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是我参观四大石窟的最后一个。无数人在我之前登上了麦积山的悬崖,去观看历经1600年的世界遗产,也留下很多描述。虽然如此,我仍想以自己的视角,写下我自己的感受。</p><p class="ql-block">这天气温一下子上升到三十多度。在天水属于比较高的温度,因为那里的餐厅基本上都没安装空调。于是我就在树荫下多逗留些时间来避避烈日。下午三点才到到麦积山。</p><p class="ql-block">当我乘在接驳车上,眼前出现了这个郁郁葱葱的麦垛。暑意一下子飘到九霄云外了。</p> <p class="ql-block">参观麦积山石窟都是从东崖上山,但是都要经过西崖。下午的阳光正面对西崖。远远就见到绝壁上的栈道和西大佛。</p><p class="ql-block">西崖的山顶比较平。山顶,山下都有绿色的植被。褐色的山体寸草不生,山上远远看见白色的大佛。</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有142米高,相当于我们城市里四十多层高的楼那么高。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被称为“琼楼十二层”的凌空栈道,全长1.3千米。最上面一层天桥,距离地面84米,相当于28层楼高。</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的西崖大佛是北魏的原物,高12.2米。右侧的协侍菩萨已经风化了。这就让你还未上山,就知道了麦积山石窟历史的悠久。这个著名的石窟是从东晋十六国的后秦开始开凿的。一直延续到宋代,随后就突然被人们遗忘了。在历经了元,明,清的朝代更换以后,在民国时代,有一位文物保护者叫冯国瑞,根据史书的记载去寻找,再次发现了麦积山石窟。</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西大佛山下的小路,一路绕到东崖,这时候,东崖三大佛出现在眼前。穿过树木,可以望见东大佛的面容。东崖大佛高15.8米,是隋代建的,南宋是修过,到了1982年再次修过。东崖的大佛望着我们从东门的入口进入,开始麦积山石窟的参观。</p><p class="ql-block">我到了售票处,要求买特窟的票,售票员说,从参观的时间看,我走完全部普通窟,就只能再参观一个特窟,想要多看,时间来不及了。我这次是跟旅行团过来,能多看一个窟就不错啊。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133特窟的票。</p> <p class="ql-block">就从这栈道一层层地往上,沿途的崖壁上有一个个佛龛,佛龛里面就有佛像。但是,罩着佛像的铁丝网太致密了,就算眼睛贴在上面,特很难看全佛像,拍摄就更难了。</p> <p class="ql-block">只有把相机贴在铁丝网上,在铁丝网的网孔中间,能够拍摄到佛像。</p> <p class="ql-block">很多场合只能拍到佛像的局部的局部。我通常是选择佛像头部,佛像历经一千多年,他们的神态一直就是这样宁静地望着我们人间。佛像头部后面的背光,还能看见残留的彩色壁画。</p> <p class="ql-block">随后,沿着崖壁的楼梯一层层往上,最为震撼的东崖大佛近距离出现在眼前,带着强烈的冲击力扑面而来。先看到的是左侧的菩萨,头戴宝冠,面容丰满,眉间同有白毫相,颈部挂有璎珞珠串。这位左侧的菩萨是普贤,高13 米。</p> <p class="ql-block">菩萨的面容完全就是欧版的健陀罗风格,浓眉大眼,宝冠有强烈的立体感。大眼睛里面黑色的眼珠子是嵌入的琉璃珠。从菩萨这么大的形体,你可以想象一下眼睛的琉璃珠有多大。</p><p class="ql-block">菩萨的右上方是一排排的小佛,就是003窟千佛阁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换一个角度看普贤菩萨,旁边一只残缺的手露出了里面的骨架,可以得知麦积山大佛的建造工艺。此类大型佛像制作流程为先在崖面雕凿出大形,然后在石胎表面等距凿出大小、深浅不一的桩孔,插入缠有丝麻的木楔。然后再敷泥塑形,精雕细塑,最后加以妆彩。千年风雨的洗刷过后,彩色已经失去,但是佛像的神态仍然气度不凡。</p> <p class="ql-block">右侧的菩萨右侧为文殊菩萨,高13 米,左手托花蕾于肩头,但是从我这个角度看,似乎是菩萨的手托着腮。</p> <p class="ql-block">正中主佛为释迦牟尼,高15.8米。头梳螺纹髻,前额有肉髻珠,面如满月,眉间有白毫相,鼻子隆起,双目处于半睁状俯视前方,神情肃穆庄严中带着一丝慈祥。</p> <p class="ql-block">这组东崖大佛悬立崖面,俯视着芸芸众生,虽历经了千年风雨。仍在注视着我们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东崖大佛右侧的步道走过去,是带着阳台的石窟,009窟,又称下中佛阁。北周(公元557~581年),宋代重修,部分明代补绘。大型崖阁式建筑,前有栈阁,就是我说的阳台。</p><p class="ql-block">后壁并列开七个龛,从通道走过去,那7个龛的一侧的菩萨或者弟子看上去排成一排。</p> <p class="ql-block">龛内分别塑一佛二弟子或二菩萨。现存造像19身。讲解员说是宋代重修时上的彩色一直至今。这一窟,两个协侍菩萨着贴身的薄衣,好像是真丝面料,正应对了今天那三十多度的气温。</p> <p class="ql-block">侧面的菩萨衣服都飘飘欲仙,佩戴璎珞,面部表情都十分宁静,一看就会让你跳动的心平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衣服上的色彩虽然残留不多了,但是那个泥塑的衣服褶皱柔软地垂下来,像真的布料一样。</p> <p class="ql-block">有的菩萨还垂下眼帘做出手印,好像在指导人们怎样才能均匀地呼吸。</p> <p class="ql-block">这一窟的佛,正好是在向他旁边的菩萨交代着什么,菩萨微微点头称是。</p> <p class="ql-block">佛的脸都像是画上了京剧的脸谱。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赭面,吐谷浑时代的一种风俗。但是也有人说是明代补绘上去的。为什么绘绘成京剧风格呢?</p> <p class="ql-block">甚至,佛的胸口也涂成黑色的图案。好像是古代的动漫画风格。</p> <p class="ql-block">这位弟子显然就是阿难。</p> <p class="ql-block">这位菩萨若有所思,我称他为思考的菩萨。那个神态雕塑得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走到了中7佛阁的另一端,见到左侧的菩萨们都闭上了眼睛在送我上楼。</p> <p class="ql-block">于是,在菩萨的目送下,我沿台阶走到中7佛阁的上面一层,是003窟,北周(公元557~581年),宋、明重修。又称千佛廊,是人字披顶的长廊式崖阁,全长36.50米,是早期木石混合结构建筑形式的反映。在这个走道的一侧只有两排,我认为是整个崖面小佛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从我在山下拍摄的这个画面看,崖面的小佛有六排,人行步道分割了整个崖面,步道上方两排。整个崖面的小佛现存297身,结跏趺坐,高约0.9米,均为石胎泥塑。造型敦厚,排列规整,场面壮观。上两排佛像虽经宋、明重妆,但仍不失原作风貌。如果这个千佛廊的走到拆掉,那么整个一个完整崖面的千佛造像该多完美啊。</p> <p class="ql-block">走过了千佛阁,再上一层就是004窟,又称上7佛阁。北周(公元557~581年),唐、宋重修。上七佛阁为北周大都督李允信所造之"七佛龛",庾信为之作铭。大型庑殿顶崖阁,宽31.4米,分为七间八柱。后壁一字并排七个大龛,龛外石胎泥塑天龙八部。整窟雕凿精致,宏伟壮丽。</p><p class="ql-block">现存造像85身,影塑700余身。七个龛内主佛构成七佛,均为北周原作,历经唐、宋、明、清重修或重妆。壁画也有250平方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站在上千佛阁前,周围的青山层层叠叠,浓密的绿色植被,带着大量的水汽,在如此温暖又潮湿的环境下,那些雕塑,壁画,让我们看到1600年千的面貌,那是多么了不起啊。</p> <p class="ql-block">上千佛阁的两侧各有一位金刚,有着浑厚的肌肉,生动的表情。他们在看护着这7个佛龛。</p> <p class="ql-block">右侧的金刚上方有佛龛,龛内塑文殊和维摩诘,是文殊菩萨与维摩诘辩法之场面。秦州的众位弟子都在听法,维摩诘居士为试验弟子们的诚心,便说:“如果哪位弟子向佛之心不诚,就会有花瓣将落在他身上”,这时候,只见一位天女手提花篮飘逸而行,将满篮鲜花散去,顿时花雨纷飞。花瓣直上云霄,没有花朵落到弟子头上。这就是上7佛阁称为散花楼的原因。佛经中称,只要心中没有杂念,花瓣是不会落到身上,那个花瓣就是你心中的杂念啊。</p> <p class="ql-block">上7佛阁一个个窟看过去,佛像比中7佛阁的更大,常是一窟二弟子左右又各二菩萨的7人组。</p> <p class="ql-block">这些菩萨个个衣着华丽,神态安详,他们身后的墙壁上布满了一排排小佛。</p> <p class="ql-block">菩萨的头冠,衣服,璎珞无不做得精致无比,虽然补绘的彩色也有点脱落,但丝毫没影响到雕塑整体的美。</p> <p class="ql-block">看看泥塑然后彩绘的衣裙,就像真的服装。腰际垂下的柔软面料,上面的织花随布料的起伏而叠显出花形的变化,以前只有在18世纪的西方油画才看得到这种效果,这居然是1千4百年前的作品。真是让人难以置信。</p> <p class="ql-block">位于龛楣上方还有五幅飞天壁画造型优美,风格新颖,艺术水准登峰造极。著名画家吴作人给出了新的名称“薄肉塑”。</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千多年的风化,颜色已经渐渐掉落,但是那飞舞的飘带,仙女手持乐器的姿态,就跟敦煌壁画的造型很像。带着无限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所谓“薄肉塑”,实质是在一种浅浮雕上面绘画,你看,那飞天女的面容,手臂凸出平面。她手持一把月琴在弹奏。</p> <p class="ql-block">散花楼的左侧(我都以我面对的视角说)有另一尊金刚,肌肉就如同现在的健美运动员,表情威猛,英气逼人。衣裙的雕塑精致的令人发指。</p> <p class="ql-block">近看一下飘动的衣裙,上面勾勒出的花形还是凸的,带着立体感。在没看过这些雕塑之前,你会赞叹卢浮宫展出的胜利女神雕像随风飘起的衣服褶皱多么逼真。看过我国自己的这类雕塑,不仅是逼真,而且是彩色的,那叫做乱真。</p><p class="ql-block">我回家看了照片,还注意到金刚的大腿旁边还躲着一个小鬼。可见在外旅行拍照有多重要。</p> <p class="ql-block">散花楼的一侧有一个小小的岩洞,我这样的个子要弯腰蹲下,慢慢地钻过去,钻过这个小山洞就从东崖到达西崖。这是东崖到西崖的一个通道。</p> <p class="ql-block">一到了东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位威猛的天王。是站在005窟的前面。</p><p class="ql-block">005窟是隋代(公元581~618年)始凿,初唐完成。俗称"牛儿堂",三间四柱式崖阁。现存泥塑造像15身。</p> <p class="ql-block">龛外的踏牛天王,孔武雄健,气势不凡。他的一只脚踏在牛上,所以有此称呼。悬崖一侧的栈道太窄了,这给拍全景带来点困难。为什么踏在牛上,是因为隋唐时期麦积山遭遇了严重的地震,当地人认为是牛发怒引起的。建造了佛龛和有了这个天王踏牛以后,至今都没有发生大的地震。</p> <p class="ql-block">和东崖的北朝造像模式有些不同,西崖的这一组洞窟是隋唐模式造像。色彩更加丰富。这是左窟的燃灯佛和二弟子。燃灯佛满脸通红。</p> <p class="ql-block">右龛的佛像更有特别,这个菩萨是麦积山难得一见的露齿微笑菩萨。</p> <p class="ql-block">中间的佛是弥勒佛,他讲了一个笑话,讲着讲着,自己微微笑了。</p> <p class="ql-block">旁边的菩萨也是忍俊不禁,看上去也被这气氛逗乐了。</p> <p class="ql-block">菩萨手里还握着鲜花。这不就是拈花一笑嘛。</p> <p class="ql-block">左龛外正壁右上方有一幅大面积的壁画,为《西方净土变》。</p> <p class="ql-block">前廊顶部的壁画是“半夜逾城”。和敦煌莫高窟第329窟的半夜逾城壁画堪称姊妹篇。可是壁画上没有见到半夜出城的悉达多。然而,这幅壁画的风格和敦煌329窟好像是同一个画师画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从005窟出来,拾级而下有一扇铁门锁着。讲解员取出钥匙把门打开,然后再经过一段向下的楼梯,来到只崖壁前,又有一扇门。讲解员用另一把钥匙开门让我进去,这就是我购买了特窟票的133窟。</p> <p class="ql-block">由于我进景区已经是下午三点了,售票员告诉我时间只够看一个特窟。那么,当然是要看一下麦积山石窟的招牌,东方微笑之小沙弥。讲解员带我们进洞窟,里面有多龛佛像,还有很多石碑。而我的目光很快就被靠右侧角的一窟吸引过去。那个不到1米高的小塑像不是就在那里嘛。北魏小沙弥。1500年来,他一直站在那里,用微笑和每一个时代的众生对话,</p><p class="ql-block">这个小沙弥,面目似十岁左右的孩童,宽袍大袖,略略颔首,双唇轻闭而嘴角上扬,一双细长凤眼满含天真笑意,尤为传神。这个微笑,纯真无暇,充满了内心的喜悦。看到他的笑容,什么烦恼都会抛到烟消云外。</p><p class="ql-block">(特窟不允许拍摄,选用网络公开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看小沙弥一定要蹲下来看,讲解员的手电照着小沙弥,我请她关掉,只有在石窟洞口射进来的自然光照射下,小沙弥的表情才会那么纯真,那么传神。</p><p class="ql-block">讲解员随后讲了小沙弥塑像在不同角度下看到的不同,但是我却只能看正面和斜侧面比较小的角度。</p> <p class="ql-block">133窟中有18块北朝造像石碑,因此也被人们称作“碑洞”,这块石碑上刻画的是佛本生故事,从乘象入胎,胁下出生,比武招亲,半夜逾城,到菩提树下成佛,鹿野苑出转法轮,直到最后的涅槃。整个一块石碑是一本立体的连环画。</p> <p class="ql-block">这块碑上雕刻有密密麻麻的4000多个贤劫千佛,就是因为这块碑,133窟也被叫做“万佛洞”。如果近距离看这4千个小佛像,非常令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那些小佛的背后都是绿松石上的色彩,绿色的,打磨得光滑,微光下闪亮,让这块石碑显出神奇的魔力。那是图片所无法展示的。</p> <p class="ql-block">门口的这一组塑像是宋代的“释迦会子”。描述的是释迦摩尼成佛后回家第一次见到儿子罗睺罗的场景。</p><p class="ql-block">一缕光射在佛陀身上,高大的释迦牟尼(3.1米高)似乎正慈悲地注视着从窟门口缓缓走来的众人,释迦眼眸低垂,既有佛主的庄严,又有父亲的慈爱。</p> <p class="ql-block">而儿子的表情面带委屈,悉达多离开王宫六年后第一次回家,罗睺罗见到父亲欲言予止,画面定格在释迦欲前又止,欲摸未摸那一瞬间。</p> <p class="ql-block">最精彩的一刻是在关灯以后,佛陀眼睛里镶嵌的琉璃珠,在洞口的残留的一线微弱的光线反射下闪闪发亮,看到佛陀蓝色的眼眶里满盈即将掉落的泪水。讲解员讲完这个雕塑的故事,把灯开亮,再关掉,重复演示了一次。好像告诉我们。在有亮光的场合,他是大家的佛陀,而在黑暗中,他是慈祥的父亲。这也是麦积山石窟最能让人感动的一个场面。当我看到释迦摩尼眼眶中蓝色的泪水,禁不住自己的眼睛也湿润了。</p><p class="ql-block">特窟不能摄影,但是网上可以找到图片,但是没有一副图能够看到佛陀闪亮的眼睛。佛陀闪闪发亮的眼睛要到麦积山去看。</p> <p class="ql-block">从133窟出来后,沿着悬崖的栈道渐渐乡下,但是参观还没有结束。</p> <p class="ql-block">在栈道的一侧,近距离老大爷西崖大佛的侧脸,眼睛里镶嵌的巨大的黑色琉璃真是画龙点睛,佛的眼睛望着远处的群山。</p><p class="ql-block">根据麦积山崖壁上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的题记,这座石窟“始于姚秦,成于北魏”。</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的西崖大佛(第98窟),造像正中立佛高13米,大佛脚踩云头,立于绝壁,俯视群山,接引众生。两侧菩萨高9米。</p> <p class="ql-block">右侧胁侍菩萨保存较好,身体稍微侧扭,侧向主尊立佛。我在这崖壁栈道上,从侧面看,协侍菩萨的头向侧下方倾斜,眼睛朝山下看。这真是一个迷。</p> <p class="ql-block">在山下看就看到西崖大佛的全貌了。为什么左侧胁侍菩萨不是像往常见到的那样,脸向正前方。菩萨我头往下看,是在注视我们人间?他的目光到达的地方是哪里呢?右侧的菩萨则除了石胎尚存外,其余部分已因地震全部剥落,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在下山的途中,崖壁上仍然有一个个小的窟,被铁丝网保护着,通过铁丝网致密的网站,可以看到,那些北魏的佛像都带着微笑。</p><p class="ql-block">曾经有一位日本摄影家名取洋之助。拍摄了麦积山所有的佛像,他说:“几百个北魏的像全都在嘴边露出不可思议的柔和的微笑”。这就是麦积山石窟最为著名的“千年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夕阳渐渐西沉,有些保护网稀疏一些的洞窟里,看到佛像的脸上染上了金色。</p> <p class="ql-block">我从崖壁的栈道下到了地面。</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的出口仍然要绕回到东崖下面在走上下山的道。到了东崖下面,东崖大佛再一次和我面对面了。</p> <p class="ql-block">然后,告别麦积山。这个能让我眼睛湿润的,带着人间情感的佛教圣地。</p><p class="ql-block">(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