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

濛濛雨

<p class="ql-block">在古代汉语中,敦,大也;煌,盛也。“漠”和“莫”两字通用,都表示“无”或“没有”的意思。由于当地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莫高窟位于沙漠高处的山壁上,因此得名“莫高窟”,意味着这是一个位于沙漠高处的洞窟。</p><p class="ql-block">“莫高窟”还寓意“没有比这更高的修行之地”,指代佛教修行者认为在此修行能够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p> <p class="ql-block">看到玉门关沿途寸草不生的荒凉,一下明白了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扬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尤其是“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描写了边塞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愫。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p> <p class="ql-block">从酒泉到敦煌,沿途大多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但就在不毛之地上却偶尔就会出现几棵胡杨,欣赏着这戈壁滩上桀骜的生命之树,会被它的顽强所折服,这是一个坚强的树种,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它具有惊人的抗干旱、抵御风沙的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这主要是因为它的根系极其发达。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成长的力量;根深,才能叶茂。所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沙漠英雄树”!</span></p> <p class="ql-block">敦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其地理位置独特,处于甘肃、青海、新疆自治区的交汇点。敦煌的南面是鸣沙山,这座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质特征而闻名。鸣沙山与敦煌市的其他自然景观一起,构成了敦煌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文化景观。敦煌因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和学者。</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洞窟分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p> <p class="ql-block">敦煌石窟通常指莫高窟,是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敦煌石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见证中华民族文明的璀璨明珠。其壁画之精美,雕塑之传神,皆为华夏之骄傲。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盛世,感受到那份文化的厚重与深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