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三载 情谊永存

一代虞夫

<p class="ql-block">  你纪得吗?1975年的这一天,我们从全省各地相聚在这里,共同度过了三年的美好求学时光,至今已整整五十年过去,五十年前,我们青春似梦,在这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笔者收藏了几张照片,回忆咱们同学一场,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感慨,那些美好的瞬间,值得永远的珍藏。</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1978年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甲班的毕业合影照,我们是1975年入学的,当年,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在全省范围内共招了120人,分甲、乙两个班。</p> <p class="ql-block">  2017年,由陈雨、陈守玉等同学的盛情,邀请我们在连云港、淮安一聚,这是聚会时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们同班同组的几个同学在连云港聚会时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忆往昔,朝钟暮鼓同船渡,看今朝,同学情深仍依旧。</p> <p class="ql-block">  同窗共读三年整,分别之后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走上社会才知道校园生活的美好,经历过复杂的人际关系,才知道,唯有同学友情的可贵,人生晚年,回忆起美好的求学时光,犹如流水溢彩的画卷,已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  我是1972年高中毕业,回队务农两年半,通过了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层层筛选,最后,进入了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求学的,我家乡是农村的一个最普通的,过去叫公社,现在叫镇,当年跟我一起出来的6个同学,有上“社来社去”的,有的上中专的,上大学普通班的只有两个,我算是幸运的了,上的大学普通班。</p><p class="ql-block"> 进校第一年的第一学期,我们是在江苏师范学院,尹山湖农场度过的,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在教室里上课,说实话,我们对当时的教学模式,是心存疑虑的,但疑虑归疑虑,谁也不愿意越池半步,因为当时“学工、学农、学军”是学生的必修课,有些老师似乎看出我们的一点心思,记得,有一位带我们“学农”的老师讲过,你们就不必担心了,船到桥头自然直,你们在校学习的知识都是一些皮毛啊,今后能用得上20%就相当不错了,真正需要学习的是走向社会之后,短短的几句话,稳定了我们当时的情绪,三年之后的实践诠释了这几句话的真正内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进校的第一年我们学的是,基础物理和初等数学,内容跟我们高中所学的内容差不多,但是,同样的知识,在不同的老师讲解下,其收效往往是不同的,通过这一年来的学习,我取得了与过去高中阶段不同的收获。在尹山湖农场就一个学期,之后我们就回到了学校的本部(全日制),直至学完当时大学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总的来说外界对我们的干扰还是比较少的。</p><p class="ql-block"> 教我们老师都是身居高院的名师,由于篇幅所限,恕我不能一一列举了,仅选几位与我们相处时间比较长的为例,一位是宋维基老师,他上课的特点是风趣幽默、引人入胜。一位是李振亚老师,他上课特点是条理清晰、循循善诱,一位是爱岗敬业的班主任王筱生老师,他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自如,如今虽然已五十年过去了,但这几位恩师上课的风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工作髙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我至今没有忘记,毕业之后,我一直以这几位老师为榜样,他们成了我学习的楷模和前进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  时代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现在已经进入到智媒体时代了,我们这一代人会逐步离开历史舞台,回首过往,我们没有为我们拥有的称号丢脸,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十分珍惜自己难得的学习机会的,以执着、勤奋、笃学完成了知识结构的构建,特别是走向社会以后,为履行一代人的社会使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篇章。(为相聚五十年而写的,寥寥几笔,算是抛砖引玉吧,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