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起北美洲的大山,很多人脑海中首先闪过的肯定是洛基山脉。而北美洲最高峰--位于阿拉斯加的德纳里峰却鲜为人知,只缘它位于偏远苦寒的阿拉斯加地区而少人问津。因地处高纬度,气候恶劣常年低温大风,加上6193米的巍峨身姿,攀登难度大,让人望而怯步。它在七大洲最高峰中的难度仅次于珠穆朗玛峰。</p><p class="ql-block"> 德纳里峰地处阿拉斯加中部,曾以美国25届当选总统麦金利而命名为“麦金利山”,2015年改用当地土著人的称呼为“德纳里峰”,意为“太阳之家”。</p> <p class="ql-block"> 本次的德纳里国际登山队有五名中国人和两位尼泊尔人组成,分别从不同的地方飞抵阿拉斯加最大的城市安克雷奇,我和老章从杭州出发飞北京到西雅图再转安克雷奇,途中用时28个小时,真是不远万里。</p><p class="ql-block"> 明玛队长一开始向德纳里国家公园申请是团队自助攀登,没有被批准,那就只好跟美国当地探险队IMG公司合作,由他们的向导带队攀登,这给我们这次攀登的自主性增添了很大的障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美国公司安排的4位向导6月5日在安克雷奇的湖畔酒店与我们见面并检查装备。装备一件件的仔细核对验看,这是美国人一贯的严谨风格。只是他们严谨到刻板的执行也给后面攀登途中的分歧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我们队伍七位都是登上过珠峰的队员,大家是按8000米级山峰携带装备。虽然德纳里峰高度不是很出众,但它处在高纬度的特殊性,有些装备还是有点差异。由于全程需要重装背包要75升以上、因气温低除了防潮垫外,充气垫也是必须装备、我们都准备了一只一升的保温杯,按他们要求必须要两只一升的保温杯,塑料杯在低温下水会结冰。头灯都带齐了,但没有被提到,后来才明白夏季的阿拉斯加没有黑夜。</p><p class="ql-block">当天我们去户外店补充欠缺的装备。</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辆奔驰中巴车后面拖挂了一节货车厢(美国特色)来接我们去Talkeetna小镇,这里是去往德纳里登山、滑雪和空中观光的集散地,飞往大本营的小飞机就像出租车一样的灵活方便。</p> <p class="ql-block">地处森林包围中的小镇,雨后一架彩虹飞渡,昭示着这次攀登活动的好运。</p><p class="ql-block">清新的空气让人肺泡酣畅淋漓的跃动</p><p class="ql-block">光看图片都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深呼吸</p> <p class="ql-block">德纳里大本营在海拔2200米的冰川上,从Talkeetna搭乘小飞机45分钟到达。这种固定翼小飞机可以坐七人,尾部装货物,轮子边上加装了雪板,像穿上了一双巨大的鞋子,这样就可以在雪地上起降了。</p><p class="ql-block">所谓的大本营就是一个被雪山包围中相对平缓的飞机起降点,没有固定基础设施,仅有一顶帐篷作为管理和飞机调度之用,周围全是插满竹竿做标记埋放物资的雪坑。</p><p class="ql-block">一下飞机有太阳照在身上,置身冰天雪地中也很是温暖。一会儿工夫云层遮蔽了阳光,风吹过来,立即体内的热量仿佛被巨大的力量抽空而瑟瑟发抖,连忙穿上厚羽绒服和冲锋裤御寒。没多久太阳又探头出来,烤的我们连脱衣都来不及。短时间内就领教了德纳里变化无常的气温。</p> <p class="ql-block">下了飞机集合队员,把驮包物资绑扎到雪橇上,然后脚穿踏雪板拉上雪橇,“阿拉斯加雪橇犬”般的苦逼生活就此开启</p> <p class="ql-block">好好的登山为什么要拉雪橇呢,这得从登山方式说起。</p><p class="ql-block">大体登雪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阿尔卑斯式攀登(一人或两人搭档的自助攀登,不依赖他人,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对个体技术要求高),2.喜马拉雅式攀登(商业攀登,有完善的后勤和协作保障)。而美国的商业攀登又是有别于前两种的另类模式,它既需要很强的团队协同意识,又强调个体的能力和担当,不允许有专业的背夫协助。除了个人的物资,团队公共物资也要所有人员平均分摊背负,营地搭建等事务也必须队员一起参与。向导有绝对的权威,如果认为有队员不能承担应尽义务,或能力有缺陷,向导有权劝退和拒绝继续攀登。这种登山方式吓退了很多有意向去攀登德纳里峰的中国客户,我们的队伍本来有两位女性也因此而放弃了出征。</p><p class="ql-block">因为德纳里峰攀登路线长时间久,携带的个人及公共物资也就特别多,分配到每个人平均起码有60~70斤。这样雪橇就可以分担很多的背负,也不失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好方法了。</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拉雪橇、穿踏雪板仿佛初次被套上犁轭的小牛一样万般不舒服。纤夫一样拉着雪橇在满是脚印的雪地上拖行总是一顿一顿的,有时用力过猛身体会向前踉跄。下坡时控制不住还会冲击脚后跟或者跑到身前去,此刻的雪橇像个调皮的顽童让你哭笑不得,拿它没有办法。宽大的踏雪板一不小心左右脚就会互相羁绊踩踏,左右脚互相干扰会造成身体不稳,摔倒了爬起来还特别费劲。晚上到营地睡下全身僵硬,腰酸背痛肩膀肿,腰仿佛脱开成上下两截,转个身都很费劲。</p> <p class="ql-block">在看似温柔无垠的冰雪童话世界里,皑皑白雪下隐藏着密布的冰裂缝,如怪兽张开的血盆大口等待猎物的自投罗网。所以攀登德纳里峰必须全程结组,三、四人一组用绳子连接在一起,如同一串蚱蜢,在扎营前一刻也不能解开。我和队员曾在中途休息的平坦路段打开了连接的主锁而受到了向导的严厉指正,当时都觉得向导有点小题大作了,后来转念一想,在危险的山上保持对安全的高度警惕还是有必要的。</p> <p class="ql-block">全程结组攀登考验的是队友之间的配合。每个队员绳距大概相隔十米,要保持前进步调的一致,不能按自己的节奏去行进是挺累人的。速度慢一点会被前面的队员拉直绳子拖着走,速度快一点绳子堆积在自己脚下容易踩到绳子而绊倒,下坡时跟的距离太近的话,多余的绳子又会像蛇一样缠到前方队员的脚下,造成安全隐患。</p><p class="ql-block">最完美的距离就是队友之间的绳子刚好拉直中段落地,这样方便大家行走,在发生危险时又可以及时制动。(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每到营地,向导都要先拿3米多长的细杆子往雪地下插,以探测冰裂缝,避免一不小心把帐篷扎在了雪层覆盖的冰裂缝上</p> <p class="ql-block">第一晚的C1营地</p><p class="ql-block">建好营地的第一要务就是化雪烧水</p><p class="ql-block">美式餐食的难吃和不合胃口是早有心理准备的,可是连热水的自由都无法实现,这是万万没有想到的</p><p class="ql-block">一年四季喝惯冰水的美国人可能不知道热水对我们的重要性。第一天扎好营后向导开始烧水,让我们拿保温杯去装水,一喝居然是刚刚化开雪的冰水,里面还游离着冰块。晚饭后又通知让我们去打Hot Water,还一阵激动,结果拿到的是没有烧开的温水。</p><p class="ql-block">本来带了茶叶准备每天在营地可以美美的泡一杯,从此就断了山上喝茶这个念头。</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环保做法确实到位,值得夸奖</p><p class="ql-block">大小便实行干湿分离,大号前要先把小便排空,然后瞄准mini型的便桶,让粑粑精准入桶,这是门高难度的技术活。每支队伍的雪橇上或背包上最显眼的就是这种绿色的便桶,上面写着:Keep Denal Clean. No Can No Climb.(保持德纳里干净,不能做到就不要来登山)。这种绿色的塑料桶成了登山路上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如下图)</p><p class="ql-block">从C2出发翻上第一个垭口休息时,因喝了点冷饮再加寒风的侵袭,肚子开始闹意见,在翻越大坡时实在憋不住,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准备就地解决,走在前面的向导连声喊Wait,Wait。然后从包里拿出两个塑料袋和扎带给我,示意把粑粑拉到第一个塑袋里然后打结扎紧,再用第二个厚实的塑料袋做第二层保护,看的出来这种塑料袋就是专门为路上应急而准备的。拉完后浑身轻松的我把手感温暖的塑料袋装入背包侧袋,一直背到营地后放入塑料桶中。由此,对环境保护的严格践行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德纳里攀登强度大的还有个原因是,帐篷要一路背着,每个营地都是随建随撤,没有预先搭建好的营地可供使用。</p><p class="ql-block">撤营后不留一点垃圾,除了脚印,还原营地一片雪白纯洁。拔营前把垃圾集中打包,连同绿色便桶,挖雪坑先埋起来,然后插上竹竿做标记,否则一夜大雪能让一切变得无影无踪。等回程时再取出来带下山。</p><p class="ql-block">本以为到最后食物消耗完背负会轻一些,结果食物转化成了垃圾和有机肥,重量基本没有减轻。貌似领悟了质量守恒定律😂</p> 美轮美奂的C2营地 <p class="ql-block">美国向导的安全意识、环境保护以及执行力给人印象深刻,获益匪浅。</p><p class="ql-block">只是每天提供的美式食物对我们来说太不敢恭维。酸甜咸辣还有芝士总是拌在一起,真叫五味杂陈,让味蕾无所适从。</p><p class="ql-block">最安抚我胃的还数带去的少量梅干菜、蔬菜汤包以及自家秘制的萝卜干。在精疲力尽中走到营地后,泡一包脱水蔬菜汤那是莫大的享受,老章边吃边咂着舌头,说此刻这汤赛过世间最美的山珍海味汤。而梅干菜则是在嘴里寡淡无味的时候才舍得吃,约定限量一次只吃五根(都当成虫草吃了),嚼完以后我递其他零食给老章,老章坚决不吃,说口腔里这种美妙干菜味要慢慢回味,满脸的陶醉状。哎,平时吃香喝辣人模人样的老总在雪山面前终于显现了原始的本真。</p><p class="ql-block">家乡的梅干菜成了异国雪山上最后的宽慰</p><p class="ql-block">深厚的“战友基情”也就如此建立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伙食不行,但厨房的风景可真是全世界一流</p> <p class="ql-block">美国人刻板到一根筋的作风还体现在对登山节奏的把控上。都登过珠峰的各位队友对于他们按部就班的慢节奏的进途深感无语。在2330米的C1营地住了两晚,3350米的C2营地还要特地安排一天的休息而住了三晚,这个节奏让明玛队长有点受不了,想加快点节奏与向导交涉半天也无结果。</p><p class="ql-block">6月12日我们到达了4350米的C3营地,美国向导在晚餐后宣布了16日到达C4营地17或者18日冲顶的决定。这样意味着在C3营地要过四个晚上。而明玛队长则根据天气预报认为15日天气很好,适合冲顶,17~18日可能会有云和风,会比较冷。要求提前冲顶的要求,明玛通过卫星电话与IMG公司沟通,公司老板还是把决定权推给向导。而按照原攀登计划推进对向导来说则是最优选择,可以避免一切的风险和责任,至于能不能顺利登顶那就不是他的首要考虑项。最终还是没能说服向导。明玛也用接下来的六天不去厨房帐吃饭(绝食)的方式来表达无声的抗议。这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不同登山理念的碰撞,作为队员的我还是能理解双方各自的关切和诉求的。</p><p class="ql-block">所幸后面天气也发生了变化,人品爆棚的我们抓到了17号的理想天气而全员登顶。</p> <p class="ql-block">吉祥物随行,总伴我们吉祥好运</p> <p class="ql-block">由于天气的不可控,队伍一般都会多留些时间以等待天气窗口,这样食物也会相应的多备。正常顺利完成登顶的队伍食物都会有多余,这些多余的食物需要再背下山而成为了累赘。</p><p class="ql-block">在C3营地,看到很热闹的场面,多支登顶成功下撤的队伍,拉着雪橇在逢人免费推销他们多余的物资,但推销出去的概率很低,因为每支队伍准备的物资都打了余量。</p><p class="ql-block">碰到一支早我们三天的中国队,登顶后下撤,我们正在C3营地休整,他们也把多余的食物送给我们。对吃厌了美式食品此刻见到了久违的方便面、榨菜、海带丝、橄榄菜等“中式美食”眼睛放光、口水直咽,真乃雪中送炭也。(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说到登山本身,德纳里峰不愧是一座景色绝美,体验感极好的山峰:</p><p class="ql-block">冰坡、冰岩混合、岩石、山脊等各种地形都经历。</p><p class="ql-block">雪橇、踏雪板、手杖、冰镐、冰爪、上升器等十八般兵器都用上。</p> <p class="ql-block">C4营地砌起的雪墙以阻挡风雪</p> <p class="ql-block">翻越巨大的冰裂缝</p> <p class="ql-block">两边都是千米绝壁的山脊线,有的地段仅容一只脚的宽度,行走其间,让人目不敢斜视,只能颤巍巍的用小步幅移动,生怕冰爪互相磕碰而影响脚步的稳定。</p> <p class="ql-block">德纳里,一次有故事有插曲的攀登,最终以全员登顶而圆满结束</p><p class="ql-block">7+2的征程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p> <p class="ql-block">凌晨三点出发,向着晨曦指引的方向走到大本营</p><p class="ql-block">向导从雪坑中挖出先前预埋的啤酒庆祝成功</p> <p class="ql-block">13天冰天雪地中野人般的生活结束,一旦回归文明社会,感觉幸福来的如此突然。</p><p class="ql-block">快乐满足洋溢在每张焦黑而疲惫的脸上。</p><p class="ql-block">登山归来,简单的物质生活和温暖的亲情友情会让人幸福感爆棚。</p><p class="ql-block">登山是一剂治愈物质富足、精神麻木、幸福感知力缺乏的“都市病”良方</p><p class="ql-block">如果想改变现状,不妨去试试登山,它一定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En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