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德国心理治疗家伯特·海灵格《看见》</span></p><p class="ql-block">当你只注意一个人的行为,你没有看见他;</p><p class="ql-block">当你关注一个人的行为背后的意图,你开始看他;</p><p class="ql-block">当你关心一个人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你看见他了。</p><p class="ql-block">透过你的心看见另一颗心,这是一个生命看见另一个生命,也是生命与生命相遇了,爱就发生了。</p><p class="ql-block">爱会开始在心之间流动,喜悦而动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海灵格的这段话,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真爱产生的过程……</p><p class="ql-block">从注意一个人的行为开始,到关注一个人的行为背后的意图,再到关心一个人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才算真正看见一个人。这是真爱的起点!</p><p class="ql-block">在这个起点之下,一个人看见另一个人,一颗心看见另一颗心,也就是说,一个生命和另一个生命真正相遇了,爱会在两颗心之间流动,在两个生命之间流动,爱,就发生了。</p><p class="ql-block">父母对孩子的真爱也是如此产生的。是父母从注意孩子行为到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再到关心孩子行为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才会有心与心的碰撞,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并在两颗心之间产生爱的流动。</p><p class="ql-block">然而,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这样来“爱”孩子。</p><p class="ql-block">当孩子行动拖延、磨蹭、撒谎、哭闹、任性、学习懒惰,和同学搞不好关系时,我们只注意到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并直接对这些行为采取了否定、批评、指责、说教等打压和不接纳的方式,试图来禁止孩子继续这种行为。</p><p class="ql-block">事实证明,这些做法当次有效,长期无效。父母们总是百思不解,为什么这些常用的方法总是管不好自己的孩子?</p><p class="ql-block">原因在于:孩子需要价值感和归属感,通俗地说,孩子需要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需要爱的力量来支撑他不断地来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p><p class="ql-block">但是,我们做父母和老师没有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更没有了解和关心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和感受,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和老师的爱,就没有力量用实际行动做具体的事来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意义。</p><p class="ql-block">我们除了注意到孩子的行为并对孩子的行为持否定和斥责的态度以外,我们对孩子内心的需要和感受一无所知。不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和感受的批评和教育,都称不上是对孩子有真爱。</p><p class="ql-block">没有真爱的教育,一定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