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识史铁生,是女儿初中的一篇文章《合欢树》,这是《我与地坛》这本书里一篇文章的一段文字。 </p><p class="ql-block"> 再识史铁生,是读完了《我与地坛》整本书。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部自传体散文,收录了十余篇散文,都是关于史铁生的往事回忆。 </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我都是喜欢看长篇小说,喜欢看那种大气磅礴的穿越年代的巨作。而这篇散文,内容不多,故事跳跃,却也吸引着我一个个看了下去。被吸引的是作者的思想和在困境中求生的那种心境。</p> <p class="ql-block"> 我们说,幸福是对比出来的,一点没错。史铁生在二十一岁那年,在他最狂妄的年龄经历了无妄之灾,忽地残废了双腿。在一个能跑能跳的年龄却终身要与轮椅相伴,这是何等的残忍?经历了抓狂崩溃命运不公的痛苦后,史铁生的心渐渐归于平静,找到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活着的价值。史铁生用自己的笔写下了这个漫长的心路历程,让人看着心碎,却也心醉。用心细品人生的人是能够发现常人发现不了的精彩,而往往往这个过程是在人生最不如意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一个破败的地坛成为史铁生拯救心境的圣地,每日坐在轮椅上静静的观察地坛里的生物,以及关注几个经常碰面的人。这些在史铁生的笔下是那样的富有生机,熠熠生辉。而对于匆忙路过连瞥它都来不及瞥一眼的大多数人,它就是一个破的不能再破的公园。如果史铁生没有残废双腿,他也许就是这匆忙奔波的过路人中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 史铁生是一个被命运强制停下脚步仔细思考人生的人。在这什么也没法干的大段大段时间里,思维没有停滞不前。“谁又能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这些思考在史铁生这里找到了答案: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时,他又提出了疑问: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是啊!这就是很多人遭遇命运不公时想要找到的答案。认命这件事是可以想通,但解脱这件事很难做到。第一篇“我与地坛”提出了这个疑问,也写了作者的思考,但最终没有给出答案。只是说:“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女,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怎么理解呢?个人认为,救赎之路在自己,是众生还是佛祖,是自己的领悟,而不是别人。第一篇“我与地坛”我读了两遍,这是我对史铁生对于不幸命运救赎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在这篇文章中,还有个地方也是我非常有感触的。文中提到: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的离舞台太近了。”这四种描述把芸芸众生的人生百态一览无余。我是第一类人,每每做事都激情四射,全力投入。而在整个过程中确实仿佛是一个人质被外界和内心所绑架,无力挣扎,只有继续套上枷锁一步步负重前行,直到完全承受不住,才告求饶。文中就这个话题,反复思辨,因为作者也是这第一类人。做人质还是不做人质,这是个问题。怎么办?文中假设了若干不做人质的好处和摆脱不了人质之灾的原因(欲望作祟)。最终他得到了一个答案: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这句话就我理解:这就是你的命。对此,在已年过半百的当下,是再认同不过的了。</p><p class="ql-block"> 看清自己想要什么是很难的事,史铁生看清了自己在别人看上去已是一个废人的情况下还可以捡起写作之笔。也同时看清了写作是他真正的爱好并进而也成为了他的生存之道,写作这件事就变得快乐且思绪泉涌。我们每天都会做选择,在选择中最难的是顺应局势还是顺应内心,这时就非常需要看清自己,看清自己的真正需求,史铁生找到了最好的方式,把爱好作为了生存之道,让自己真正的快乐着。我想,史铁生正因为看清了这点,才能在今后的日子里,笑对人生,坦荡从容的直面自己残疾的双腿。</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史铁生的母亲,这位伟大的女性。我依然记得初中课本《合欢树》的片段,母亲推着走到地坛,以及我独自去地坛,但实际上母亲一路尾随,默默观察着我的情绪。在孩子出现这样变故的时候,这位母亲想尽各种办法让儿子重新振作,默默承受儿子淋漓尽致的宣泄,最后找到去地坛散心可以抚平儿子内心的伤口后,坚持风雨无阻的推他去散心,并在发现他还爱好着写作后鼓励他拿起笔来继续写作。这位母亲实在是做的太到位了。全书对于母亲并没有一个歌功颂德的明确评价,通篇以母亲的背影或者别人说母亲如何如何,或者史铁生事后想起才明白母亲的用意。这点滴的文字已经把这位母亲的伟大勾勒的入木三分,这就是写作的最高境界。史铁生用《我与地坛》为母亲唱了一首最美的赞歌。</p><p class="ql-block"> 这里,母亲是很伟大,但让史铁生想明白的是母亲吗?我个人觉得,非也。让史铁生想明白的仍然是史铁生本人。母亲可以说是史铁生的神助攻。在这样一个悲惨命运安排下,十个人有九个人是颓废的,剩下那一个就是自己想明白要怎么坚强活下去且践行的明白人。知行合一,在这个节骨眼上更加重要。许多人说,知易行难,其实,我并不认同。其实真知也更难。知易无非是表象,真正的知是要像史铁生这样剖开自己的内心,反复的衡量你究竟在想什么,而不是简单草率的面上想想。如果真正的想清楚了,你的行为和想法不违和,且不会痛苦的。就坚持写作这件事举例,是建立在想坚持的想法上,而不是建立想写作的想法上,坚持的这个行为就是必然的了。但在当下的太多人没有向下深挖想不想坚持值不值得坚持这件事的思考,仅仅停留在选择哪个目标的思考上,这样的思考是容易的。一旦你在慎重思考你该不该坚持的这件事上时,我相信你的知也是很难的,要做出一个选择本身就意味着艰难,不是这样吗?</p><p class="ql-block"> 史铁生在天天去地坛的日日夜夜的“知”的寻找之后,做出了“继续写作”的抉择,他用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之后的“行”是随其自然的。史铁生亲自拯救了自己。这就是我在本文想表达的主旨,所以最后,我把文章的题目也定为了这个。在我看来,一个文章的题目就是这篇文章的灵魂,我写这篇文章的灵魂就是这个。</p> <p class="ql-block"> 本书中另一篇我非常有感触的文章是“好运设计”,“要是今生遗憾太多,在背运的当儿,尤其是背运之后情绪渐渐平静了或麻木了,你独自待一会儿,抽支烟,不妨想一想来世。”史铁生用这段文字做了开场。通篇就围绕着“假如让你再活一次,你会怎样设计你的人生”来展开。从在什么样的家庭投胎开始,就开始了各类好与不好的判断和预设,文中阐述了各类身份的家庭出生的孩子可能会面临的种种成长经历,自然,没有一类家庭的成长环境是一路开心顺畅的,各有各的好处,但必然也是各有各的不爽。这里写尽了所知的各种人生成长可能,也道出了一个真理:没有挫折,没有坎坷,没有望眼欲穿的企盼,没有撕心裂肺的煎熬,没有痛不欲生的痴癫与疯狂,没有万死不悔的追求与等待,当成功到来之时你会有感慨万端的喜悦吗?所谓好运,所谓幸福,显然不是客观的程序,而完全是心灵的感受,是强烈的幸福感罢了。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的感受到幸福,那只是舒适只是平庸,不是好运不是幸福。按照这份好运设计的逻辑,作者又走回来了,走到了无论是什么样的设计,主角都不会满意,因为他永远在看着那个没有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羡慕着的生活。没法对当下的现状满意。怎么办呢?不知道怎么办。上帝爱我!就剩下这一句话了。我理解,其言下之意不过和《我与地坛》中的结论一样。你的一切都要有老天的安排,没有重新设计的机会和必要。</p><p class="ql-block"> 看到此,对前面所说的“遭遇命运不公时的救赎之路”答案也许就明了了。那就是:不要去想了,既来之,则安之。以现在为起点,沿着现在走下去!而不是问为什么是现在,因为,这个问题没有任何意义。</p><p class="ql-block"> 相信有许多人会说,废话!这道理我也懂啊!还用你说?是的,哲理如果被抽象出来,它就是1+1=2干巴巴的数学公式,让人明白但止步于明白。而书籍的好处就在于,它让你了解一个人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是通过怎么样的遭遇和艰难不但明白了这个道理且践行的。文字和故事更加有血有肉,更加能感同身受,更加能让你获得通往这个理论的方法,也慢慢的想明白且践行。这条路很难,这就是为何众生多而佛祖少的原因。但如果不知道,你只是众生,知道了,你或许能超越一般的众生。至于能不能成为佛祖,就要看你的修行了。</p> <p class="ql-block"> 本书还有若干篇文章,都是作者的回忆和感触,都是文笔细腻感情真挚的好文章。而我本人,特别中意《我与地坛》和《好运设计》这两篇,认为达到了作者思想的最深处,直击了我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好的文章,一定是能够有触及灵魂的思想,来获得共鸣与反思的。史铁生作为一个遭遇不幸却豁达前行的忍者,是人生奋进的楷模。每个人的人生路都不是坦途,而有些人选择躺平,消失,而有些人则忍着剧痛,看清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我们说,虽然人生都是终将归于坟墓,可在此之前,为何不去做更多的经历呢?至少想明白这件事,多做无坏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