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览深渡,朝游昌溪

刘亚萍

<h3>  5月18日中午结束了在棠樾牌坊群的游览后,我们驱车前往歙县东南部的深渡镇。 <br>  深渡镇位于新安江与昌源河的汇合处,因新安江与昌源河水深,两岸行人与物资过往必须凭借渡船而得名。它是古徽州通往浙江的水上咽喉,现在是新安江山水画廊游览线路的起点,更是黄山——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中转站。<br>  我和先生多次到过深渡,每次都住宿在距离深渡港很近的地方。这次则不然,附近的民宿都客满了,一位熟悉的民宿老板,介绍我们去了大茂社区开山坞一家民宿。这是一个靠近新安江边的新建住宅小区,民宿老板热情、周到,屋内整洁、宽畅,就是距离有点远,到深渡港大约七、八分钟的车程。<br>  我们在民宿休息了两个多小时,于下午五点来到深渡老街用晚餐,餐后步行游览了一段新安江。</h3> <h3>  傍晚时分,走在新安江边,空气湿润而清新,港口附近停泊了很多游船和渔船,宽阔的新安江恣意地缓缓流淌着,潋滟而深邃,有种让一切归于平静的魔力。<br>  我们在深渡港边徜徉,远处山峦叠翠,民居背山面水,倒影跌落水中,一派恬静祥和的景象,好似一幅山水画。忽见一叶扁舟划入平静的水面,瞬间让这幅山水画变得更加灵动起来。<br></h3> <h3>  不一会儿,又有一艘船从江对面向这边驶过来,小船后面拖着人字形的涟漪,在倒映着天空和山峦的新安江中一点点弥漫荡漾开来,画面令人心动。</h3> <h3>  船上运载着当地的特产——枇杷。此时正是枇杷丰收时节,听说当地正在举办枇杷节活动,农民们临晚将一篮一篮成熟的枇杷运过河来,明天一早就能上市销售了。</h3> <h3>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眼前的山水仿佛相机打开了滤镜,呈现出颇有怀旧感的蓝色,让深渡的美景多了几分如梦如幻的感觉。</h3> <h3>  深渡是一个古镇,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可我们看到的道路、建筑全是新的,老街还有吗?正想找人询问,看到路边竖着一块牌子,正是介绍老街情况的。我看后便想去里街,先生对我说,他曾去过老街,现存的老街不长,特色不明显,晚上就不要去了吧。</h3> <h3>  我们沿着江边继续向前走,天色越来越好看,云层色彩更丰富了。平静的江面倒映着远山近宅、蓝天白云,宛如天空之镜,是江南独特的恬静之美。路灯亮起来了,新安江大桥在夜色中挺拔身姿,屹立江上,为南来北往的车辆贡献着便捷与安全。<br></h3> <h3>  信步游览了两个多小时,饱览了新安江秀色,我们回民宿休息了。<br>  5月19日清晨,我们驱车前往昌溪。<br>  昌溪是歙县境内的一个历史、文化、生态古村,位于歙县南部山区的盆地中,群山环抱,风光秀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来被称为“歙南第一村”。整个村落沿昌溪河西岸南北方向条状分布,位于北部福金山南侧的沧山源,又称燕窝山庄,是经学大师吳承仕的出生地。位于村落核心区的昌溪,又分为上村和下村,上村为吳氏古村,下村为周氏古村(又称周邦头)。<br>  我们在村庄南头的小广场停下车来,广场内有“全国生态文化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标牌。中间位置有一尊雕像,那就是末代状元、经学大师吳承仕。光绪33年(1907年),23岁的吳承仕在殿试中获一等一名,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末代状元,也是历代最年轻的状元之一。</h3> <h3>  从周邦头水坝口可以进村,但对八十多岁的哥哥姐姐来说,太不安全。我们重新上车,沿昌源河往北行驶,从一座石拱桥上过河,进入村庄。村内前街后路,挨着昌源河的大街颇为宽畅,我们一直向北,沿途领略了昌源河的秀美,直到这条街的尽头。宽畅的大街在此变成了蜿蜒曲折的小路,有路牌指示,小路通向沧山源;右侧有座木桥,通向昌源河东岸。<br>  我们原地调转车头,来到被称为“街心花园”的地方停了下来,这里是吳氏古村的入口,也是村庄的水口,村内穿街过巷的两股溪水,在此融汇后,形成优美的S形溪流,注入昌溪河。 <br>  在街心花园旁边的土墩上,有两棵形态神奇、相互偎抱的古樟树,人称“龙凤樟”,树龄已超过八百年。主干直径约3米,高约40米,笼盖地面约1000平方米。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走上土墩,尤如走入巨大的绿伞之下,舒服极了。凡来此地看到大树的人,无不赞叹!<br>  这对“龙凤古樟”曾遭受过生死之灾,1958年,为了熬樟脑油,有人想砍掉这两棵古树。谁知第一斧砍下去,伐木者当即晕倒,乡人惊呼:“神树伤不得!”古樟这才保住了。</h3> <h3>  土墩上建有一个凉亭供人们休息,坐在凉亭里,面对昌溪河,只见流水潺潺,绿影婆娑,真有一种“水色山光满眼醉”的感觉,生态古村名不虚传啊。</h3> <h3>  走过街心花园,迎面一座房屋颇有些年代感,走近仔细一看,原来是忠烈庙,又名八老爷庙,建于元至正年间,长17.2米,宽4.2米,共有三间。庙的正殿中央供奉了威震六州的越国公汪华和他的第八子汪俊(俗称八老爷)两尊菩萨。左右两间分别供奉了土地菩萨、社公、社母神像和关帝及关平、周仓神像。此庙庄严肃穆,明、清两朝皆有修缮,至今保存完好。</h3> <h3>  顺着小路往里走,来到员工支祠。<br>  员工支祠,堂名“寿乐堂”,建于清嘉庆年间,它是吳姓家族的支祠,规模不大,但建筑艺术很精湛,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凤楼式门厅,立有高大石鼓石墩。中进享堂额枋与开间等长,气势开阔。后进寝堂天井中还有一口消防井,别处没见过。整座祠堂进深45米,面阔13.5米,三进二明堂。柱梁全部选用优质柏木,正梁长13.3米,高1米,为徽州第一大梁。天井围栏的十二块石料选用带天然石纹的景纹石,上有山水、花草、雷电等自然生成的图案。<br>  昌溪系文化古村,儒而致仕,仕而护商,儒商互济,共建家园。其中就有淡泊名利,关爱后代的吳大楠(1781——1859)。大楠公号怡园,诰封奉直大夫,晋赠中宪大夫。不惑之年返归故里,建“杏花书屋”作为子孙读书处。咸丰六年(1856年)御赐“七叶衍祥”匾额以旌其闾。</h3> <h3>  享堂墙壁上挂有六幅吳氏家族代表性名人的生平介绍。分别是:秉公执法而治狱平允,直谏遭谴仍大义凛然的昌溪吴氏九世祖、明洪武年间刑部主事吳仕昭(1353—1389);弃儒远商,孝养慈母,嫉富济贫的吳永厚(1736—1802);慷慨仗义,为富而仁的歙南首富,最大茶商吳炽甫(1847—1929);中华老字号、百年老店“吳裕泰”茶庄创始人吳锡卿(1876—1930);末代状元、近代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吳承仕(1884—1939);创建中华武侠会,首倡德智体美四育齐全的武术大师吳志青(1887—1951)。看后感觉昌溪真是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啊!历朝历代,官员、文人、商人、社会名流层出不穷,既大有作为,又品德高尚,令人赞叹。</h3> <h3>  走出祠堂,我又仔细看了门前的木牌坊。<br>  木牌坊是员公支祠的门坊,建于清代中叶。四柱三间三楼,宽8.8米,高7米,两侧有护墙,四柱为优质柏木,用抱鼓石支撑。有月梁、额枋、斗拱,明间高出次间一层,匾上书“员工支祠”四个大字。高瓴重脊,八角起翘,小青瓦,圆檐滴水,关檐板红漆雕花。<br>  一字型四木柱上架置重檐木坊,表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中国建筑史说明》一书记载:“像这样造型布局之合理、雕刻技艺之精湛,保护如此完好的木牌坊,全国独此一处。”并称:“此坊与坊前月池和坊后颇深的祠堂建筑浑为一体,给人以气吞山河的感觉。”</h3> <h3>  祠堂前有个长方形月池,月池对面一侧有处长条型亭廊,设有美人靠供人们休息。我们在此坐了一会儿,看看左右两边乃至后侧都有小巷道,又不见村民和路人可询问,只能凭直觉向左走了。<br>  走了一小段,看见路中央有个三眼井。据介绍,此井建于南北朝时期。当时为解决饮水问题,昌溪人挑选村中青山翠绿、鸟语花香的木竹坞处掘井取水。由于此处地下是岩层,水质优良,水量多且流速快,逐渐吸引了更多村民在此周围建房居住。为方便取水,便在井口之上分别架构了直径为2.4尺、2.3尺、2.2尺的三个井围,村民在井台上洗衣洗菜也更方便。用过的水经暗道直通“员工支祠”前的月池,丰富了池内水量,池中种花、养鱼,调节了环境,而且成为周围一带消防应急的水源。<br>  看着墙上“此井饮水,请勿投币”的提示牌,面对一千多年前的古井,它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不能不钦佩古人的智慧啊。</h3> <h3>  我们在纵横交错的古老巷弄中穿梭不停,欣赏着徽派建筑的典雅与沧桑,不知不觉中几个小时过去了,又到午餐时间了,还有一些宗祠、府第、牌坊没有走到。<br>  昌溪村很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印象最好的是它商业气氛不浓,没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热闹,只有自然祥和、古朴敦厚的宁静,让人能够静心地欣赏自然风光与传统文化。 <br>  我们乘车到进村的石拱桥附近,在街边的饭店享用了美味的午餐,餐后即前往歙县古城了。<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