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色空流转有却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风雨如晦物长生,愁云暗天心放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昨日青春跃飞马,而今康健不老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曦微w行走在路上,甲辰夏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无”是一种奢侈品</b></p><p class="ql-block">最近看到一则短视频,说的是人到退休年龄,要尽可能做到“四无”,即身体无病,心里无事,家中无债,脑子无欲。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四大皆空”一身轻!</p><p class="ql-block">人生下来,带着父母的骨血,带着父母的基因,然后在父母的精心抚育下蹒跚学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慢慢成长。这个过程,看似不容易,学习很辛苦,压力也不小,及至长大后才发现,这十几二十年,却是自己相对最轻松,又是最幸福的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鸟总要起飞。长大了,开始要自己打拼生活,过去花钱不心疼的心态,在这个时候才感觉是多么的幼稚。生活不易,必须努力付出才行。无论做什么,是出苦力,还是搞科研,还是蹲机关,还是做生意,可以说,没有一件“好玩”的事情,必须坚持不懈,必须坚强毅力,必须努力付出。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知道,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绝不是坐等而来的。</p><p class="ql-block">一份耕耘,一份汗水,一份收获。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方面要努力工作、辛勤劳动,事情自己做,规矩别人定,就此生而为人;另一方面要打理生活,买房、结婚、生子,还要付出太多心血养育孩子,还必然要孝敬父母,这一切的生活压力,在人到中年的时候,达到人生最高点,甚至稍有不慎,就会跌落谷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年龄,孩子大了,工作也停下了脚步,于是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时候才是真正的活自己,是人生新生活的新开始。怎曾想,在不经意间,发现身体也罢,精力也罢,体能也罢,胃口也罢,都大不如从前。往往到了这个时候,或许才能有所感悟:人生不过如此,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是故,在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之下,就有了“四无”的怅然感叹,以此来慰籍自己那颗千疮百孔的心。</p><p class="ql-block">问题是,“四无”究竟能不能做到?也许它只是太多人的理想追求,或许“无”就是一个人难以企及的“奢侈品”。拥有“四无”的心态当然是好的,但“四无”的现实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古典哲学里,阴阳是一对矛盾对立统一体,二者既对立,又统一,还相互转换,一切都在各自的轨道上不断演绎。我们说,阴阳关系它囊括了大千世界的一切,而有和无则是阴阳之道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现实中,需要有的时候,那就处处表现为有;需要无的时候,则需要时时想着无。比如,年轻时候的打拼,追求的就是那个有,而退休以后的落寞,就得追求那个无。然而,有和无从来不会孤立存在,也就是说,没有年轻时候所打造的有,就很难有退休后我们所追求的无,这就是人生无奈的现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无独有偶,在佛教中也有一对矛盾对立统一体,即色与空。在佛教的理念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也相互转换,确有其不可辩驳的辩证关系。那么色是什么?色就是形形色色的客观世界,是眼睛所见;空又是什么?空则是能够囊括形形色色客观世界的那个空间,是心之所蕴。</p><p class="ql-block">色与空的关系,就比好一座房子,可能在我们普通人的心目中,更多关注的是房顶和房子四周的墙体,再进一步,可能看到的是房子在外形上的艺术美。可是,房子真正的魅力之处,恰恰是我们平常不大关注的内部空间。如果没有了空间,那么房子还能是房子吗?房子的外在形状和内部空间,其实就是佛教所说的色和空的关系,当房间装进了东西,空就没有了,也就实现了色与空的角色转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人,年轻时候无论干什么,其实都是为了打拼生活,因为人人都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安逸又惬意。人这一生,其实打拼生活的过程,就像我们不断把这样那样的东西,努力装进房间一样,也就是说,要努力让“空”消失,让“色”展现。结果,几十年下来,我们拥有了这样那样的“色”,还似乎总不够,家里不能放,那就存在银行里。其实,压根就不是不够,而是那些“色”惹迷了我们的双眼,以致我们在“色”面前出现了迷茫和不自信。现实情况的确是这样的,物质财富常常让我们不知所措,于是又多么期盼着“空”的再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就是这样的,每当拥有了这样那样的东西,时间一长,眼睛必然疲劳,心理必然疲乏,于是在司空见惯之下,就热衷于走向“有”的反面,也就是那个让人不得不追求的“无”。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山里的人想下山,山外的人想登山。人生就是这个样,总要在“有”和“无”总、“色”与“空”之间不断摇摆,也总是身在这山,却望见那山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走进现实,退休后的“四无”真能做到吗?我们希望“身体无病”,那就要想想年轻时候究竟透支了多少生命能量?再说谁又能抗拒得了衰老呢?我们希望“心里无事”,这是自己能决定的事儿吗?“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又是说给谁听的?我们希望“家中无债”,这还得问一问,年轻时候打拼如何?究竟是做了懒汉?还是在勤奋?况且,现今房子呀,上学呀,看病呀,哪一个能让人省点心呢?我们希望“脑子无欲”,可问题是,欲望这东西,无不深入每个人的骨髓,对于物质财富来说,没有的人,当然想要有;可有了的人呢,还想要更多,真可谓“欲无止境”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到老年,“四无”的确是个好东西,应该成为老年人的心理追求,也应该成为年轻人的人生规划,因为谁都年轻过,因为谁都有老的那一天。年老时候的“四无”,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结果,而不是到了年老的时候,才想到要有“四无”。因为,年轻时候的一切行为,或好,或不好,或勤奋,或懒惰,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成为年老时候某种人生状态前提条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的确,退休时候要做到“四无”,一定是有条件的,不是无缘无故就会得到的。我们经常能看到,在街道、小区的垃圾箱里翻来翻去的老人,他们不会想到“四无”,因为他们没有生活来源,他们依然还得“打拼”。即便有些老人有了一定经济来源,但他们依然还不敢松懈,还要想办法做点事情,想办法多挣点钱,为什么?因为孩子状态不怎么好,他们还得为孩子着想,甚至还要为孙子着想。实际情况是,这种状态的老人,其实他们特别想有“四无”,但现实不允许,他们不得不继续燃烧自己、照亮儿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事实是,年</span>轻时候的打拼,就像我们不断给房间搬东西,而人老了、退休了,就要有一种意识,那就是慢慢来腾空房间,最大限度实现“色”与“空”,或者“有”与“无”的相互转换,努力给自己构筑一种轻松愉悦的新生活。如果能够如此定位自己的退休生活,并切实付诸行动,那么“四无”便距离自己不远了。不过,也还要有所理解,即便解决了心理状态问题,但现实情况依然需要不断去调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想要“身体无病”,不能只寄希望于美好愿望,而要了解自己的基因,要反思自己的习惯,甚至退休以后,在思想深处和行为方式上,能不能做到以身体健康为最大生活准则?一种方式是每天吃了睡,睡了吃,看似很轻松、很惬意,其不知身体很快会垮下来,因为没有了精神才最可怕。另一种方式是积极进取,表现在有节奏的生活,坚持适当有氧运动,加强肌肉训练,积极参与到自己喜欢的社会活动中去等。也许只有这样,“身体无病”才有可能成为现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比如,要做到“心里无事”,首先要知道自己是真无事还是假无事?真的事情来了,谁又能做到不管不顾?相信绝大部分人还是要管的,毕竟多数人还是有责任感的。人这一生,该有的事情总要有,该来的事情也挡不回去。既然人无法超脱,或者说很难超脱,那就得学会及时释放自己,放空自我,不能让事情纠缠了自己,更不能让事情绑架了自己。碰到有事,不要执意回避,也不能高高挂起,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重要的是以积极心态面对那些麻烦事,而且最好能让那些恼人的事情,变成自己的人生价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比如,“家中无债”,想要做到这一点,须从年轻时候的人生规划中就能得以体现,也要从人生理念中具体体现。所谓人生,其实就是一个生命过程,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具备必要的生活条件就可以了,稍有结余也还可以,以备不时之需。生活最好还是简单一些,不要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得,往往人得到越多,失去也会越多。失去财富不怕,最怕的是失去健康,乃至威胁生命,人生果真如此,那就得不偿失了。一个人没了生命,地球依然在转,世界依然那样,可是对于自己来说,一切都将变得没有了意义,一切都将成为别人的囊中之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比如,“脑子无欲”,要知道,欲望这东西,是人的天性,也是人最难克服的东西了。之所以说欲壑难填,那是因为,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禁得住物质财富的诱惑。人类社会,之所以能从原始公社,演化到阶级社会,说到根本之处,还是人性所致,具体说,就是人的欲望推动了这一社会进程。物资匮乏的时候,人反而可能更大方,对物质的东西也许更不在乎。一般来说,越是穷人越有可能“视金钱为粪土”,而越是有钱越有可能“视钱如命”。对于物质财富,谁看见谁都想占有,占有的目的无非在于利己和排他,更多在于自我享乐,乃至花天酒地。为什么会出现“借钱的是爷”这一特殊现象,这不仅是诚信问题,最关键还是人性中的“贪”在作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6年唐山大地震,期间也曾出现过一种令人可以想象的现象,刚一地震,一切都没有了,什么吃的用的都没有了,但凡能找到一点东西,侥幸活下来的人,也知道彼此共享,知道同舟共济。可是,后来随着抗震救灾不断推进,救灾物资源源不断来到灾区,甚至有了一定剩余,于是人们便开始了对救灾物资的占有。这样一个过程,虽然相对人类历史来说,它很短暂,但活脱脱是从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再版。这当然无可厚非,人性就是人性,欲望就是欲望,谁也难以摆脱,谁也难以克服,谁都不大想约束自己。所以,欲望这东西,除了社会制度规范,除了法律法规限制,其实更多只能靠自我约束,只能祈求于好自为之,别人几乎没啥好办法来救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做人的法则其实是一样的,都需要“守中”,即遵守天道,老子《道德经》“抱拙守一”中的“一”,其实就指的是天道,包括孔子“吾道一以贯之”,也是一样的。之所以说要守天道,就在于人要通过天道来约束人性、限制欲望。不过,人性不可能没有,欲望也不可能完全去除,关键要将人性中恶的一面,包括欲望在内,彻底限定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要努力让人性,让欲望有一个良性表现。这也就是说,我们做事情,固然是为了能够有利于自己,但绝不能伤害他人,也绝不能危害社会,这是做人的“底线”,也是现实中的“红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