知,这条公路是怒江人民的希望,是他们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罗付加叔叔和他的同伴们,他们不仅挖烂了锄头和衣物,更是打破了心中的束缚与恐惧。他们搬动的不仅仅是泥土和石头,更是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为“156”工程英勇牺牲的英雄们,他们的名字或许已被时间的长河所淹没,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怒江之水,永远奔腾不息,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p><p class="ql-block">在这条公路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他们为了公路的畅通,舍生忘死、英勇拼搏。有的被雷管炸死、炸伤;有的舍己救人;有的熬红了眼睛、干裂着嘴唇、裸露着膝盖……这些英勇的劳动者们,用他们的汗水和生命,铸就了这条通往幸福的公路。</p><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过去了,怒江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公路如血脉般延伸至每一个角落,带来了繁荣与发展,连接了怒江与外界,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梦想都有了飞翔的翅膀。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铸就了怒江的辉煌。</p><p class="ql-block">让我们铭记历史,感恩先辈,继续前行。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怒江正奋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篇章,而劳动之美,将继续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绽放,照亮每一个追求幸福生活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为利沙底临石桥竣工,156工程筑梦者集体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