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时节大约是八十年代初期吧,农村时兴早订婚,早结婚,所以男女青年等到二十四五六再结婚的还真不多,除非家庭条件不算好或者有其他变故,大多是家有孩子过了二十岁就准备结婚,完成父母老人心里给孩子成家立业的大任务。</p><p class="ql-block"> 爱英姑也十七八了,到了该定婚的年龄了,马姨却日渐发愁,只因爱英姑在嫂子这看了几年孩子,心也大了,不愿意回村里找个农村小伙过日子,想找个供销小伙,可供销社的未婚小伙子大多是正式工,家庭条件都不错,且半数是来自无棣县城的老供销子弟,是前二年由县社统一分配下来的,如果家里上面有人再托托关系活动下,说不上还能调回县城工作,所以这类人即便找对象也是找条件相当的供销系统或者周边公社,中小学老师,工商、税务等单位的公职人员。更何况爱英姑还是小学文化,是来给嫂子看孩子的农村丫头。是没有可比性的最差人选。</p><p class="ql-block"> 那天马姨和我母亲嘟嘟,被我偷听到,只听马姨骂骂咧咧地说:爱英这个小劈叉,越来越不让我省心了,在这看孩子看得心大了,撵她回老家也不走,就要在这找个对像,可难为死我了,上哪去给她找啊,个人不知道个人的条件么。别说找对象了,就她那两步走道地架把,两个波棱盖并并着,俩脚丫子撇撇着,跑起来还一跳一跳地难看劲,谁家的婆婆眼瞎能相中她。我心头一笑,马姨比喻得还真形象,我也发觉了,爱英姑最近这一半年不仅爱打扮爱说话了,就是笑起来也是嘎嘎地很夸张地那种响亮,不似我看文章描述的那种银铃笑声,反觉得是很聒噪得无厘头嘎嘎,听得让人心烦气躁。</p><p class="ql-block"> 马姨说,爱英看中了百货门市部的小杨,小杨是供销社未婚小伙子里家庭条件最差的,他是接父亲班出来的,家有兄弟俩。据说家里老娘眼神还不好,只能自个照顾自个。可就这条件,人家老家人也不希望自家儿子找个农村的,好容易把大儿子弄出了黄土地,再找个没文化的农村媳妇,估计人家爹妈也不甘心啊,更何况听说供销社的老姑娘小郭正在倒追小杨呢,虽然她比小杨大三岁,但人家是正式工啊,和爱英姑比起来还是高般很多的。最终结果是我叫做郭姨的老姑娘嫁给了小杨哥哥,婚后他们还生了俩闺女,这都是后话了,却也证明当时马姨没看差,眼光很准的。至于爱英姑最终找了个啥对象,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我初中毕业以后就去了供销技校上学,学校是在县城,我那个年纪对这种无关于我的问题是不感兴趣的,紧接着我母亲也调到县城上班了,马姨也调去了距离盐场比较近的马山子供销社,所以慢慢地我们两家就失去了联系。那年代是没有手机的,有事打电话也问不到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所以爱英姑的未来婚姻我是不知道的,也没听说过,但愿她婚姻幸福,有个疼她爱她的好老公。</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