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张载祠,看家风馆

张齐明

<p class="ql-block"><b>  庆建党103年,游眉县“张载祠”,</b></p><p class="ql-block"><b> 激发爱国教育,看眉县“家风馆”。</b></p><p class="ql-block"> 张齐明</p><p class="ql-block"><b> 6月28日早7点30分64名宝鸡市军休干部从宝鸡中医医院出发,前往眉县参加军休中心组织的庆祝建党103周年,激发爱党爱国热情为主题的党日话动。</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眉县,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古称“眉坞”,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脚下,北跨渭河,史书记载董卓篡权,董卓筑坞于郿 ,高厚七丈,与长安城相埒,号曰“万岁坞”,世称“郿坞”。坞中广聚珍宝,积谷为三十年储。役民夫二十五万人筑之: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长安,内盖宫室,仓库屯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家属都住在内。再坚固的堡垒,也有被攻破的一天,而且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据说,董卓修建的郿坞和长安城一样高。当时董卓就天天躲在郿坞之中,轻易不外出,东汉朝廷尚书以下官员处理政务,先要到郿坞请示。董卓内心里的期望是,即使自己有一天败亡了,也可以在郿坞坚守到自己死去,这充分说明董卓内心的恐惧与不安。曾经多次站在董卓所建郿坞遗迹之处,我都无限慨叹“曾经多少事,都付笑谈中“。</b></p><p class="ql-block"><b> 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对三秦大地,而如今褒贬不一,一则说“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其吼秦腔”。另一则说“八百里秦川人杰地灵,五千年文武圣地龙门”。我对后者认可,我们最高统帅的故居也在三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在眉县常兴还出了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将军,叫白起,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 杀俘40万,白起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放走了240名不满15岁的孩子。这些孩子是回去报信的,他们回国后,举国哀悼,几乎赵国每个家庭的壮丁全部战死。父亲没个孩子、妻子没了丈夫、孩子没了父亲,这对赵国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b></p><p class="ql-block"><b>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白起担任秦军主将三十余年,攻城七十余座,他作战中料敌如神,出奇致胜,威震六国,在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 后来秦王认为白起仗着自己的军功,秦国上下依赖他,六国君臣畏惧他,所以就想凌驾于自己之上。这是秦昭襄王无法容忍的,因此将白起贬为庶人。在被放逐的途中,白起因病行进缓慢,然而秦昭襄王误以为他故意拖延不愿遵从命令,于是在杜邮赐剑,逼迫他自尽。</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9点10分,我们来到眉县张载祠,全体人员齐声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国歌庄严声后,军休中心主仼付雅东为三名党龄满50周年的军休干部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章。</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张载祠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城东26公里处的横渠镇。占地南北82米,东西37.5米。张载祠它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关中之学)领袖、“北宋五子“之一张载的讲学之地。为关中十八景之一。张载祠前身为崇寿院,张载,河南开封人,“载”,即:厚德载物之意,、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b></p><p class="ql-block"><b> 张载的四句名言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b></p><p class="ql-block"><b> 1、为天地立心:这句话强调的是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礼、乐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系统。</b></p><p class="ql-block"><b> 2、为生民立命:这句话关注的是民众的命运和生命的意义。张载认为,通过自己内心的修炼,人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知道生命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 3、为往圣继绝学:这句话强调的是继承和发扬往圣的学问,即历史上的圣人如孔子、孟子等人的学术传统。张载认为,理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学术传统自孟子之后就终结了,所以要努力的恢复。继承绝学并非搬照前人的东西,而是力求创新,在他的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所未载,前圣所未言的。</b></p><p class="ql-block"><b> 4、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表达了为未来的世代创造和平与繁荣的愿景。达到了前面三种境界,自然而然就有能力去造福苍生,造福我们伟大的祖国,这就是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非常的言简意概,代表了我们中国文人对于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的崇高使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精髓。</b></p><p class="ql-block"><b> 张载的这四句名言不仅是他个人的学术追求和社会使命感的体现,也成为了无数有志国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坐标,对当代人也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宝鸡市家风馆座落于眉县横渠镇横渠村,2016年建成,是由陕西省妇联挂牌的首家家风馆,是在横渠村原有的戏楼基础上,充分利用舞台两侧墙面及后台的两个房间,设立古今名士好家风展区、横渠家风博物馆和西府好家风展馆三大版块。讲述典范人物的事迹,弘扬好家风,传递社会的正能量,是宝鸡市家风馆一直以来的坚守与担当。自2016年开馆以来,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近十万人次。</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从这走出的共和国将军李达“公明廉威”的故事。李达将军是眉县横渠村十组人,将军一生奉行“公明廉威”,工作上纪律严明,生活中更是严于律己。他那句“我是农民的儿子,也该有一个儿子当农民”的话至今广为流传。1971年,将军在农村务农的大儿子李如龙去北京看望父亲,希望父亲能在京城给自己安排个工作,但父亲却语重心长的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也该有一个儿子当农民。”回家时,李达将军给儿子赠送的不是一官半职,也不是礼物金钱,而是一副加重架子车的车轮,让他回家好好务农。这件事彰显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但当时生在农村的李如龙想不通,心里不痛快。李达就劝导儿子说:战士上战场要拿枪,农民在田里劳动也是工作,家乡的生产工具很紧缺,架子车是能派上大用场的。(这副加重架子车的车轮到现在还保存在李达将军曾孙的家里,还能用,只是换了几根辐条而已)。1981年,李达将军回到家乡,给眉县县委题写的就是“公明廉威”四个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66年8月,李达被打成“三反分子”,随后被“造反派”的组织关押,1972年,在周恩来、叶剑英、刘佰承等领导的关怀下,才被释放出来,1971年某日,毛泽东遇李达,问:“你是怎么坐牢的,又是怎么出来的?”,李达答“我是糊里糊涂进去的,糊里糊涂出来”。毛泽东说“李达不糊涂”。</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李达上将,辅佐过五个开国元帅,仼参谋长四十余年,让儿子当农民,现子孙兴旺,应正了“耕读传家”之说。在关中有东府和西府之说,李达算西府人,官至上将,是我们西府之荣光,在东府也有一个官至军委副主席的上将,他儿子少将,一个儿子是农民,一个儿子是少将,其结局,一个人民称颂,时代楷模,一个腐败分子,身陷囹圄。是东西地域之差,还是理想信念之别?很让人深思。当今社会,盛世安康,但为官处世必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当政做官,常以前车之鉴而谨言慎行,切莫重蹈覆辙,莫做“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