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巴娜拉西--我又来了,(孟连、打洛篇)

飞扬的葫芦丝

<p class="ql-block">  很少有人知道孟连县,她是普洱市中缅边境线上的一个小县城,她曾是历史上蜚声四海的“茶马古道”,口岸外就是神秘的金三角地区,也是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这里聚居着傣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和谐共生在这片土地上。县城仅14万人口,少数民族占总人口87%,真正的少数民族是汉族。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过去很穷,又缺少旅游资源,所以对常人而言一直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却是极少部分人追求的“天堂”之门,“黑白黄”走私十分猖獗,成为“冒险家”的乐园,劣迹斑斑的名声,至今仍然是边防检查特别严格的地区之一。她名声鹊起于30年前引种的咖啡和牛油果相当成功,如今这里竟然成为中国精品咖啡第一县、中国最大的牛油果种植基地,国际品牌星巴克、瑞幸都是选用这里的咖啡豆。</p> <p class="ql-block">景真八角亭,是西双版纳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重要保护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国家第—批重点文物保护一一勐海八角亭,它已有700多岁了。</p> <p class="ql-block">  今天,绝大多数人去孟连是冲着咖啡牛油果,而我们却是去“探亲”的。我在农场篇中曾有提起,连队战友曾经被陆续“上调”,有一批人被调往孟连,这些战友视孟连为第三故乡,这次安排一游就是想—窥她的真容,我也是首次踏足孟连。孟连对我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记得那是1970年11月,我被0294边防独立团选送进部队,团部设在澜沧县一座小山包上。因为是部队“特招”而远离新兵集训连,享受在团部警卫连受训特权,班长是位保山城高中生入伍的学生兵,因为是汉族又有文化,部队指派带我们这个上海知青新兵班。班长和我们的关系相当融洽,一来我们都是上海知青,也算小有文化。二是新兵们还算“聪明”,受训很认真学啥像啥一学就会,三是班长也是城里人,头脑比较灵活,又有文化,还因边防部队中没有一位上海兵,他也很想与我们多些“亲近”。因为新兵班在团司令部,出操跑步常被首长“过眼”,班长常被表扬,说这个新兵班带得好,班长能不自豪?人前给足了脸人后就“自由”了,训后嘻戏顽皮,扛铃、单杠、摔跤、扳手腕等,作为军事素质全能型尖子的警卫班长却赢不了我们,哈哈,愿赌服输,我们经常假借训练带(拉拢)班长出营区去吃喝玩乐,去泡温泉,参观这参观那所以对澜沧县比较熟悉。那是一段青春活力四射,精力充沛有趣好耍的时光,由于家父正受着文革后期冲击,政审过不了关而终究被部队“淘汰”回归农场,也算是我踏上社会后命中注定的一刼吧。其实澜沧离孟连仅40公里,孟连又是0294部队管辖区,时常有军卡进出,常言道“无事不登三宝殿”,虽然近在咫尺只闻其名终究没去成。</p><p class="ql-block"> 西双版纳到孟连290公里,经勐海出州,景真八角亭算是必经之路,早在知青年代就有耳闻,这次终于如愿得见。八角亭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年,迄今也已322岁。它座落在勐海坝景真村一座高约20米的小山包上,约2000平方的山顶非常平坦,闻名不如一见,果然气度不凡,高大气派金碧辉煌的傣族寺院建筑群非比寻常,勐海作为中心佛寺级别便须配置戒堂,也就是八角亭了。边上有一棵300多年高大的古菩提树,八角亭形呈八角之状,属砖木结构,据说专供高僧诵读经文之用。八角亭建造的年代,小乘佛教已是西双版纳地区民众信仰的绝对统治地位,相当于拉萨的布达拉宫,1988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在西双版纳,“国保”寥若晨星,与之同期的佛寺,几乎全部毁于文革,八角亭寺院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时光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勐海八角亭曾经的地位一定不低!这棵古老的菩提树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我们是路过此景,为赶路不作长时间停留,10元一根2米多高的水果甘蔗松甜可口经济实惠,让首次到西双版纳的朋友们感受了一次水果之乡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金碧辉煌的勐海景真八角亭</p> <p class="ql-block">只有南传小乘佛教中心寺院,才能配置诵经八角亭,可知该寺当年的特殊地位之高。</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寺勐海八角亭</p> <p class="ql-block">八角亭廊一角</p> <p class="ql-block">据说世界上只有三座八角亭,国内是唯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八角亭厅里墙上的一块茶砖,这块茶砖不得了,不仅有历史年头,还每天受着佛的佑护。</p> <p class="ql-block">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勐海八角亭上的一棵古菩提树</p> <p class="ql-block">  孟连的大金塔号称云南省之最,孟连宣抚司署号称清代典范,这是孟连值得看的二大看点。大金塔位于南垒河畔,由8座小塔环绕着主塔构成,主塔挺拔高耸,高达31.68米。每当微风吹过,塔上的风铃便摇曳生姿,发出悦耳的叮当声,傣家人亲切地称之为来自天堂的梵音。孟连宣抚司署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她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象征着元明清三朝在云南边疆近700年的稳固统治,也是认识和研究傣族建筑、土司文化和傣族历史文化的理想之地。宣抚司署以其独特的汉傣合璧建筑风格,成为傣族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馆内还珍藏了包括清代土司的官服、印信、公文布告及珍贵的傣文典籍,为我们揭示了傣族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p><p class="ql-block"> 我们宿在孟连的畅云逸精品酒店,在不属旅游热点的边城,却有着星级设施和一流服务质量,查询价格标间468元一晚,出乎意料的是早餐相当丰盛且味道不错,个人认为性价比相当高,如有缘到孟连的朋友值得推荐。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孟连的夜晚还是让人多巴胺爆棚的小城,暮色降临后才是孟连咖啡馆本地生意的开始。特别是年轻人来喝咖啡就像喝酒一样,甚至不止喝一杯,作为舶来品不到三十年,但也逐渐融入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原来最近几年,云南生豆大赛的冠军或亚军几乎都来自孟连的咖啡庄园,老板有佤族、傣族、拉祜族,每一家背后都有一个咖啡庄园,每位庄园主都是手冲咖啡“大师”,每到深夜品味咖啡的人烛光投影,有悠闲自得者也有消愁的…有些遗憾,我们的年纪已无法去消受把咖啡当酒喝的那份潇洒劲,不如在畅云逸享受着优质服务的那种安逸闲致了。</p> <p class="ql-block">团队在孟连宣抚司署前集体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孟连宣抚司署,是云南省保存最好的清代衙门,具有傣汉建筑风格特色。</p> <p class="ql-block">孟连县清早期第十五号中缅界碑</p> <p class="ql-block">孟连县云南第一大金塔</p> <p class="ql-block">张主席的闺蜜曾在知青年代于身后的孟连县政府工作多年,今天终于重返第三故乡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工作期间时常开会的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娜允廊桥,如今是孟连县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孟连宣抚司署内巴西红花梨茶板,独幅长8.5米,宽1.5米,重2吨。</p> <p class="ql-block">和身穿傣族服饰的瓦族导游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南垒江--孟连的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在通往宣抚司署的台阶上,一只汉鸭子似乎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天生与人有着亲切感,嘎嘎点头“打招呼”,久久不肯离去。</p> <p class="ql-block">孟连县傣族保留至今的织布技艺</p> <p class="ql-block">俯瞰孟连大金塔</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塌的孟连畅云逸精品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  勐海打洛镇与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傍山而邻,是新中国滇南战役红旗最后插在的地方。打洛口岸边贸历史悠久,唐代以来,就是云南通向东南亚、南亚各国的重要通道,1951年被确定为云南省第一批对外开放“国门”之一。打洛旅游有二块“金字”招牌,千年古木“独树成林”、中缅第一寨“勐景来”。</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可是自然界唯有榕树能“独木成林”,打破了“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的俗语。一棵榕树成为一道风景线,蕴含着傣族民俗文化、佛教文化与傣家人和谐自然的生态观。据植物专家测算,这棵榕树已有1000多年树龄,有36条气生根扎入泥土单独成树,形成根部相连状支柱根,常人看到的是36棵形成天然屏墇的大树丛,这种同根同脉植株现象被称为“独树成林”,华夏榕树王位于盈江铜壁关,第二榕在瑞丽姐勒,打洛这株挂名为第三榕,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点,都长在中缅边境线上。</p><p class="ql-block"> 1996年我首次来观赏时,周边啇铺林立,“黑、白、黄”货猖獗,让人惊愕失色。这里是边境线,离“金三角”仅1公里,兜售这些违禁啇品的都是缅甸人,也就见怪勿怪了。记得从打洛出境是缅甸的“辽多姆”,在“上海老知青”珠宝店果真碰上了知青老板,当时跑出境加入掸帮反政府武装命大没战死,后来积极参于肃清鸦片有功当上了军事委员。都是知青又是同乡,谈及在上海淮海路上开珠宝行的家史时双眼滿含泪水…表面很是风光,虽然官衔不小翡翠生意也不错,可心里也有苦衷,毕竟成了“黑国籍”已有国难回。</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独树成林已辟为公园,古木得以有效保护,从公园山上转一圈也就3公里,全程沿着国境线走,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边境公园,曾经还是中国远征军抗日作战遗址的历史,有机会到此一游者建议在边境线上慢慢散步玩转,却有着另一番与众不同滋味。</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三榕--打洛独树成林前拍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西双版纳拉洛口岸(国门)</p> <p class="ql-block">独树成林景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站在独树成林边境线上,背后的是缅甸辽多姆大金塔。</p> <p class="ql-block">独木成林公园里的傣家传统陶制小雕塑</p> <p class="ql-block">独树成林公园里的公厕</p> <p class="ql-block">打洛独树成林公园中缅边境线边防检查站,在没有拦网前是边防军的巡逻小道,拦上网后游客也可走了。</p> <p class="ql-block">1941一1943年,中国远征军在中缅边境线上抗击日本侵略军,此为战场遗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勐海打洛中缅边境上有一棵千年古榕树,现已辟为独树成林景点。</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在为团友们拍独树成林留影</p> <p class="ql-block">70年前的左邻右舍老邻居们相聚在打洛220界碑国境线上</p> <p class="ql-block">张主席与新老朋友在220界碑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株就是生长在溋江铜壁关山巅上的华夏第一榕,中国榕树王。可惜大榕树生长的位置很偏僻,只有不到万分之一的游客才会去一观真容。</p> <p class="ql-block">这株中国第二榕生长在瑞丽姐勒,凡是去瑞丽的游客随意都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打洛的这株.独树成林刚座上我国第三榕的宝座</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株生长在勐仑植物园还排不上号的独树成林</p> <p class="ql-block">这二株是千年小叶古榕树,生长在桂林市平乐张家镇,根系纵横,树冠巨大。与云南大叶榕独树成林有区别,都是榕树,分大叶小叶之分。</p> <p class="ql-block">  勐景来是个傣族村寨,绕村而过的打洛江是中缅一道天然的国境线。寨中保存着完好的傣族杆栏式建筑,迷人的热带田园风光和淳朴的傣家风情,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在傣族人民心目中特殊的地位,被德高望重当了40年西双版纳州州长的召存信为景区题词"中缅第一寨--勐景来"。寨民与缅甸掸族边民来往频繁,互相通婚,形成了罕见的傣掸混居现象,至今全寨约居住着七分之一的缅甸人。</p><p class="ql-block"> 勐景来佛寺已经有1370多年的历史,是西双版纳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勐景来曾经一度是中缅边境的宗教文化中心,村口的塔林、神树、神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片西双版纳最大的塔林,由傣王召珠拉翁建于1082年,这片西双版纳最大的塔林,原有101座,现存58座。栉次林比,金碧辉煌,塔林庄重肃穆,毗邻一棵千年飞来菩提神树,一到节日,信徒都会来这里拜佛求经,最盛时曾达到3万多人。这些年,央视的《记住乡愁》,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带火了勐景来,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考虑到大多数朋友首次来版纳,勐景来傣寨就成了重点“深潜”之地,安排一天游玩时间。我们提前一天住进景区内的香水莲花主屋,一听这宾馆名就有些诗情画意般的感觉,当下了大巴车眼前果然一亮,—幢幢建筑若隐若现,临水而建、依莲而居,一个好大的莲花池映在宾馆中央,浓郁地傣族风情与现代设施完滿结合,宾馆环境之好竞预料不及,更主要是跨出宾馆300多米外就是219碑界,界河打洛江静静的流趟着,下榻在国境线上的感觉如同“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心境感受就是不一样。晚餐别无选择,在勐景来55号竹楼下又享用了一次正宗的“孔雀开屏”傣家宴,这下将每位朋友心心念念西双版纳之行的窥探之心,从眼中,从耳中,从嘴中沉浸式深入身心“腹地”,那般的刻骨铭心,使人欲罢不能!</p> <p class="ql-block">勐景来中缅第一寨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傣族和缅甸傣人通婚,目前寨子居住着七分之一的缅甸人,是我国少有的中外混合民居寨。</p> <p class="ql-block">勐景来村15号豪华的傣家竹楼民宿</p> <p class="ql-block">勐景来村55号傣家餐厅傣家宴</p> <p class="ql-block">傣家人是个热爱花㚏的民族,来到勐景来村22号,张主席非常喜爱这家竹楼种植的南方植物,特此停步留影。</p> <p class="ql-block">勐景来傣家人传统的榨糖技术</p> <p class="ql-block">勐景来傣寨一角</p> <p class="ql-block">哈哈见笑了,说是与傣王有些相像</p> <p class="ql-block">勐景来第二代傣族竹楼</p> <p class="ql-block">宿勐景来香莲主屋,背景中的山体就是缅甸境内。</p> <p class="ql-block">勐景来傣寨一角</p> <p class="ql-block">傣家工艺品小屋</p> <p class="ql-block">勐景来傣家客栈</p> <p class="ql-block">  28年前我第一次踏足进寨,感觉更古朴更有傣味,寨中的集散广场“赶摆”场面好热闹,香茅草、芭蕉花、糯米叶、新鲜石斛等多种民族特色货品丰富。现在虽然有了统筹规划,竹楼更大更漂亮了,寨子更干净了,经纬道路划一,能够展示傣家“味道”的场面、场景大大“缩水”,逐渐被竹楼“蚕食”。摊位转入每家每户,韵味十足的芒锣与象脚鼓声,熙熙攘攘热闹丰富的赶摆场景忽然被销声匿迹,反而让我陌生了许多。原先自然开放的国境线被一条围栏隔成两国山水,2020年在500公里的中缅边境线上建起了围栏(铁丝网),据说围栏是专门针对缅甸边民在疫情期间“随意”进入我边境,以防交叉感染而专设的,如今疫情早已过去,铁丝网仍然依旧。在勐景来转攸了一天,似乎那样的眼熟,应该有如橄榄坝傣族园相同的影子,“人民公社”模式的管理,表演队、客栈歺饮、啇铺、保洁等“托拉斯”一条龙全是村民组成,不同之处是几乎看不到年轻人,见怪不怪,这又不和50年前上海年轻人热衷去日本、香港打工一样一样的吗?</p> <p class="ql-block">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一塔林,今在勐景来村寨中,那是傣王亲自选址建造的千年塔林,表明勐景来当时身份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隐藏在绿树丛中的古佛寺</p> <p class="ql-block">古佛寺顶</p> <p class="ql-block">古佛寺屋顶</p> <p class="ql-block">勐景来里的“小独树成林”</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树一一菩提树</p> <p class="ql-block">二位领队与沈家小妹也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在219界碑旁与傣族“咪淘”互动,团友们“照葫芦画瓢”跟着学,跳得好不好无所谓,开心就好!</p> <p class="ql-block">领导也乐意在边境线上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勐景来219界碑旁的铁丝网将中缅二国一分为二,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网,难忘而特殊的2000年。</p> <p class="ql-block">风景名胜勐景来</p> <p class="ql-block">勐景来莲花池</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塌在勐景来傣寨中的香莲主屋</p> <p class="ql-block">围栏外是边界打洛江,左侧的山就是缅甸。</p> <p class="ql-block">打洛勐景来中缅第一寨内的219中缅碑界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  玩完中缅第一傣寨,就来闻勐海的茶香。勐海没有海,但也有海是茶海,那是普洱茶的故乡。据考勐海制茶始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云南通向东南亚各国的重要商埠驿站和通道,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和普洱茶发祥地之一。在勐海的巴达茶山上,还有一株被载入史册的、1700余年树龄的野生古茶树。在老班章茶山上另有一棵古茶树,茶商承包一整年的采摘,价格就高达68万元,可见古茶树身价之高贵,令人乍舌不已。据名师点评: 勐海的老班章普洱有如父亲般茶气刚烈,饱满耐泡,厚重醇香,回甘快。而勐腊易武普洱茶为母,汤色金黄璀璨,滋味粘稠饱满,兰花的芳香,喉韵绵延悠长,各有千秋,这茶道之“山海经”常人难以明白。正象我们去孟连不为追求盛名之下的精品咖啡一样,今天我们来勐海同样不为盛名之下的普洱老班章香茗,而是专为团友过一次特殊的旅途生日而来,因为在勐景来找不到合适的生日蛋糕,就这么简单。</p> <p class="ql-block">恰逢团友生日,难忘的勐海之夜!</p> <p class="ql-block">在勐海之夜,白衣者是寿星,66岁生日,朋友们准备的水果蛋糕在边疆地区还算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开心啊,白衣是寿星,蓝衣来祝福,红衣善意“捣浆糊”,众人笑哈哈、其乐无穷!</p> <p class="ql-block">生日快乐!蛋糕之乐!</p> <p class="ql-block">幸福的寿星,忙碌的团友,美味的佳肴,可心的蛋糕,令人难忘的景洪之夜…</p> <p class="ql-block">景洪之夜是那么美,与幸福滿滿的寿星合个影借身光。</p> <p class="ql-block">64年前的老同学</p> <p class="ql-block">一边是星光夜市,一边是景洪之夜,寿星在画中过生日,景洪的夜是那么的美!</p> <p class="ql-block">莫非是“苏哈托”与“吴乃温”在景洪把手言欢?</p> <p class="ql-block">大领导亲自来祝贺,寿星怎能不动容!</p> <p class="ql-block">鼻尖更显兄弟情深谊长</p> <p class="ql-block">为友谊干杯!</p> <p class="ql-block">  为团友过旅途生日那是我团的“光荣传统”节目。过生日,人们普遍喜欢在家中,享受亲情的祝福和天伦之乐,我㹃却多以“遗忘”为常事。可这次旅途中巧不巧遇上两位兄弟的生日,且是隔日。人在异乡逢生日,有同行朋友举杯祝福,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那情那景是别样生动感人而难以忘怀。蛋糕、蜡烛、许愿生日歌一样不缺,32位团友川流不息的美好祝福,将生日氛围拉得滿滿的,怎让寿星不动容!</p><p class="ql-block"> 人生也像是一场旅行,充满着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既有美妙的风景,也会有算不上景只有风的时候,唯有调整好观赏风景的心态,才能做到人在旅途,感悟人生,享受人生。追梦,别让它仅仅成为空想,只有大胆地追求才算无悔人生。借朋友生日之光,大家热热闹闹欢聚一堂,感动了你我他也享受了自己。勐海、景洪的夜是那么美、那么美啊!让人夜不入眠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