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探厂破产15年后之反思

塞北风

<h5> 光阴荏苒,张探厂破产已经过去15年了。</h5><h5> 15年的时光,淡化了人们的记忆,曾经的伤痛也已被时光抚平。但是我一直在想,没有走上破产之路的其它国有大中型企业不还是好端端的存活下来了吗。如果张探厂当年不选择破产,难道真的走不到今天吗?<br> 记得当年张探厂选择破产时有一条公认的理由,也是企业改革最根本原因,那就是国有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工人都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人出工不出力,这才导致了企业僵化,无法适应市场的竞争需要。<br> 我一直在想,这个说法真的能站得住脚吗?在那个大集体的公有制时代,当时都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国营大厂,军工企业,以及三线工矿企业,所有的工人都吃大锅饭,如果真的是出工不出力,那么改革开放前,工业大国的基础从何而来?而且长期以来工人“以厂为家”的主人翁精神又从何谈起?作为历史概念中的“领导阶级”又是怎样提出来的?<br> 仅以张探厂为例,解放后一代代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譬如出席全国工农兵英模大会和全国铁路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孟庆悅,多次出席察哈尔省工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李恩仲,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的先进生产者贾洪玺,以及刘凤歧、张锡才、杨瑞、王菊生、徐步英、李志刚、孙黎明等数不清的先进典型,哪个不是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优秀代表?哪个不是用无私奉献精神创造出了攻坚克难的奇迹,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效率?难道他们的忘我劳动不是企业进步发展的真实?<br> 如果说进入到80年代后工人们的积极性真的出现了下降,那么也应该对这种现象的出现进行科学的分析,找到其产生的真正原因才对,而不应该轻而易举地归罪于直接创造生产价值的工人头上。<br>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的企业管理制度分为80年代之前的鞍钢宪法制度和80年代后的厂长负责制,也就是一长制。鞍钢宪法诞生于前苏联的突然反目,突然撤走专家,搬走了所有援助,企图将我们的工业建设扼杀在萌芽里。但是这个时候具有主人翁意识的鞍钢厂通过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三结合,实现了共同劳动共同管理和参与技术的攻坚。这种纯民主的模式发挥了所有人的智慧和力量,硬是解决了苏联专家撤走后留下的困难,而且有了极大的创新。随后这种模式被全国推广,一直延续到1979年。这种民主的集体制模式对于我们当时的自力更生,起到了极大的助力,也使得工人极具主人翁意识,这才出现了“以厂为家”的真实情况。<br> 在那个时期,如果某一个大厂如果出现厂长公车私用的事件,另外一个工人就会站出来反对,而让他出不了厂门。但是,这种情况在1979年4月出现了改变,国家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将企业的盈余收益和职工的利益挂钩,并且在2100家国有大厂中进行试点。而这种试点产生的第一个改变就是“一长制”的恢复,也就是厂长负责制。工人参与管理的权利被彻底的收回。这在当时看是有益的,因为有了紧迫感,企业挣钱了,工人的利益也就增加了。但是从长期来看问题就来了,工人阶级权利的丧失导致了积极性下降,意味着主人翁意识慢慢地消退,厂长负责制使得企业公权的私有化,等级制度慢慢建立,工人成了底层的劳动者。<br> 而再一次导致国企进入胡同口的是1985年国家拨款改为了银行贷款。进入80年代后,因为我们国家的任务彻底地转向了经济建设,自1983年国企利润改为税收的模式上缴国家后,每年企业八成的盈利都要交给国家,但是却没有给国企任何建设拨款,如果这个时候企业建设再发展,就必须向银行进行贷款。这种改变使得国营工厂变成了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一样的市场竞争者,但是,他们作为国家支持的国企却没有外资企业那么多的利率、税收的优惠。<br> 比如国企每年需要上缴80%的利润,而外企由于有优惠,只需缴纳40%的利润,简单说,外企、私企的利润大半都用来发展企业,而国企的利润大半都上缴了国家,这就导致国企机器设备的老旧,而缺少资金的更新,这种一下子把国企推向竞争市场的情况,也使得国企的老工人国家主人翁意识开始丧失。<br> 到了1986年,更是废除了职工子女顶替和内部部分招工的指标,而企业搞活需要向彻底的经营者进行转变,同时还要保证国企的国家控制化,经理都实行了上级委派的经理负责制,而工人只能低头干活,即使你对厂长的经营作为再有意见,也是徒劳。<br> 而彻底让职工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的是1987年国家在全国推行国企车间承包制。本来,这是为提高国企的自主能动性、市场竞争力而采取的一种好的政策,但是却出现了一些意外,现在大家看到的许多民营企业的前身,就是由这种承包而来的。当时允许车间对外承包,每年按照承保的利润缴纳费用就可以了。私人承包使得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工人还是原来的国企工人,贫富差距的拉大,使得他们已经不是原来的那群“以厂为家”的工人了。而纯粹的厂长负责制使得厂长经理大权独揽,各种走关系、走后门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工人都看在眼里却毫无办法,自然会从原来大集体时代的主人变成了消极怠工。<br> 为什么现在有人一提起大集体养懒汉,六七十年代的老工人就会非常愤慨地说,我们曾经是工厂的一分子,是主人翁,不是懒人!<br> 进入90年代后,随着公司法的颁布和95年劳动法的实行,国企工人劳动者被定格成了企业雇员,是雇佣的工人。而到了1998年原来属于国营大厂的大件福利,分房子也彻底的终止了,这些改变使得曾经的老厂职工慢慢地失去了主人翁的心态和感受。<br> 所以我要说,真正让工人失去主人翁意识的正是这一系列改革制度的必然,而不是其他。这些制度没有把真正创造劳动价值的工人阶级摆在应有的位置上,没有考虑到决定生产力水平的第一要素是人,而不是别的。<br> 我认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些曾经作为国家工业化主人的老职工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是他们换来了市场经济下我们经济的腾飞,他们值得我们永远的铭记,他们是一群真正的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企业的主人!</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