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原载2024年6月26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侯福志</p><p class="ql-block"> 以姓氏命名村庄,基本上占武清村庄名称的80%以上,而以特殊事件命名的村庄,则少之又少。“武庄户”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武庄户,又名武装户,今属武清区大黄堡镇,位于镇驻地东南部 7 公里,现有人口 330 余人。民国以前的三版《武清县志》未收录。1914 年《京兆武清县地图》标注为“吴家树巴窝”。1926 年《直隶省地形图》标注为吴庄户。1939 年《武清县全图》标注为吴万窝。1940 年《河北省武清县事情》在村庄名录中,收录了吴庄户,并指其隶属于第四区。1987 年出版的《武清县地名录》,将武庄户的标准地名规定为“武庄户”。1995 年出版的《天津市地名志·武清县》将村名写成“武装户”。</p><p class="ql-block"> 据《大黄堡镇志》载,明永乐年间江南移民关氏迁此定居,以姓氏得名关庄窝。后吴姓由大黄堡小石庄迁此,人丁兴旺,故村名更为吴庄。后吴姓人复迁出,但村名中的吴姓仍被用作村名。武庄户虽由吴姓立村,但目前已无吴姓(有吴记祖坟)。目前郭姓为村内人口规模最大的姓氏,有人口一百余人。除此之外,还有周姓、黄姓、李姓、张姓等姓氏。另据《天津市地名志·武清县》一书曾载,明永乐年间,有江南移民关姓迁此定居成村,以姓氏得名关庄窝。民国三十二年改为武装户。对照前面所列文献,吴庄户立村时间不会很长,较有可能的时间是在清代,而不会是明代。另民国三十二年改今名的说法,可以在《大黄堡镇志》中可以得到佐证。据该志载, 1943 年抗战期间,曾有人以“吴”“无”谐音不吉为理由,将村名改称“武装窠”。据说,当时村头曾用白灰抹墙、青灰书写此名。以后“窠”渐讹为户字,遂成今名。</p><p class="ql-block"> 据笔者分析,村名当中的“武装”两个字的来源可能与党领导下的抗战武装在此从事地下活动有关,这确是抗战文化极为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值得一记的是,解放战争期间,在武庄户村曾经发生了一次遭遇战。据载, 1947 年 10 月,中共武清县委第七区财粮助理侯万才、农会干事张恩生等人,率领王三庄民兵齐怀玉、赵福贵等人共同护送一辆载有粮食、布匹及医药等物资的大车,准备运送至东狼尔窝武清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在途经武庄户村时,被国民党宝坻县独立突击大队包围,在冲突中,张恩生、齐怀玉、赵福贵等三个人中弹牺牲,侯万才成功突围脱险。粮食、布匹、药品等物资及车辆等均被敌人劫走。武庄户再一次与“武装”二字结缘,再一次诠释了村庄名称的“武装”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与其他村庄一样,武庄户也有一座庙宇,被用作民俗信仰的场所。这座名为七神庙的庙宇,始建于清代,仅有一间正房。武庄户村西部有一棵百年树龄的大柳树。其胸径为 80 厘米(须数人合抱),树高 8.8 米,冠径东西 8.4 米,南北 8.2 米。树龄在百年以上。此树树冠一侧已垂到地面上,另一侧又长出了新树干。据《武清古树名木》载,此树的主人是郭权。2006 年时,郭权已 72 岁,他曾对林业部门的调查人员说过,这棵老树是他爷爷年轻时在附近打野鸭设杆时,无心插下的一棵柳枝,没想到竟然长成了这棵大树,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过去,由于这棵树的树干很高,无形中成为武庄户的一个标志,方圆二三十里的人们就能看得到。那时,当地经常闹洪水,赶上闹水灾时,这棵树就成了信号树,指引周边的百姓划船走路。上世纪 90 年代,这棵大树受到一次雷击,树干被拦腰截断,树冠垂到地面。人们以为这棵老树可能会枯萎,但令人惊诧的是,这棵老树竟然长出新的树干,并且依然生长茂盛。这象征着武庄户村民坚韧不拔的意志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侯福志,1964年11月11日生于武清县石各庄公社(今石各庄镇)李各庄村。天津知名文史学者、乡土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天津档案馆近代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大运河词典(天津卷)》编辑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天津市规划资源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原处长。现任地质勘查处处长。</p><p class="ql-block"> 自198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报纸及《地球》《化石》《天津文史》《天津史志》等杂志上,发表文史随笔、科普作品及散文作品4000余篇(笔名有御河轩主、柳福、雍楠、柳士心、四海、武邑等)。累计出版著作有:《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大地史诗——地质史上的天津》《津沽谈往录》《津沽乡情录》《沽水旧闻录》《桑梓纪闻》(卷二)、《桑梓纪闻》(增补本)、《津沽诗集六种》《老天津的旧报旧刊》《老天津的地质风物》《评剧皇后刘翠霞》《老天津的诗社和诗人》《李各庄风土记》《武清乡村老物件》《报人王小隐其人其事》《武清村庄史话》等20余部。主编或参与主编了《天津地矿工作二十年》《天津地热(温泉)志》《天津历史地图集》等著作。另参与和平、河西、河东、河北及武清等5个区的30余本文史资料编辑或撰稿工作。参与编辑《崔黄口史话》编辑撰稿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