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生涯,忘不掉的记忆

候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收到一份“获奖证书”。其表述为:在第二届“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活动中,荣获纪实文学一等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中华知青作家学会”等三个民间组织搞的活动。无论其权威性,含金量如何,都不能否定组织者的良苦用心,他们值得尊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段欲说还休的现代历史,每个人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作为被迫高一辍学下乡的我,当然会对其耿耿于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其中之一员,能够有机会将下乡的过程、感受和认知真实地,真诚地记录下来,似乎有点责无旁贷的意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参与了这次活动,拙作《我的知青生涯》获得了纪实类文学一等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征文获奖作品被组织者结集出版,书名曰《知青之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并没有将自己的拙作纳入其文集,其原因有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一是组织者在“出 版 获 奖 文 集 通 知”中有“因为某些原因,获奖文集在(香港)中国国际汉语作家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的表述。个人理解,此类题材的作品,在当下并不适合或被允许在内地出版,所以只能由香港的出版社出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二是需要作者自掏腰包出“版面费”,虽然¥130每页的费用完全在合理和可接受的范围,从来没有出过书的我,却固执地认为:我辛辛苦苦写了半天,没有提出“版税”或稿酬的要求,怎么还要自掏腰包?倒贴黄瓜二条的亏本买卖,对于农民和小生意人出身的我,似乎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故没有接受出版的要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想来,多少还是有点遗憾,并将其归结于“小农意识”和小商人“唯利是图”意识在作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好在,相关的文字在公众号《新三届》都有登载。或者哪天想通了,自己掏腰包出一本书,也未可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趣的是,今天四妹将她家自己种的番茄給我送了一些过来。看着这些色彩艳丽,新鲜硕大的番茄,就回想起前些年在自家花园种植番茄等蔬菜的经历,除了收割了不少夫人栽的韭菜外,我自己栽的蔬菜基本“颗粒无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让人生第一职业为农民,现在自诩为“老农民”的我,其“职业素养”受到极大质疑。的确值得深刻反思:下乡当农民一年半,没有学到农民那么多优秀的品质和赖以生存的农业技能,却沾染了一些“小农意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反省归反省,四妹送的番茄不能浪费,番茄鸡蛋倒是我的拿手好菜。通过烹制,品尝,我可负责任地说,四妹所送番茄绝对称得上“绿色蔬菜”,其口感完全不是市面上那些番茄所能相提并论的。好久没有吃到如此鲜美的番茄炒鸡蛋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农学院科班出身的专家,四妹栽种和送我的番茄,让我再也不好意思在她面前以“老农民“自居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