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端午节假期里,又去到了湘西,四天时间里去了芙蓉镇、边城和凤凰古城。 “芙蓉镇在哪里?在古华的小说里,在钟增亚的连环画里,在刘晓庆、姜文的电影里。”行走在芙蓉镇的街巷里,时不时会看到此类标语,同一字体的“芙蓉镇”三个字也随处可见,生怕游人不知此处是芙蓉镇似的。那芙蓉镇究竟在哪?原名“王村”的芙蓉镇位于湘西的永顺县,因曾在此拍摄过电影《芙蓉镇》后改名。王村也不是因古镇里以王姓居民为主,而是在以前这里曾作为土司王的所在地,所以俗称“王村”。 我们在芙蓉镇所住的客栈位于听涛路上。这是一条几百米长的古街,因夜深人静时可以听到瀑布声而得名。客栈位置不错,出来往右走上几十米就到了土王桥。 土王桥是典型的廊桥式桥梁,重檐歇山顶,木柱黑瓦,檐角高翘。桥栏上设有美人靠,既能躲风避雨,又能歇脚赏景。桥头前立着两根木柱,木柱上各盘一条栩栩如生的蟠龙。 桥上挂着一幅木刻对联:楚界铭文盟誓,土司八百年江山如画;海疆卫国抗倭,东南第一战功绩永垂。对联讲述的是,第一代土司王彭士愁通过溪州一战奠定了八百年土司王国,实现了我国古代版的一国两制和第二十六代土司王彭翼南奉旨抗击倭寇,平定大明海域的历史。 参观完土王桥,回到听涛路上,往前走上近百米,从右边一条小路下台阶,就到了土王行宫。土王行宫是明清时期土司王入夏避暑的土家吊脚楼群。土王行宫建于公元910年,土司王彭士愁定都王村,建立了这座酉阳宫。1135年,土司王迁都到老司城后,就把这个酉阳宫当作了避暑休闲的行宫。现在则变成了一个民宿,想要进里面那必须在那有所消费。我们计划晚上观夜景时再来参观。 土王行宫与芙蓉镇大瀑布相邻,不用进去里面已可听到隆隆的水声。从土王行宫门前再往下走了几十级台阶,即可见到瀑布从断崖处倾泻而下,水势很大,响声如雷,气势磅礴。原来,穿镇而过的营盘溪,流经此处断层时,从悬崖处飞泻而下,形成一条高约60米、宽约40米的瀑布。瀑布又分为两级,溪水先从崖顶直泻而下,撞击在岩滩上,泛起重重水雾,然后再跌落至第二处岩滩,最后汇入到碧绿的酉水河中。在瀑布侧边一处高高的悬崖上,谢晋导演题写的“芙蓉镇”三个字赫然醒目。 瀑布周围,青草萋萋,绿树成荫,瀑布口上方崖顶处,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呈圆弧形密布着。这些吊脚楼打破常规,就建在悬崖边上。远远望过去,吊脚楼就好似高高地悬挂在瀑布之上,颇有特色。所以,芙蓉镇有条很形象的宣传语: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 瀑布后面的悬崖峭壁下有条石板小路。据说,每当天气晴朗之时,水雾弥漫,会映出一道彩虹,这一美景被称为“雪浪飞虹”。可惜今天天气不佳,况且那条路在修整,暂时封闭了,改而在瀑布流入酉水的小湾处搭建了浮桥。这也让游客可以换个角度观赏瀑布。 在观瀑亭处观赏完瀑布,走到浮桥前,要经过一小段悬崖栈道,在上方一处石壁上,镌刻着唐伯虎题写的“楚蜀通津”四个大字。这是古代对芙蓉镇地理位置和作用的高度概括。芙蓉镇边上的这条酉水河,上通川黔,下达洞庭,使得芙蓉镇历来就是湘西的重要门户,自古就是永顺的黄金口岸。相传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春,唐伯虎取道江西,经长江入洞庭,沿沅水而上来到芙蓉镇,受到土司王的热情接待。他伫立土王宫内,远眺眼前的酉水,见珍稀的楠木一根根被扎成木排,顺酉水而下,气势恢宏。他感慨之际,手起笔落,写下“楚蜀通津”遒劲四字。 跨过浮桥,再沿台阶走上搭建在酉水河畔的观景长廊,凭栏眺望,只见河堤弯弯,水碧山青,虹桥飞架,船只往来。悠悠的酉水碧波荡漾,忙碌的游船笛声不断,荡起的涟漪一浪高过一浪。沈从文曾说:“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青翠,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白河即酉水河。 长廊上有相关土家风俗文化、芙蓉镇历史等内容介绍,我们从中也了解到芙蓉镇得到了很多影视导演们的青睐,有很多影视剧,比如《心花怒放》《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往事》《血色湘西》等等,都曾在此取景拍摄。 观景长廊尽头处有座城楼,城楼下河面宽阔,建有一个码头。高高的城楼上挂着“芙蓉镇”三个字,仍然是谢晋所书。其实在芙蓉镇到处见到谢晋所书的“芙蓉镇”三个字。城楼门洞上又挂“王村”两字。城楼上有一副对联,道出了芙蓉镇曾经的繁华兴旺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湘鄂古道,马帮挥鞭,越涧翻山,横穿武陵连三郡;楚蜀通津,舟楫竞发,绕礁劈浪,盘踞酉水第一关。 与城楼相连的就是五里石板街。它是芙蓉镇的主街,也是一条步行街。除了与其他古镇步行街相类似之处,比如都有众多当地餐饮小吃、特产和民俗工艺制品外,在此街道上看不到自行车、摩托车之类的交通工具,因为它是一条通过台阶一段一段不断提升的街道,只能步行而过。 从码头开始拾级而上,石板街蜿蜒贯穿整个古镇。幽黑发亮的青石板路,留下了镇里人祖祖辈辈的印记,记载着土家人的日常。石板街两边是密集的各种店铺、土家吊脚楼。一个餐馆门口挂着“天下第一螺”的招牌,门口放着一个近一人高的田螺模型。芙蓉镇附近没有工业区,环境污染很少,所以这里的田螺又大又干净。 再往前就到了湘西民俗风光馆,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溪州铜柱就保存在这里。土家族过去深受汉人的欺压凌辱,土司王的盘踞地点多次受到袭击,四处搬迁。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溪州刺史彭士愁(土司王)与楚王马希范发生了“溪州之战”,第二年双方议和,划分各自统治疆域,在辖区边缘的溪州竖立铜柱,将盟约镌刻在上面,开启了中国古代民族地区自治的先河。此铜柱于1961年与长城、故宫同时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是研究土家族历史的重要文物。可惜的是,当我们走到这里时,风光馆未开门,未能一睹溪州铜柱真容。 在石板街的另一端立着个贞节牌楼,这座牌楼立于清末民初,距今100多年历史。牌楼正面刻有“贞节”二字,背面则为“圣旨”二字。旁边有个“刘晓庆米豆腐店”,就是电影《芙蓉镇》拍摄刘晓庆卖米豆腐的一个外景地,刘晓庆在片中扮演风姿绰约的“豆腐西施”胡玉音。 就因为这个卖米豆腐的镜头,使得芙蓉镇米豆腐更加出名,成为这里的招牌美食。其实在古镇上有众多的米豆腐门店,都说自己是正宗的刘晓庆米豆腐店。这些米豆腐店时不时把人拉入《芙蓉镇》电影的场景里。习近平主席曾于1997年在这个店里品尝过米豆腐,墙上还挂有他的照片。我们也坐下来,品尝了一下该店的米豆腐,感觉味道一般般,一小碗的米豆腐都没吃完,旁边一同品尝的游客也有类似的感受。 穿过牌楼,再往前走上一段路,拐了几个弯,就来到了溪州文化广场。这个广场是历代土司王接待各州来宾,以及土家人跳摆手舞的地方。广场上有一大群演员正在排练节目,估计是为两天后的端午节准备的。广场一边有幢古色古香的建筑叫“摆手堂”。它是全木质结构,整幢房子采用木榫穿插连接,结构非常紧密,而且它没打地基,很容易搬迁重装。 从广场出来,往土王桥方向走上几十米,就是铜柱园。第一眼就能看到一根巨大的铜柱旁边,站立着一群威风凛凛的铜像人物。它再现了溪州刺史彭士愁与楚王马希范歃血盟誓的情景。 铜柱园就位于土王桥附近。也就是说,我们这样就基本上将古镇主要地方逛完了。然后回客栈休息了好一会,再出来去吃晚饭。特意选择了一个位于瀑布边上的餐馆,找到个靠窗边的餐桌,一边吃晚饭,一边观夜景。芙蓉镇的夜景是以橙色的南瓜灯为主,而不像其它古镇主打红灯笼。南瓜是金黄色的,籽特别的多,预示着会带来财运及子孙运,所以土家人建房时都会在屋檐下雕刻这样的南瓜。 围绕瀑布周边打造的芙蓉镇夜景还是不错的,随着灯光颜色的变化,瀑布颜色五彩纷呈,在水击岩石的响声中显得尤为特别。 次日上午,又基本上重走了一遍昨天所逛过的地方。不一会,开始下雨。见此,我们就返回客栈,休息一会后离开芙蓉镇,前往茶峒。<br> 一路上小雨停了又下,下了又停,在下午一点多钟左右抵达茶峒。刚在客栈安顿好,又开始下雨了,并且越下越大。记得上次到这里时也是在下午,也是遇到下雨,竟是如此的相似。在房间里一直待到下午四点,雨慢慢变小了。在毛毛细雨中,我们出来逛茶峒。茶峒即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因发展旅游的需要,茶峒于2005年更名为“边城”。 从客栈出来走上近百米,就来到了江边。这条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清水江”。清水江发源于贵州梵净山,经重庆秀山、湘西花垣,从保靖流入酉水。清水江恰如其名,只见一汪碧绿江水缓缓流淌,两岸绿树成荫,江上不时有游船往来穿梭;岸边修有沿河人行步道,步道上人来人往。 江边上有一截高大坚固,以青石筑成的古城墙,墙上长满了青苔和小草。当然,《边城》里如长蛇一样的城墙已不复存在。但这截城墙见证了古镇的历史,是了解古镇的重要文物。 一会就走到了古码头,对岸就是重庆的洪安古镇。拉拉渡就设在这里。拉拉渡是一种用人力摆渡的船只,一根钢缆绳穿过渡船,钢缆绳两头固定在两岸岩石上,船工用一个带凹槽的木棒卡在钢缆上拨动,用人力带动渡船慢悠悠地往来于两岸间。清水江宽不过百米,坐上拉拉渡一两分钟,就可从湖南走到重庆了。在沈从文笔下,拉拉渡是翠翠和爷爷赖以生存的活计,当时用的是竹缆绳而不是钢缆。当时拉拉渡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无需再付钱,而现在则是每人两元。还记得上次,即九年前坐拉拉渡则是每人一元,上涨得不算多。见排队乘坐拉拉渡的人很多,我们索性继续前行。 不久看到江畔有一幢房屋挂着“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指挥所”标牌,就进去参观。原来为再现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的光辉历史和艰苦历程,在当年的渡江前哨恢复重建了这个指挥所。指挥所以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在茶峒渡江历史事件为基础,以图文并茂、实物并举的形式,讲述了渡江前后的历史史实,再现了刘邓大军在茶峒期间,克服各种困难,军民同心,不断创造奇迹的历史场景。这个应该是近年来新修建的,房屋看起来也比较新,记得上次来并没有看到。 从指挥所出来,站在江边望上对岸,已可清楚看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三不管岛。三不管岛在旧时是川、湘、黔都不管,也管不着的地方,是男人们的单挑与逃难之地,如今则是三不管岛酒店所在地,划归给重庆管辖。 继续往前,江面变得宽阔,形成了一个弧形湾。北门码头就位于此。处于花垣西进川、黔必经要道的北门码头,是川、黔物资和农副产品的集散之地。战争期间,这里由于地势偏远,远离战火硝烟,远近商客大量涌入,一度造就了茶峒的繁荣景象。 旧时茶峒的繁华仍可从寻常巷陌、茶峒人家精致的雕花门窗以及古朴油亮的曲尺柜台中追忆到。北门码头附近就仍有几条旧街,街道上都是密密麻麻,看起来古旧,但实际上有着精致装饰的吊脚楼,依然显现着旧时的繁华。 从北门码头到从文广场要经过板栗溪。溪水依旧潺潺流淌,窄小的溪流两旁古旧的吊脚楼依旧静立,墙上、桥上垂蔓茂密。溪水出口正对着翠翠岛。以前要坐船才能上到翠翠岛,而现在在从文广场附近新设了一个拉拉渡。上次来茶峒时没到岛上去参观,而这次有了拉拉渡,就方便多了,每人二十元即可去到岛上。 拉拉渡将我们送到了岛上,接眼所见是一堵圆弧形白墙,墙上绘着戴着眼镜,提笔著书的沈从文黑白画像,旁边还有“边城”两个大字。 当然,岛上最吸引人的当属出自黄永玉之手的汉白玉翠翠雕像:身材苗条修长、瓜子脸的翠翠,一身白衣,左手牵着大黄狗,右手握着虎耳草,稍稍低头羞涩地盼望着远方,将翠翠的美、纯、善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书一世界,翠翠岛以书为境,以《边城》为原型打造文学艺术空间,让大家感悟文学的真意。 有人说,年少时读《边城》,平淡无奇。青年时读《边城》,如饮一杯烈酒,品尝到湘西的民俗风情,生死情爱。年长后读《边城》,如品一壶陈年普洱,体味到人性之美与人间悲悯。《边城》不仅仅是一曲田园牧歌,更是对社会与人性的深刻思考。感谢沈从文,让边城走进了世人的目光里。真的是一本小说,成就了边城。 参观完翠翠岛,回到岸边。再往前走上几十步,就到了碾房,看到了水车。在《边城》里,碾房是一种意象,不仅反映了湘西的时代特征和民间习俗,还象征着一种“爱的选择”。当然,这些都是在近几年来按小说情节修建的,包括翠翠居、白塔等。 在一个立着“药王洞遗址”石碑的旁边,有一条上山小道,走上一小段,就到了翠翠居,一栋黑瓦小木屋。在《边城》小说中,翠翠居是翠翠与爷爷居住的地方:“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白塔则位于翠翠居再上一些的山坡上,是古镇的标志之一。瘦高的白塔承载着故事里的悲欢离合,守护着渡口,守护着翠翠一家,守护着翠翠的梦。 绕过白塔,沿着陡峭的小路继续往上走几分钟,就走到了三省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清水江两岸的茶峒、洪安两个古镇清晰可见。这里是一个观景的好地方,居高临下透过荗密的树林,看见前方碧绿的清水江形成一个美妙的,两头尖、中间大的“S”湾,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密集的吊脚楼、长圆形小岛、慢悠悠的渡船、缓缓流淌的江水、翠绿浓密的岸树、青黛色的山峰等,构成一幅浓淡不均的乡村水墨画卷。 从三省观景台下来,见天色尚早,就去逛古街。我们漫步在古镇那并不宽敞的街道上,修整一新的青石板路在雨水中透出锃亮的幽光。街道两旁那些黑色瓦片盖顶,红漆木板作墙,圆柱承重的房屋,古朴凝重中透出原汁原味的土家、苗家韵味,依然保留着昔日的辉煌。那些古香古色的传统商铺、剃头铺等依然存在,也新开设了好些旅拍摄影店,增添了新的活力。 沈从文旅居地就位于其中的一条古街上,虽然只是一处湘西普普通通、纯朴的民宅,但却是《边城》源起之处。据资料介绍,沈从文曾在此旅居了三天。 古镇里最常见的符号是“翠翠”,满大街是“翠翠灯笼”“翠翠咖啡”“翠翠服装租借”“翠翠饰品”。古镇里的旅游点也基本上是用《边城》里的人物或景物来命名的,比如“翠翠岛”“翠翠居”“拉拉渡”“白塔”。 在古镇的长廓、墙壁、标牌上也写着很多《边城》里的箴言、佳句,如“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有人还从小说中感悟到“等一城烟雨,只为你,渡一世情缘,只和你。”一部小说竟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在古街上的一栋吊脚楼下吃了米豆腐,五元一碗。相比昨天在芙蓉镇吃的刘晓庆米豆腐,茶峒的明显量多、价平且好吃。当今的商品经济社会充斥着尔虞我诈,用明星做代言的商品不一定是好货色,购买这类商品时要更加慎重,不然上当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这时,天色渐晚,雨却越下越大,再逛古街已变得不便,干脆找个餐馆去吃晚饭。像上次一样,依旧坐在那个“一口吃三省”的餐馆里,吃了晚餐。 当晚整夜在下雨。次日早上七点多起床一看,天已放晴了,真神奇,又像上次来边城时一样。<br> 本想一早趁人少,先去坐拉拉渡,结果要等到八点才有得坐,我们就先去坐了游船。游船将我们送到茶峒位于江边的“一脚踏三省”石碑处。在洪安那边也有类似的“一脚踏三省”石碑,位于茶洪大桥的桥头旁边,我们昨天已从桥上步行过去观看过。 我们上岸拍照后,继续坐游船去到不远处位于洪安的“鸡鸣三省亭”,照例上岸打卡拍照。这里号称是湖南、重庆、贵州的交界处,但贵州具体在哪,游客一般是很难分辨的。游船在“鸡鸣三省亭”处折返往回走,直接将我们送到洪安古镇的拉拉渡这边。 洪安古镇与茶峒古镇隔江相望,一条清水江隔出了两个边城。一踏上洪安古镇的岸边,迎面看到一座巨大的四边形旧塔楼,塔楼上面斑驳的红漆及“四个伟大”的标语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一下子将人拉回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塔楼背面的标语也同样清晰可见。 与塔楼相连的老街上零星分布着一些餐馆、旅店。老街已修整一新,整洁干净。不过,与三不管岛连接的风雨廊桥依旧,岛上的宾馆依旧,万年台依旧、渡江司令部旧址(复兴银行旧址)依旧。只是因为《边城》中所描述的吊脚楼、古城墙、白塔、碾房等都在茶峒那边,翠翠等主人公也生活在茶峒的缘故,洪安古镇的人气明显比茶峒小多了,显得冷清许多,大部分游客坐拉拉渡来到洪安,稍稍待上一会就又回到茶峒去了。 我们不用赶时间,在洪安老街上慢慢转了半个多小时后,才坐拉拉渡回茶峒。不巧遇上了一个旅游团队在前面排着队,结果等了40分钟才坐上拉拉渡,再在渡船上呆了两分钟,就又回到茶峒。 从茶峒与洪安旅游现状看,茶峒明显要高出一筹。《边城》里所述故事发生在茶峒,茶峒先占了地利;茶峒趁机加大宣传力度,再占先机。所以做事情要抢占先机,顺势而为,使自己处于优先之地。 上午十一点钟离开茶峒,前往凤凰古城。途中,去参观了矮寨大桥和天问台。<br> 矮寨大桥集合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是国人在新时代下创造的又一个奇迹。首创四项世界第一的矮寨大桥,有着“世界最美大桥”“世界十大非去不可新地标”的名响。矮寨大桥主跨1176米,是目前跨峡谷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它的上边通行汽车,下边可供游人参观。“一桥飞架云端上,天堑变通途”的景象,足以令人心生赞叹。 进入矮寨大桥景区大门后,可坐观光车,也可以步行参观。了解到步行十分钟就可走到,我们选择步行前往。不久就来到了一号观景台,只见在高高的峡谷上悬挂着一条长长的红色钢铁桥,两边山岭上则分别耸立着硕大无朋,直插云霄的桥塔。继续往桥塔前行,越走越近,越显人的渺小,桥塔的巨大。 紧接着坐扶手电梯,再转乘观光电梯,下到桥底下,走在了桥梁下面的观光通道上,脚底下就是深达300多米的谷底。往下望去,村寨、河流、公路、汽车等,都好像缩小了好多。侧下方就是盘旋弯曲的矮寨公路,记得上次就是在这段著名的“8”字形弯道那里仰望大桥的。 越往前走,就越紧张,想到这么个悬空的庞然大物仅靠两根钢缆吊着,万一钢缆断了呢?想到这,心里一紧,肾上腺素顿时飙升,特别是战战兢兢踩踏在玻璃步道上时,脚都在打颤。没想到的是,在这条观光步道上,还有更加刺激的体验项目,比如高空秋千,高桥矩阵,高空蹦极,云中漫步等;在对面的悬崖上,还有悬崖云梯、心形栈道、玻璃栈道之类,这些都是超刺激的,胆大的人才敢一试。 笔直的观光步道有一千多米长,我们快走到中间时就折返了,然后驾车前往四公里远的天问台,这属于一个跟矮寨大桥景区捆绑参观的景点。 天问台其名源于屈原的《天问》。传闻他曾在此对着苍天提出众多问题,有了那篇“千古万古至奇之作”的《天问》。天问台还是湘西苗族的圣地,是祭拜上天祖先的地方。逢节庆,苗家人会在天问台祈福。<br> 进入景区,走了一段下坡路后,远远望见一座孤独的山峰被周围更高的山峦围绕着,小小的山顶平整如刀削,这就是天问台。 顺着一条蜿蜒小道走到天问台,脚下就是深不见底的山谷,面对高耸入云的山峰,四周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站在这里有种天地之间、渺渺之中的感受,好像真的能与上天对话一般。天问台因其极具独一性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一些影视剧,如《神奇女侠》等在这里拍摄拍摄。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毕,从景区附近的路口上高速公路,经过了矮寨大桥,在下午五点抵达凤凰古城。</p><p class="ql-block"> 在客栈休息了一会,然后走出客栈,在小雨中开始漫步沱江。我们所住的客栈位于沱江边上,楼下就是金水桥,一座很普通的栏杆石基桥。桥中间垒起仅有五六个台阶高的观景台,不少游客聚集在这里休息观景。</p> 站在此,沱江上的景致尽收眼底。桥下流水潺潺,青绿的沱江清澈见底,清楚可见水草在流水中轻轻摆动;岸边绿树成荫,嵌着一栋栋古旧的吊脚楼;远处青山含黛,轻雾似纱,飘忽不定,有点“烟雨下,天青色”的情调。 沱江两岸的步道上游人如织,穿着苗族服饰的少女少妇们在摄影师的指导下,留下了一个个美丽的瞬间。在当下,不仅是“想你的风”吹遍了全国各地,旅拍之风也已吹到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特别是旅游景区,有很多人在搞旅拍。这是目前国内游的一个新景象,旅拍俨然形成了一个新兴行业,这也让许多人得到挣钱的机会。 顺着沱江流向,往虹桥那边慢慢前行,走到了水车处,水车仍在慢悠悠地转动着。此处筑有一道弧形水坝,江水跌落形成小瀑布,翻起阵阵白浪,增添了沱江的韵律。 走过了南华桥,看见了雪桥。设计独特的雪桥,是一座非常漂亮的桥。桥高两层,底层为直桥,第二层为拱桥,在拱桥上还建有风雨亭,供人登高望远,尽观两岸美景。 继续前行,来到了跳岩。有很多游客排着队,在跳岩上行走和拍照,这也是沱江上很有特色的一景。跳岩是由一块一块的岩石隔开一定的距离砌成的,人如跳跃一般行走在上面,所以,这条石墩桥就叫“跳岩”。我们也不例外,跟着其他游客,慢慢走上跳岩,一“跳”一“跳”地走到了对岸。 再往前走不远,就来到了凤凰古城地标性的建筑,即最有名的虹桥。虹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桥面两头各立拱牌坊门一座,上书“虹桥”两字。虹桥的两个桥墩成船形,恰似一条雨后彩虹横卧在沱江上,故又称“卧虹桥”。虹桥上风雨楼壮观,俊美。可惜的是,桥上两侧悬出桥外的吊脚楼廊房已改成了各种商铺,人们只能从桥中间的通道走过,再也无法站在虹桥上观景了。 虹桥旁边及其附近的沙湾一带是观赏吊脚楼最佳之处。一座座吊脚楼高低错落地沿江排开,细长的木柱扎根水中,乌黑的瓦片,熏黑的木墙,雕花的木窗透着古朴韵味,与青山绿树一起倒映在清澈的江水里,形成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展现出淡雅的水墨画意境。沱江和吊脚楼就这样一起历经了几百年,共同记载着凤凰古城的过往。 在虹桥上往返走了一遍,再走到沱江边,往沙湾码头方向,一直走到了风桥。这样,我们也就走完了沱江在凤凰古城里最漂亮的这一段。 此时,天色渐晚,我们就此折返。当我们快走回到雪桥时,华灯已上,霓虹闪烁,各种彩灯将沱江两岸映照得金碧辉煌,流金溢彩;将整个江面渲染成五彩斑斓,梦幻迷离;将桥梁打扮得像个盛装少女,成为沱江上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酒吧里的音乐、歌声适时响起,弥漫着躁动与喧嚣,演绎着浪漫与激情,涌动着诱惑与妖艳。一个浪漫迷人的凤凰之夜又要开启了。 我们穿过影绰人群,寻了一处临水而设的苗家餐馆,吃了晚餐。回到客栈,坐在吊椅里默默发呆,吹着清凉的晚风,看雨中一江朦胧的灯影,任江水低吟浅唱地缓缓流淌,听两岸歌声此起彼落,惬意,悠然。 来到了第四天,我们将乘下午四点的高铁回深圳。一早起来,还在下雨,只好站在阳台上观赏清晨时分的沱江。这时候行人很少,沱江两岸没有了熙熙攘攘,没有了烦扰嘈杂,只有缓缓流淌的江水,只剩它的恬静安逸。 直待到快上午九点了,雨依然下个不停,只好打着伞在江边找了个餐馆吃了早餐,然后继续漫步在沱江边上。忽然,从虹桥那边传来了阵阵锣鼓声和吆喝声,才想起今天是端午节,那里正在赛龙舟。连忙往虹桥那边赶去,来得晚了,密集的人群早已将那里围得水泄不通。观众人手一把雨伞,遮挡住视线,看得不是很清楚,观看一下就离开了,然后走到虹桥附近的升恒门,也就是东门城楼,转进去逛古城。 用紫红沙石砌成,长满青苔的古城墙耸立于沱江河岸,连接着东门城楼与北门城楼。有不少穿着苗服的游客在这段城墙上搞旅拍。古城墙两侧各有一条街道,分别为北边街和老菜街。临江的北边街是一条非常窄小的巷道,密布着民宿、酒吧和餐馆;老菜街稍宽,则有不少经营旅拍生意的商铺。我们参观完古城墙后,转入了东正街。 东正街全长约500米,宽仅3米,是一条狭长但繁华的街巷,两旁店铺林立。它形成于元明时期,现存的是清式格局。凤凰古城以这条街为中轴,纵向随势成线,横向交错铺砌,连接数条小巷,沟通全城。 我们在东正街上边走边看,一路前行至田兴恕故居。田兴恕曾为贵州提督、钦差大臣。其故居外围筑封高墙,接眼即知此是大户人家之宅,看门口石碑上的文字说明,了解到该故居是古城民居建筑中中西结合的典范,对研究凤凰古城的人文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是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因大门紧闭,只有在门前走过。 继续在东正街上向西行,看到了天后宫。天后宫是南方城镇上常有的庙宇,但在偏僻的湘西也有,倒有点奇怪。原来它是福建客商在明朝时期修建的,一则祈求平安,同时把这里设为福建会馆。天后宫免费对外开放,不过略显冷清。 踱步当中,看到一个巷口上挂着个木牌,上面写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字样,那就不妨拐进去看看。这条由条石铺就的十字街更加窄小,街巷两侧,整齐排列着外观式样划一的楼房,均是木窗木门,青砖筑墙,黑瓦覆顶,马头墙高立,翘角张扬。街巷上行人不多,跟沱江两岸的热闹形成明显对比。 逛完十字街后,发现沈从文故居就在附近。到了那里,看见好些人站在故居门口拍照,极少有人购票参观。沈从文故居仅是一栋四合院砖木结构平房,占地面积400平方米,门票却要45元。过高的门票将很多游客挡在了外面,这种名人故宅最好不要作为牟利的工具,最好让人免费参观,让更多的人了解其生平之类的。记得鲁迅故居等地都是免费参观的。 从沈从文故居门口的中营街走出来,来到了一个十字街口,看到了凤凰城牌坊。这也算是古城地标之一吧。 然后又从这里拐回到东正街,经过了大染坊门店。门店里面全是蜡染的布匹、服装和手提包等,这些蓝白色的物件看起来淡雅、清爽。蜡染堪称凤凰民间工艺的一枝奇葩,分土家族蜡染和苗族蜡染,前者注重配色纯净,讲究立意构图,艺样风格特异纯美,突出的工艺特点是为热色;后者注重纯朴、典雅,而且原始古朴,工艺精细,制作特殊,在民间流传极少。这个大染坊的该属苗族蜡染。 然后,我们又从东正街走回到东门城楼,再沿着城墙走到了北门壁辉门,穿过门洞,走下石级,重新走到了沱江边上,接眼又是那些熟悉的景象。雨早已停了,在淡淡的阳光下,吊脚楼、沱江、桥梁、水车、倒影等,都更加亮丽多彩。 再继续往客栈方向走去,在另一家靠江边的餐馆吃过午饭,放飞了一会无人机,回客栈休息,然后收拾行李返深。 “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这便是此次再到湘西的感受和收获之一。<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2024年6月22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