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烟雨拙政园,姑苏城外寒山寺。

圈儿

<p class="ql-block">来到苏州,不去拙政园,你就没到过苏州。</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178号,是苏州四大园林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购地拓建而成。王献臣在仕途失意后归隐苏州,聘请著名画家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并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的“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名“拙政园”。</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占地面积约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中部是园林的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三分之一,景色自然,建筑错落有致;西部则以曲尺形水池为主,台馆分峙,回廊起伏,装饰华丽。拙政园不仅是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在历史上几经易主和改造。王献臣去世后,拙政园曾被其子因赌博输给徐氏,后几经转手,并在清初被充公。太平天国时期,拙政园曾作为忠王府,历经战乱和多次改造。新中国成立后,拙政园于1952年对外开放,并逐步修复和扩建,最终成为今天我们所见的完整园林。</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不仅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背景使其成为游客必访的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1961年,拙政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拙政园与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苏州园林@拙政园”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天泉亭:拙政园东部的古迹纪念性建筑。亭,八角攒尖顶,原先亭内有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弘寺东斋遗物,人说此井不枯,犹似天泉,今借以名亭。亭位于芙蓉榭西北的大草坪中,景物较为疏朗,适宜于游憩、娱乐活动。亭北为缓坡土山,山上广植黑松,以创造平岗松林的风景意境。为配合八角形的亭子造型,建筑内部也配置了一只八角形仿古木台,窗格,短墙上也饰有八角形的图案,在拙政园东部,唯有此亭为多边形,因位于空旷之处,此亭体量较大。</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东部一方形歇山顶临水风景建筑芙蓉榭。这是拙政园东部一方形歇山顶临水风景建筑,位于主厅兰雪堂之北,大荷花池尽东头。</p> <p class="ql-block">荷池约略为矩形,东西长,南北窄,故西向的小榭前有很深远的水景,水中植荷,荷又名芙蓉,小榭之名由此而来。芙蓉榭已成为东部很有特色的风景,尤其是夏天夜晚,皓月当空,明月,清风,月影,荷香齐至,确实能给观赏者带来美不胜收之感。小榭室内装修也极为精美。小榭临水的西面装点有雕刻的圆光罩,东面为落地罩门,南北两面为古朴之窗格,颇有苏州园林小筑的古雅书卷之气。</p> <p class="ql-block">拙政之园,古朴典雅,一步一景,尽显江南园林之精髓。</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中寻古韵,一步一诗,一言难尽其风华。</p> <p class="ql-block">“一入拙政园,满目皆胜景”</p> <p class="ql-block">古人咏拙政园:拙政园,故大弘寺基也。</p><p class="ql-block">其地林木绝胜,有王御史者侵之,以广其宫,</p><p class="ql-block">后归徐氏最久,兵兴,为镇将所据。</p><p class="ql-block">已而海昌陈相国得之,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p><p class="ql-block">交柯合理,得势争高,每花时,钜丽鲜妍,</p><p class="ql-block">纷披照瞩,为江南所仅见。相国自买此园,</p><p class="ql-block">在政地十年不归,再经谴谪辽海,</p><p class="ql-block">此花从未寓目。余偶过太息,为作此诗。</p><p class="ql-block">他日午桥独乐,定有酬唱,以示看花君子也。</p><p class="ql-block">拙政园内山茶花,一株两株枝交加。</p><p class="ql-block">艳如天孙织云锦,赪如姹女烧丹砂。</p><p class="ql-block">吐如珊瑚缀火齐,眏如螮蝀凌朝霞。</p><p class="ql-block">百年前是空王宅,宝珠色相生光华。</p><p class="ql-block">长养端资鬼神力,优昙涌现西流沙。</p><p class="ql-block">歌台舞榭从何起,当日豪家擅闾里。</p><p class="ql-block">苦夺精蓝为玩花,旋抛先业随流水。</p><p class="ql-block">儿郎纵博赌名园,一掷留传犹在耳。</p><p class="ql-block">后人修筑改池台,石梁路转苍苔履。</p><p class="ql-block">曲槛奇花拂画楼,楼上朱颜娇莫比。</p><p class="ql-block">千条绛蜡照铅华,十丈红墙饰罗绮。</p><p class="ql-block">斗尽风流富管弦,更谁瞥眼闲桃李。</p><p class="ql-block">齐女门边战鼓声,入门便作将军垒。</p><p class="ql-block">荆棘从填马矢高,斧斤勿剪莺簧喜。</p><p class="ql-block">近年此地归相公,相公劳苦承明宫。</p><p class="ql-block">真宰阳和暗回斡,长安日日披薰风。</p><p class="ql-block">花留金谷迟难落,花到朱门分外红。</p><p class="ql-block">独有君恩归未得,百花深锁月明中。</p><p class="ql-block">灌花老人向前说,园中昨夜零霜雪。</p><p class="ql-block">黄沙淅淅动人愁,碧树垂垂为谁发。</p><p class="ql-block">可怜塞上燕支山,染花不就花枝殷。</p><p class="ql-block">江城作花颜色好,杜鹃啼血何斑斑。</p><p class="ql-block">花开连理古来少,并蒂同心不相保。</p><p class="ql-block">名花珍异惜如珠,满地飘残胡不扫。</p><p class="ql-block">杨柳丝丝二月天,玉门关外无芳草。</p><p class="ql-block">纵费东君着意吹,忍经摧折春光老。</p><p class="ql-block">看花不语泪沾衣,惆怅花间燕子飞。</p><p class="ql-block">折取一枝还供佛,征人消息几时归。</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的美,不仅仅是景色的美,更是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的景观娇媚,文人气很浓。荒僻处,取古道西风之意;清幽处,是小桥流水暖人。亭伴松鹤,堂携红莲。亭有题词,堂有楹联。词、联精心撰构,画意更添诗情。</p> <p class="ql-block">园林之母,拙政典范,千言万语,不如亲自一探。</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是苏州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一片诗意的江南水乡,让心灵得以宁静。</p> <p class="ql-block">宜两亭(both families pavilion)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拙政园内的一座明代建筑,坐落于别有洞天到卅六鸳鸯馆游廊南侧的假山上。“宜两”意为适宜两家共享春色,其名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与好友元宗简的邻里和睦故事。</p> <p class="ql-block">宜两亭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登上宜两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从中花园观景,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宜两”出自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树探出围墙,可为两家共赏。白居易写诗赞美道:“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p> <p class="ql-block">亭子高逾墙顶,六面置有梅花图案的窗户,游客可登亭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宜两亭是中国园林史上“隔院邻借”的佳例,晚清时期张氏修筑补园时所建。亭子位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通过巧妙设计,使得中园和西园的景色互为借景,丰富了景观空间。从中花园观景,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形成深远的景观空间,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p> <p class="ql-block">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园主人不建高楼,而改为堆山筑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观赏到他十分羡慕的中园景色,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丰富景观。</p> <p class="ql-block">卅六鸳鸯馆为苏州拙政园西花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南部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 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宜于冬、春。曼陀罗花即山茶花。北厅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此馆环境优雅,陈设古色古香。主人在此宴友、会客、听曲、休憩。</p> <p class="ql-block">秫香之名,亦由此得。当年复建此堂时,馆内所有落地长窗裙板及夹堂板上均刻有《西厢记》人物故事图案,1966年,为保护起见,将图案翻入室内,以无雕刻的反面窗板向外,一直沿用。如今的秫香馆四周景色开朗,南边隔水为山岛,是游人品茗休憩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秫,即高粱,馆名译意:稻谷飘香的馆所。</p><p class="ql-block">位于拙政园东部,原为秫香楼,位于天泉亭北土山松岗之西,为拙政园东部最大的厅堂。秫者,稷、稻的统称,此处原来为归田园居之北界,墙外为北园,乃园主的家田,故于此建楼,以观赏农桑田园之景。</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是心灵的栖息地,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是历史文化遗产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前往寒山寺。</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唐至德年间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写下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寒山寺名声大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始建于佛教盛行的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年-519年),曾用名为妙利普明塔院,唐代更名为寒山寺,宋代更名为普明禅院及枫桥寺,元、明、清、民国至今一直沿用寒山寺寺名3</p> <p class="ql-block">碑刻在寒山寺随处可见。《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徴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徴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徴明所书残碑,仅存“霜、啼、姑、苏”数字而已34</p> <p class="ql-block">钟楼位于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钟”为仿唐式的古铜钟,总重量为108吨43</p><p class="ql-block">,钟高8.588米,钟底裙边最大直径5.188米,钟面主体铭文是《大乘妙法莲华经》,铭文共七万余字,大钟六铣口裙边上铸有九幅精美飞天图。2008年5月19日,为祈祷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遇难者,寒山寺举行新钟第一次撞钟法事活动。2008年12月,寒山寺大钟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世界最大佛钟。</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33</p><p class="ql-block">。寒山寺的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中轴线。寒山寺山门前面的石拱圈古桥是江村桥,桥堍与山门之间那垛黄墙称照壁。山门两旁两棵古樟。黄墙内古典楼阁飞檐翘角,右为枫江楼,左为霜钟楼,都源于枫桥夜泊诗</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1500年前开山有塔,名曰”妙利普明塔”。随着岁月流逝,塔几毁几建。自元代以来,已有600多年不见塔影。现在的普明宝塔于1996年重建。该塔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呈正方形,五层,高42.2米。塔刹为铜铸镀金,高9.6米,重12吨。这座宝塔有两大历史功绩:一是结束了寒山寺600多年有寺无塔的历史,重现寒山寺的盛唐风采。二是填补了唐代木结构楼阁式塔建筑在中国绝迹的历史空白,再现了唐代建筑艺术,为世人展现出唐式建筑源头在中国的历史本来面目</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定要回味一下《枫桥夜泊》这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p><p class="ql-block">‍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p><p class="ql-block">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p><p class="ql-block">‍《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的教科书也收录此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