嗄俩的故事(上)

尼布楚

<p class="ql-block">  嘎俩是谁?海拉尔很少有人知道她。但是在俄罗斯乌兰乌德、赤塔、甚至是伊尔库斯克,嘎俩的名字在当地华侨、华人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实,嘎俩是土生土长的海拉尔人。改革开放后,衣食无忧的她,让丈夫坚持不懈的鼓动给拽去了俄罗斯。从此,嘎俩义无反顾的走出去,她将自己的人生換了一种活法。</p><p class="ql-block"> 去俄罗斯之前,嘎俩和丈夫的工作岗位令人羡慕,丈夫在盟直开小车,嘎俩是海拉尔一家大医院临床科的护士长,俩口子家庭生活安逸,幸福美满,儿子胖墩墩的讨人喜欢。有一天晚上,丈夫躺在床上告诉嘎俩,他要辞职,去俄罗斯闯市场做倒爷。嘎俩伸手摸摸丈夫的脑袋瓜子,“你是在说梦话吧?咱们国外一无亲二无故,况且手头上也不宽裕,哪来的资本去俄罗斯市场做倒爷……”</p><p class="ql-block"> 过惯了安逸生活的嘎俩开始想不通,她寻思着如何在海拉尔经营属于自己更加美好的安乐窝。而丈夫的想法却是,人活着的意义,在于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称杆离不开称铊,丈夫离不开老婆。男人在俄罗斯那边一个劲的恳求,女人软了心,总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嘎俩在丈夫的劝导之下,她慢慢的想通了,趁着自己年轻,为何不去拼博一回。她下决心辞掉铁饭碗,下海去俄罗斯闯荡一番。后来,她再回故乡海拉尔时,将自己的手机微信昵称注册为“嘎俩”。</p><p class="ql-block"> 这源自她与丈夫骨子里天生有股山东人冻死迎风站的倔犟脾气,理所当然,谁让她两口子都是闯关东人的后裔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估摸着东北人好(haò)说“嘎啥”,赌一把的意思,“嘎啥”在东北话里有赌什么,怎么赌等多种意思,山东方言里有“嘎伙”(性格融洽,长期合作)的口头语。至于嘎俩的昵称,只当是我的猜测罢了,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嘎俩在苦寒之地乌兰乌德市历尽磨难,艰苦创业,多年后,她在那里站稳了脚跟,顽强生存下来。有付出必有回报,她两口子在众多下海经商的中国“倒爷”中脱颖而出。 </p><p class="ql-block"> 对俄边境贸易初期,倒爷们扛大包那时候,人们觉得,只要凭着自己一把力气干起来,总能够挣到钱,把生意做起来。如今,把那段日子放在历史的长河回头看,很多的倒爷最后还是失败了,当然,这里有自身的主观原因,还有更重要的客观原因。但我觉得,嘎俩的命运好,她“大命由天,小势可为。”人生就是凭着一股子「嘎劲」持之以恒,赢得了胜利。如今,有的人要是遇到什么事情,前怕狼后怕虎,惦量来惦量去,最后的结论常常就是“算了,别干了!”然后就躺平了。但是,嘎俩不同,倔犟的性格认准了的事,她不撞南墙不回头!在困难面前,总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她总能化险为夷,为自己的营生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p><p class="ql-block"> 乌兰乌德是个神奇的地方,贝加尔湖周边既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又有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历史上匈奴人,高车人,林中百姓都曾经在这繁衍生息,著名的苏武牧羊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沙俄时期,闯关东的汉人来这里淘金,修铁路,伐木头。自古还有一条“茶叶之路”在乌兰乌德(上乌金斯克)汇聚,商人们把中国茶叶沿贝加尔湖向西越过乌拉尔山运往欧洲。</p><p class="ql-block"> 这里湖光山色,风景宜人,各群族的多元文化在这里共生共存,交相辉映,精彩纷呈。</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乌兰乌德市海拉尔饭店外景</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之后,敞开了国门。生活在边境地区的呼伦贝尔人以及大量东北下岗工人捷足先登,纷纷去俄罗斯闯荡媒生。很多人去俄罗斯赤塔,乌兰乌德乃至依尔库斯克做生意,他们在这里辛勤耕耘,日益受到当地俄罗斯人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嘎俩在乌兰乌德市开了一家海拉尔饭店,她主内丈夫主外,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十分兴隆,就连国内到俄罗斯公务的官方商贸机构都多次莅临海拉尔饭店,俄罗斯人更是频频光顾。</p><p class="ql-block"> 说了半天嘎俩,读者可能有些摸不着头脑,其实嘎俩是她的微信昵称,她的名字叫侯淑艳,丈夫叫黄开泉,两口子在俄罗斯乌兰乌德市打拼多年,她能吃苦会经营,买卖做得红红火火,业绩斐然。同时,两口子又热心公益事业,乐善好施,深受当地华侨华人赞誉,如今,候淑艳还担任着乌兰乌德华侨华人商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 侯淑艳原藉山东章丘人,章丘这地方紧靠黄河边,自古出铁匠。至今,章丘铁锅(大炒勺)在国内乃闻名遐迩。黄河水在章丘这里多次改道淤积,肥沃的沙质土壤适合种蔬菜,章丘大葱葱白一尺多长,味道辛辣甘甜,山东人煎饼卷大葱非它莫属。当年,毛主席首次访问苏联,还亲自嘱咐汪东兴带上一车皮山东章丘的大葱做慰问品。毛主席访问苏联返程时,曾经在乌兰乌德火车站下车稍事休息,他指着远处城区风光问老夫子陈伯达,你知道这里原来叫什么名字吗?老夫子摸着头答不上来,毛主席告诉他,这里原来叫上乌金斯克……</p><p class="ql-block"> 祖祖辈辈的章丘人,自打小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倔犟性格。侯淑艳的父亲早年来海拉尔,在这里成家立业。侯淑艳出生在海拉尔,在一家大医院参加工作,由于她天资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加之领导培养,很快就从一个小护士脱颖而出,当上了这家大医院临床科室的护士长。</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侯淑艳放着好端端的护士长不干了,突然间向医院领导提出辞职,她带着刚滿七岁的儿子投奔俄罗斯乌兰乌德去找他丈夫。据侯淑艳后来回忆,当初做出这个决定,她是带着悔恨交加心情走的。她拗不过丈夫黄开泉,她无可奈何、又急又恼、又是恨又是怨。夜深人静时,在被窝里不知默默流过多少次泪水。丈夫黄开泉,放着好端端的机关司机不干了,他辞职去俄罗斯做倒爷。当年令多少人羡慕嫉妒的工作呀,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跟着领导们吃香的喝辣的,怎么说不干你就不干了!两口子刚刚过上温馨安稳的小日子,医院还给分配了新房子。护士靠本事吃饭,特别是侯淑艳受单位领导的重视和培养,送她进京学习护理专业,当上了临床科室护士长,两口子辛辛苦苦一路熬过来,老公啊老公,你怎么就那么犟呢?你说说,我一个女人熬夜值班带孩子容易吗……</p> <p class="ql-block">  1989年12月31日,侯淑艳终于痛下决心,领着儿子黄河走出了国门,她娘两踏上异国他乡。列车穿过广袤无垠的原野,穿过静悄悄的西伯利亚泰加原始森林,窗外偶尔闪过稀疏的俄罗斯人村庄,窗明几净的木刻楞房子,雪地上赶着爬犁吆喝牲口的男人,头戴狐狸皮大围脖,穿着打扮时髦的俄罗斯女人。这一切对于初次踏出国门的人,都是那么的新鲜,在这茫茫的大雪原上,是多么美丽的一幅俄罗斯风情油画呀……</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 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海拉尔饭店开业的消息,像一阵风传遍了乌兰乌德。这一天,侯淑艳终于迎来了她引以为自傲的杰作,“中国海拉尔饭店”大牌匾,高高挂在乌兰乌德市区大街上,她经营的海拉尔饭店开业了。</p><p class="ql-block"> 侯淑艳做生意顺风顺水,她为人开朗热情,乐于助人,为人处世嘴一份手一份。一相低调的她并没有张灯结彩,饭店里一切都按部就班默默地忙活着,十位从海拉尔聘用来的厨师,三十多位俄罗斯女孩子服务员,把楼上楼下置办得漂漂亮亮,饭店里上上下下到处都弥漫着来自中国的烟火气元素。</p> <p class="ql-block">  突然间,一位俄罗斯女孩急急忙忙跑上楼来,她向侯淑艳报告,楼下涌来了十几位苏联红军时期的老战士,他们聚集在海拉尔饭店门前,比比划划着凑热闹呢。这些老战士一个个走路颤颤巍巍,有人还拄着拐杖,他们胸前挂滿了二战荣誉勋章,有的老战士还让家人搀扶着赶过来。侯淑艳赶紧擦擦手,她放下手中营生,噔噔噔跑下楼去,候淑艳马上被这群老红军战士们团团围住,这个跟她说:“哎呀呀,祝贺你呀!来自远方的中国朋友!”“哎呀,我曾经二战时在海拉尔打过仗呢。”有个老红军和她讲,“我驾驶坦克越过大兴安岭,一直把坦克开进了哈尔滨市区……”挤在后面的一位红军老战士磕磕巴巴地说,“海拉尔城郊有一座小孤山,我在那里趴过好几天的战壕,与日本关东军打仗……”</p><p class="ql-block"> 1945年秋天,苏联向日本宣战,驻守在西伯利亚苏联红军滚滚铁流从黑山头、满洲里方向扑天盖地冲破关东军的“海拉尔防线”,解放了这座城市。</p><p class="ql-block"> 侯淑艳被这群前来捧场的苏联红军老战士们感功了,她拉着这些人的手连声道谢:“达拉斯气!(谢谢)达拉斯气!(谢谢)”但这毕竟是在异国他乡,她虽然心存感激,却又不敢冒冒失失地把这些人请上楼去,毕竟他们都是八、九十岁的老年人呐,侯淑艳担心这些老年人胃口承受能力,还有服不服水土呀?她怕万一弄出个好歹来,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在异国他乡,她实在是不敢造次……侯淑艳连忙招呼来俄罗斯服务员,将这些老红军的住址一个个都全部仔细记录下来,连续好几天,总有一些老红军战士徘徊在海拉尔饭店门前,他们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饭店开业忙活完了,侯淑艳由俄罗斯服务员引路,她们拎着满满当当的慰问品逐门逐户去慰问这些苏联老红军战士们,将中国人敬老传统和仁爱之心回馈给俄罗斯当地社会,在两国人民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嗄俩(候淑艳在俄罗斯)</p> <p class="ql-block">  侯淑艳被疫情滞留在海拉尔,不凑巧的是我却远在厦门,好在有微信可以聊天,侯淑艳向我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的苏联正动荡不安,我随着呼呼啦啦的呼伦贝尔人走出国门,此后在乌兰乌德生活了30多年。我记得很清楚,1989年12月31日,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当年我走进异国他乡的时候,让我这辈子刻骨铭心啊。</p><p class="ql-block"> 过去,我对苏联一无所知,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所以对俄罗斯是没有什么好感。给我的初步印象,这儿人比较爱美,爱打扮、穿的也好,开始我什么都感觉新奇。可惜的是商场里没有东西,而且吃点什么东西特别困难。那个时候,苏联虽然还没解体,但社会经济全都乱了套。商店里好不容易能买到苹果,哎呀呀,蔫拉吧唧的苹果就像鸡蛋那么大,抽抽巴巴的水分都没有了,手惦量着感觉非常轻。而且俄罗斯人吃的东西,不适合我们中国人的胃口。当时,我每天饿得都不行,天天吃黑面包咽不进去呀。市场里的明太鱼没少吃,偶尔见到商店里有卖鸡蛋,一下子拿大盆买300多个。因为语言不通啊,所以见着吃的东西就使劲买,然后用冰箱储存起来,就怕没有吃的饿着。我初来的那阵子,真的是一天都待不下去,默默的哭,偷偷的流泪呀,每天以泪洗面。有一回,碰到一位额尔古纳老乡,在老华侨家终于吃到馒头,嘴里咀嚼着那个香啊,感觉老是没吃饱似的,又不好意思敞开肚子多吃。这是我去乌兰乌德后吃的第一顿饱饭,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我就跑回海拉尔了。</p> <p class="ql-block">  还是说说我爱人老黄吧,他对俄罗斯有一种好感,自己能走出去拼搏一下,图的是抓住机遇有个发展。当时,他在盟政协工作,我在盟医院工作。医院培养我非常不容易,送我到北京进修,又分配给我房子,领导上给我工作生活上有很多的照顾。所以我就不想离开这个海拉尔,但是又考虑到丈夫走了,我不走还是不行。我们院长刘英杰,徐麦锦主任还亲自去乌兰乌德,他们打心底不愿意我离开盟医院。就这样我肩负着蒙医院在乌兰乌德开设血透基地的工作,同时还兼做着自己的生意。</p> <p class="ql-block">苏联解体后,普通老百姓在街头叫卖食品和白酒。</p> <p class="ql-block">  1990年,我第二次去乌兰乌德的时候,开始倒腾卖中国商品,不管从中国拿去什么东西都能换到卢布,然后买了房子,生活就安稳下来了。当年,很多人去俄罗斯当倒爷,我也加入到这股洪流中去,为了生活,我就开始扛大包倒服装。当时,俄罗斯后贝加尔特别艰苦,有钱在商店也买不到吃的。我家孩子只有七岁,我带过去150件儿皮夹克,350双旅游鞋,一大堆的包裹。装卸扛大包汗流浃背,口渴得不行,孩子黄河嚷嚷着说,肚子饿得不行。我嘱咐孩子你就趴在这包儿上看着,我跑到口岸,见着中国人,我说,你们马上就要过境回国了,把这个榨菜呀方便面呐,能不能给我留下,我要回来一塑料袋吃的,我和儿子就这样凑合着继续往前走。</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火车到赤塔,赶上下大雨,我下车买了八个卧铺,为的是有空间装这些商品,那时候的俄罗斯你买几个卧铺都没问题,卧铺有的是,买这些铺就装东西。哎呀呀,我们娘两一路连滚带爬,舟车劳顿。万万想不到在火车上孩子发烧了,我急忙去找列车员,半拉咔叽的比划俄语,她终于明白了我的意思,跑过来帮助我照顾孩子,就这样我们娘两终于熬到了到了乌兰乌德。</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回到乌兰乌德,正巧赶上老黄跑生意没在家,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我招呼海拉尔的朋友来接站,大包小包的东西堆滿了站台。我领着孩子回到租来的房子,再背着这些货物上到五楼,累得我披头散发,混身酸渍渍的汗流浃背,腰酸背痛,那里还有我当护士长的半点风度啊!我一屁股坐在地上。想起往事,白衣天使般风韵翩翩,跟着主治医师每天巡查病房,对小护士们傲然睥睨,在一尘不染的环境里,那个派头呀甭提有多神气。可眼下呀,我的人生反差太大了,一下子从阳春白雪跌落为下里巴人!唉!这是我自找的烦恼何苦来呢?一股子失落感顿时涌上了心头,我望着年幼的儿子,扭过头去默默地流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