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去山海关夏游,在山海关第一关景区旁的步行街上,遇到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展,其中的闯关东主题文化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是“闯关东”的地标!</p><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的人类迁徙,而其中“闯关东”历经的时间最长、经历的人数最多,这里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p><p class="ql-block">旧中国,关内人口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因此,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地区,此为“闯关东”来历。这里的“关”指的就是山海关。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p> <p class="ql-block">人类从历史的黎明开始,便不断地遭受着自然灾害的袭击。自明末以来,约300余年的历史里中原地区频繁遭受自然灾害,并饱受战乱之苦。有史记载,明朝时期自然灾害频发,共发生3952次,其中水灾、旱灾、地震、瘟疫四类自然灾害最为严重。而在整个清朝的268年中,山东曾出现旱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仅有两年无灾。同时,人口的增加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加之连年的兵灾匪患使百姓无法正常生活生存。民间流传着“富走南、穷进京,死逼梁山下关东”的谚语。</p> <p class="ql-block">闯关东人与山海关</p><p class="ql-block">闻关东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的关内人,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而当时关内人想要从陆路入关必须经过山海关地区。</p><p class="ql-block">康熙七年(1668)推行封禁政策,以后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从验关封海到驱逐流民。尽管禁令日见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陆路为主的山东及河北农民们则想方设法从山海关进入广沃的关东地区</p><p class="ql-block">同时,部分闯关东者由于对故里的牵挂或其他原因留在了山海关地区,在这里扎下了根,毕竟这里也是中原的土地。但浩浩荡荡的流民大军还涌出了山海关,遍布于白山黑水间。</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山海关地区仍然保留着“山东堡”等具有山东特色的地名村落。</p> <p class="ql-block">“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p><p class="ql-block">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p><p class="ql-block">纳兰性德的词表达了闯关东人的生存状态!令人唏嘘不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