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著名书画鉴定家谢稚柳评鉴书画有“望气”之说,这可真不是玄乎。人之有气而生,书法如人也,因“气”而丰富,亦因“气”而生动。 </p><p class="ql-block"> 书法有五气:庙堂气,书卷气,金石气,山林气,江湖气。庙堂气是士大夫之书风,端庄,肃穆;书卷气是文人骚客之书风,浪漫,飘逸;金石气是金石考据学者之书风,高古,纯朴;山林气是隐士之书风,道骨,仙风;江湖气是市井之书风,恶劣,低俗。书法所蕴藏的气韵,取决于书写者的素养,学识,品性……诸多因素。</p> <p class="ql-block"> 庙堂气:代表了一种庄重、典雅、雄浑、豪迈的审美意象和风格特色。这种风格的作品通常具有沉稳正大、用笔中锋为主、法度严谨、骨力洞达的特点,结构茂密、气象森严,展现出一种不可撼动之威。庙堂气的书法作品体现了饱满的情感力量和人格力量,浸透着深厚的儒家精神,是士大夫之书风的体现,端庄且肃穆,古朴又灵动。</p><p class="ql-block"> 古代对文人的评判标准有三类,认为,深沉厚重为第一,磊落豪雄为第二,聪明才辩为第三,第一资质才是庙堂之气,才可入阁拜相,后两种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杰出者,但缺少了稳定性、规范性、秩序性,可见,庙堂之气更多的是一种伦理的、道德的指向。</p><p class="ql-block"> 庙堂气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沉稳正大;用笔以中锋为主,法度严谨,骨力洞达,主笔坚实挺拔,点画沉着厚重、墨色饱满,充满力量感;结构茂密、气象森严、不偏不斜、不拘不散,有不可撼动之威。犹如一人,满腹经纶而不露形色,体不妄动、目不旁视、正襟危坐、不怒而威。</p> <p class="ql-block"> 金石气”,一般是指,青铜器铭文、砖瓦、石刻文字常依托于金石材料,经过铸刻工艺的运化,再加之历史环境因素所产生的自然风化和剥蚀效果,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美感和审美意趣。</p><p class="ql-block"> 从形式趣味上讲,“金石气”通常表现为壮阔、朴拙、雄浑之美。与帖学书法所表现的精巧、妍美相比,“金石气”书法就体现为大巧若拙的朴拙雄浑之美。最具典型的代表就是汉隶和北碑。具有“金石气”的书法作品,用笔往往中锋而运,含有一种“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的美感,笔力沉着,墨法厚重,常常给人一种进取刚健的人格感染的力量。“金石气”主要通过墨色与纸张的相关作用而生成,主要以宣纸的洇化体现石刻的风化。笔墨上,运用渴笔、飞白、枯笔去模拟金石文字的漫漶,求干,求涩。</p><p class="ql-block"> 当然,也并不是单纯的只求枯槁,而要与湿润相呼应比较,达到一种类似“不光而毛”的古拙感、苍莽感。</p><p class="ql-block"> 书法家们喜欢追求“金石气”,这源于书法家们的崇古心理,因而喜欢苍古、古雅、醇古、古淡来评价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这种“古”、“枯”、“老”的趣味境界,需要通过书法中的“金石气”去追求和表现。由于历史的沧桑,风雨的剥蚀而导致的锋棱笔画的泯没漫漶,从而显现出斑驳朦胧,模糊迷离的美感。这美感之中,包含了对永恒时间的超越,是生命境界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金石气是清代碑学兴起催生的一个书法审美概念。由于考古出土的新发现,人们从钟鼎铭文、碑碣石刻上发现新的汉字审美样式,浑穆、古拙、方峻、朴茂、雄强、奇逸,这种美感是在帖学领域不曾看到的。清代以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研究倡导,随之产生一个新的书法流派——碑学,一个新的书法审美概念——金石气。和书卷气所指向的优美、流美、柔美截然不同,金石气所承载和宏扬的美学思想是壮美、阳刚之美、古朴之美、外拓之美,反映的是古人天然质朴的时代特征和北方少数民族刚强豪放的性格特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p><p class="ql-block"> 金石气在书法中的审美样式主要有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 一是方峻之美。由于金石文字的浇铸和凿刻,点画字形折多转少,方多圆少,棱角分明,字字独立,显得笔势凛冽,字形突兀,气象刚猛,自然释放出一种雄壮、粗犷、刚健、豪放的美。比如看北碑石刻和六朝墓志,那种刀刻斧凿的痕迹,那种挺拔奇异的字体结构,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撞击,人们经于目而会于心,在书法欣赏和创作中,去追寻这种艺术感受,以笔锋还原刀锋,既是对线条骨感、质感、力量感的追求,也是对一种磊落坚毅、刚健豪迈的人格精神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二是朴拙之美。老子讲“大巧若拙”,这种“拙”,讲的是一种天然的、朴素的、本真的、原始状态的天真和古朴,反对造作、伪饰、过于用心机,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真实性、本质性、天然性向往的审美观念和韬光守拙的人生智慧。而人们早先浇铸在青铜器上、镌刻在崖壁和石碣上的文字,恰好反映了这种拙美的意向,这种文字刻凿的凸凹不平、锋利方棱以及年代久远的风雨剥蚀,给人悠远苍茫、迷离宏阔的感受,心向往之。书法的古拙之美,人们对篆隶和北碑体书法的欣赏、评判和创作追求,必是重力度、重自然、重朴茂、重古拙,反对流滑、雕饰,反对线条过于光润,字势过于平淡,尽可能还原金石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三是活力美。钟鼎石碣上的文字,篆书的线质,如虬龙盘屈,如老干枯藤,绵厚遒劲,解不开、扯不断,彰显出生命的韧性和倔强;隶书,点画浑厚、波磔展拓、形体开张、中宫宽博、苍古朴茂、寓巧于拙,可以意会到耐磨、抗压的无穷力量,有一种生命的承载感和恒久感;北碑墓志上的文字,除了线条的方折雄肆之外,字形字势更是千姿百态,或生猛恣肆,或险峻奇崛,或风神危峭,或憨态可掬,表现出天然野趣和旺盛的活力。这和人们本能的追求肌体的强健和生命的永恒,产生深层的精神契合,通过毛笔的使转顿挫,墨色的浓淡干湿,在宣纸上制造出圆浑的、方峻的、干渴的、挺拔的线条变化和各种洇晕、漫涣、剥蚀、残破的效果,以期再现金石气。</p> <p class="ql-block"> 宋代以后,伴随着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他们逐渐参与到了书画艺术的创作之中,由此而带来了书法鉴赏和品评内容标准的转变。在文人群体中,特别强调和推崇有“书卷之气”的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 那么何谓“书卷气”呢?简单归纳来讲,就是指在古代诗文、墨迹、简札中所表现出的笔致优美、遒劲、灵巧的形式美感。这种外现的美,依托于文人内在的士人气质。是中国文人文化理想之建构在书法艺术上的反映,是书家的知识积累、文化修养、人格气象在书法作品中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书法外现的美依托于文人内在的士人气质,就是书卷气!由此来看,书法的“书卷之气”包含三层内涵:</p><p class="ql-block">(一)人格修养</p><p class="ql-block">书法当之无愧乃众多艺术门类之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其独特性在于对人格修养的高度注重,强调书法与读书、修养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其实“书卷之气”,正是士大夫独立精神、高标品格、文化修养、文采风流的写照。这种“气”的养成,只能经由读书所养培、潜移默化,并最终外现于书法作品的气象之间,达到艺术美的境界。</p><p class="ql-block">(二)脱离俗浊</p><p class="ql-block">在论述“书卷气”时,最常谈及的便是“脱俗”。“书卷气”正是与“俗浊”、“俗气”相对立的,其目的就在于脱俗。宋代文人排斥“俗”,最典型的就是黄庭坚了。</p><p class="ql-block">(三)清雅内修</p><p class="ql-block">在书法的品格格调层面讲,“清”与“雅”,二者是密切关联的。“清”与道家思想有关,“雅”与儒家思想相联,前者体现的是人格精神上的超越之感,后者则表达一种中和的书学理想。“清雅”之气,集中体现在用笔之上。要求用笔爽利干净,文质适宜,墨色温润,细腻自然,没有渣滓和污浊。起迄分明,点画周至,渣浊荡涤,则清雅自来,书卷之气彰显。</p><p class="ql-block"> 书法家的“书卷气”的养成,从根源来说,一是要以文化学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为基本,将书法与读书合二为一。二是不能脱离对前辈经典法帖的临习,从书法经典本身去求取。书卷气是宋代文兴武废的社会大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翰墨写心、书画寄情所产生的一个艺术概念,尔后一直沿用至今,总体风格表现为优美、流美、柔美,具体可包括人格精神和技法特点的两重含义。</p> <p class="ql-block"> 书法中的“山林之气”指的是一种自然、素雅、质朴疏狂的气质,它体现了书家任适自然的艺术风格。在书法艺术中,“山林之气”与书家的艺术观、综合艺术修养以及为人品格密切相关。这种气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书法的“静”与“动”相辅相成,通过书家的笔墨表达出来。具体而言,“山林之气”体现了书家从自然万物中感受的博大浩瀚的气象和壮阔精神,以及对大自然万物独特内在精神的体悟和融汇。这种气质在书法作品中的体现,使得作品具有雄健磅礴的气势和老辣秀逸的风神,形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境象、精神气质和书法空间特征。</p><p class="ql-block"> 书家通过观察、感受和体悟自然中的雄大物象,如大山大河、火车、老虎等,将其内在的精神和气势融入书法创作中,从而形成具有“山林之气”的书法作品。这种作品不仅展现了书家的艺术个性和情感表达,也反映了书家独特的胸襟和精神气象。因此,“山林之气”不仅是书法艺术的一种风格追求,更是书家精神世界和艺术修养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江湖之气,代表了一种市井之书风,恶劣、低俗的审美取向。这种风格的书法作品往往缺乏艺术性和文化深度,更多地体现在外在的形式和表面的热闹上。江湖气的书法家通常靠嘴立艺,善于造势,通过各种媒体吹喇叭、抬轿子,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作品的价值,以骗取那些不明真相的普通人、手握大权的官员、附庸风雅的土豪等。</p><p class="ql-block"> 与庙堂气相比,体现了书法艺术中审美追求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追求高雅、庄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庙堂气,另一方面则是追求低俗、浮夸、缺乏艺术价值的江湖气。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应当避免沾染江湖气,努力追求和体现庙堂气,以提升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品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