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四十景点夏季之旅第九集

傅桂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24年6月26日下午四点我从家出发,乘坐437路公交车前往圆明园,从西进园开始我的圆明园四十景点夏季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今天主要看了舍卫城,映水兰香。湛泊宁静和坐石临流四个景点,由于时间关注,坐石临流的兰亭,同乐园等几个景区还没转到,下次继续。</span></p> <p class="ql-block">舍卫城是圆明园建筑之一,位于坐石临流东北,水木明瑟东面,是园中专门开辟的一座小城镇,仿照古印度桥萨罗国首都的城池布局而建,是供奉各种佛像和收藏佛经的地方。城廓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宽,四周筑有城墙,共辟4门。舍卫城也是古印度佛教圣地。亦译“室罗伐”、“罗伐悉底”,意译“闻者”、“闻物”、“丰德”、“好道”等。古印度憍萨罗国都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p> <p class="ql-block">这时突然下起了雨,我赶忙打开随身带的伞继续观景。</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映水兰香介绍</p><p class="ql-block">圆明园映水兰香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澹泊宁静之西,正殿五楹,西向。 东南为钓鱼矶,北为印月池、知耕织。该景点的文物原属圆明园建筑景观,但不幸的是,它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迹。映水兰香的名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诗意,其中“映水兰香”不仅指景物的自然美景,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圆明园四十景中的许多景名都包含自带诗意的汉字,如云、山、月、水、风等,这些景名所点出的景物具有意境,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造景所用的植物,如花木等,这些植物不仅是诗人吟咏的对象,也被赋予了相应的文化内涵;二是造景的园林建筑,如亭、台、楼、阁、轩、榭等,这些建筑形式简单的一个字便包含了建筑的形态和意象,构建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映水兰香景区不仅有水田,还有多稼轩、观稼轩、贵织山房、怡情悦目、稻香亭等建筑,贵织山房是祭祀蚕神的地方,体现了古代皇帝和皇后对农业、蚕业的重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此外,映水兰香的名称和景观也体现在乾隆帝的御诗中,以及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册中,展现了其在清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尽管如今只剩下遗迹,但映水兰香依然是中国古代园林文化和诗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和缅怀。</span></p> <p class="ql-block">这条小路是映水兰香与湛泊宁静两个景点的分界线,左边是映水兰香,又边是坐石临流。</p> 澹泊宁静 <p class="ql-block">坐石临流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坐石临流位于后湖东北,建于1727年(雍正五年)前后。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坐石临流景区规模很大,由西北部的兰亭、西南部的抱朴草堂、北部的舍卫城、东南部的同乐园及中部的买卖街五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兰亭</p><p class="ql-block">兰亭,原是一座重檐三开间敞亭,仿自浙江绍兴古兰亭“曲水流觞”意境,建于雍正初年,时称流杯亭,乾隆初年题额“坐石临流”。此亭后于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改建为八方形,并换成巨型石柱,每柱各刻一册历代著名书法《兰亭贴》,是为兰亭八柱贴。该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八根兰亭贴柱今存北京城里中山公园。</p><p class="ql-block">八根兰亭贴柱今存北京中山公园</p><p class="ql-block">兰亭位于坐石临流景区西北部,最初是一间小型重檐亭,雍正时期就已建成,水从亭中穿过,初称流杯亭,是仿浙江绍兴古兰亭而建。到了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皇帝收集到即唐代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分别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帖》,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帖》,明代戏鸿堂刻《柳书兰亭帖》、董其昌临《柳书兰亭帖》。乾隆帝又令大学士于敏中补柳帖之漫漶(缺笔)成一册,再加上弘历自己临摹董其昌所仿《柳书兰亭帖》一册,合为《兰亭八柱之册》。乾隆皇帝下旨改建兰亭,改建的兰亭为八方重檐亭,柱为石柱,每柱刻有一帖,还在亭中竖立一座石屏,正面刻王羲之等文人雅士《兰亭修禊》图,北面刻乾隆御制诗四首,亭内挂乾隆御笔“坐石临流”匾。[</p><p class="ql-block">抱朴草堂</p><p class="ql-block">抱朴草堂,位于本景的西南部。</p><p class="ql-block">在兰亭的南边还有一片房舍,称“抱朴草堂”,是乾隆皇帝依照承德狮子园草房改建而成。乾隆在诗中有云:“抱朴草堂之构以皇考热河狮子园有草房,因仿效为之,用昭示俭深意”。</p><p class="ql-block">同乐园</p><p class="ql-block">同乐园是圆明园中最大的戏台,位于本景的东南部。有清音阁3层,宽10丈,下层设演特技的机轴;南有化妆室5间,北有观戏楼5间。乾隆间每年从正月十三起在此举行酬节会,连日宴赏宗室王公及外藩陪臣并赏听戏,每逢皇帝生日,也在此演戏庆祝数日。</p><p class="ql-block">同乐园是圆明园内最大的戏台——清音阁。清音阁大戏台坐南朝北,分上、中、下三层,戏台一层底下设有地井,二层、三层有隔板相连,如剧目需要地井可喷水,二层和三层可相通上下自如。清朝皇帝很喜欢听戏,每逢皇太后、后帝生辰时,这里都要唱九九大庆之戏,像后妃生辰、上元节、端午节也要唱上几天的戏。直到圆明园被毁前的几个月里,这里仍然在唱戏。</p><p class="ql-block">同乐园戏台复原图</p><p class="ql-block">在大戏台北面建有供帝后观戏的戏楼,上下两层,楼上外檐挂“同乐园”匾,每次演出时,皇帝坐在一楼的殿内,皇太后及皇后、嫔妃则坐在楼上看戏,戏楼两旁各建有二层转角配楼14间,是王公大臣及皇室宗亲看戏之处,在乾隆、嘉庆时期这里只允许王公大臣及皇室宗亲听戏,到咸丰朝以后这里偶而也会让下级官员听戏。</p><p class="ql-block">同乐园观戏楼后还建有供帝后休息及进膳的后楼、配殿等。在同乐园殿内还收藏有《重刻淳化阁帖》和《西洋楼铜版图》各一套。</p><p class="ql-block">同乐园东还有一个四进院落,建于雍正时期,名叫“永日堂”,是一组大佛堂,堂内由太监充当僧人念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