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

楠竹

<p class="ql-block">献给我的六十周年</p> <p class="ql-block">位于富水北路东面的小巷圆通街,因圆通寺而得名,长一百三十米。我的幼年、童年时代在圆通街2号(现在的圆通街22号)居住了十年,六年的时光就读于育英小学,在圆通街度过了十三年,当年七岁才上一年级。</p> <p class="ql-block">省府路小学圆通校区近照(摄于2024年6月27日)</p> <p class="ql-block">有110年历史的育英小学,2006年合并于省府路小学(成立于1906年,属省级重点小学),成为省府路小学三个校区之一。育英小学由其前身圆通寺小学开始追溯,圆通街因圆通寺而得名,圆通寺位于今育英小学的位置,是一座供奉观音的寺院。圆通寺在1914年创办为私立圆通寺小学,当时已有学生一百多人。由于寺院转为学校后地方显得狭小、设备简陋,1942年贵阳市政府接办后,将学校改名育英小学,并在1948年时学生人数增至二百余名。解放后,市文教局接管育英小学,继续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使命。我是1964年就读育英小学,1970年毕业。</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育英小学和我家住的院子隔了一条小巷,在院子和小巷里玩耍时常听见朗朗的读书声。</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前,我从这个门走进育英小学,开启了我的学习生涯。</p><p class="ql-block">当年,育英小学就两个门,一个面对圆通街街口,常年关闭,一个就是这个,要走过长长的甬道,两边是居民房。进入学校,右边一栋二层民国时期的楼房,四周一圈有围栏的走廊,有点似缩小版的虎峰别墅,楼房有假三楼,屋顶是斜坡瓦顶,开了几扇窗户,有楼梯通上假三楼,我上去过,我的班主任曾经在假三楼住过几年。</p><p class="ql-block">楼房周围一圈是教室,中间是教导处,楼上是校长办公室及教师办公室。</p><p class="ql-block">正对大门有一个圆圆的花池,中间是鱼池,种了五颜六色的花卉,小小的我感觉学校漂亮无比。</p><p class="ql-block">记得学校里有两个操场,挨着花园洋楼的操场比较大,有主席台,可以表演节目。下面一个挨着我们上课的教室,低年级的每天在那做广播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为育英小学是圆通寺改建的,我们的教室基本是木板房,现在想起来有点像寺庙里的斋房改制。</span></p><p class="ql-block">只在有花园有洋楼有庙宇的学校上了一年级就遇上了文革,学生大串联,学校停课闹革命。等武斗、串联稍平息开始复课时,学校里的花园不见了,鱼池也平掉了,说那是资本主义享乐。小小的我在学校里看到的是,花园变成了旱稻田,细杆黄黄的稻谷像茅草似的。校长被挂了块木牌在洋楼下面一站就是一天,有调皮学生还往她身上扔土块吐口水。才十岁左右的学生也分成了造反派、保皇派,造反派可以追着保皇派打,小小的我下了课赶紧回家。</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前学校大门旁有个邮电局宿舍院落,那个小门六十年来基本没变,写满了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邮电宿舍后门,还是那么狭小简陋</p> <p class="ql-block">这里和六十年前差不多,简陋脏兮兮的</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前这里有个水站,只有一个水龙头,圆通街、堰塘街、忠烈街的住户都来这里挑水,每天排长队,为了怕挑水时水被浪出去,水桶里都放个木瓢或木板。</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前,我家就住圆通街2号,应该是周围最漂亮的房屋,有前后院落,红砖二层筒子楼,红色木地板,走廊很宽,每家都在走廊里搭灶台做饭,连水缸碗柜都放在走廊上,每家相互之间了如指掌。</p> <p class="ql-block">我在这里出生长大到十岁</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圆通街2号,有着冬青树环绕的院落,有好几颗高大的树木,记得有一颗皂角树,每年皂角掉下来,我们昂着头盼着风吹过皂角掉下来,那时洗头全是皂角熬水洗,柔顺光亮。</p> <p class="ql-block">印象里这里的台阶全是青石板,被小孩子梭梭板坐得甄光瓦亮。从这里可以走到河坎街、三民东路,不知哪一年被自建房堵死了,</p> <p class="ql-block">院子外面的小巷,围墙里是育英小学,小时候朗朗的读书声就从里面传出,那时,盼着长大,好背着书包每天上学,认识好多的字,看好多的书。</p> <p class="ql-block">圆通街2号应该属于贵阳市改造最早的一批单元楼</p> <p class="ql-block">圆通街2号紧挨唐家花园,地势较低,小时候常在那里玩,后来就荒芜了,我们小区的垃圾煤渣都往里面倾倒。大概六十年代末,唐家花园划归十九中,开始也是作为学校的运动场,现在也修了教学楼,小区里看见的就是十九中的教学楼一角。</p> <p class="ql-block">当年这里只住了二十几户人家,最早属于省委党校的家属院。</p> <p class="ql-block">圆通街和堰塘街交界处</p><p class="ql-block">文墨堰塘世事圆通</p><p class="ql-block">堰塘街一头连圆通街,一头连忠烈街</p> <p class="ql-block">市政建设工程在圆通和堰塘街交界处修建了牌坊、长廊,周边居民休息娱乐场所</p> <p class="ql-block">四条街巷的这一片区域,圆通街、堰塘街、忠烈街、省府北街,六七十年前全是四合院,院落有高大的木门,木门外还有半截的门,以前我们叫幺门。正对大门处有照壁,门外看不见正屋及院子,大的院子有几进院落。清末民初这片区域应该是非贵即富的人家所有,紧靠省府路。</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堰塘街上都是大大小小的院落,不过基本是大杂院,小时候人口不多,院子里花草树木比较多,后来文革后期家家都在院子里修建房屋,只留下过人的走道,所有的地方都被自建房占了。</p><p class="ql-block">这一片是八十年代后期重建的楼房,有四十年光景了,房屋狭小陈旧无电梯,楼间距很小,国家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困难重重。</p> <p class="ql-block">被居民楼房包围的十九中,省级重点初中也就是这般模样,儿子初中从这里考进了贵阳一中。</p> <p class="ql-block">育英小学毕业后被分到19中就读初中,当时19中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离家比较远,十岁时我家就从圆通街2号搬到了东门、文昌阁旁,宿舍里同龄人都读十中,我便转学到十中,在十中完成了初高中五年学习。</p> <p class="ql-block">省府北街一头连堰塘街,一头连富水北路、贵山城市花园,有几条小巷和圆通街相通。</p><p class="ql-block">省府北街小吃很多,老年大学下课寻来吃的炖鸡饭,小凉菜品种六七种。饭后突然想起小时候在这里生活学习了十三年,就一路寻觅了过去。</p> <p class="ql-block">堰塘街忠烈街交界处,昔日的四合院朝门全变成了单元楼房,修建年代较早,全是步梯房。</p> <p class="ql-block">忠烈街一头连堰塘街,一头连省府路东</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前的忠烈街小学,后面的幼儿师范学校,现在属贵阳二中忠烈校区</p> <p class="ql-block">刘氏支祠位于忠烈宫贵阳幼儿师范学校校园内,建于民国6年(1917年),为贵阳名贤刘春霖的家祠,占地85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享堂、戏楼、东西厢楼廊和大门组成。1987年5月17日经贵阳市政府批准,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进行维修。原有建筑中享堂、祠门、戏台和东厢楼廊都修葺一新,并改享堂歇山顶为硬山顶,所有雕花构件均已复原。</p><p class="ql-block">刘春霖作为贵州名贤,在政绩上硕果累累,为捍卫国家主权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其生平、宦迹对研究清末历史有一定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