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康周末客厅:见证上海变迁的老市府大楼

康康

<p class="ql-block">  75年前的5月27日,是上海的解放日。陈毅市长28日,在这座旧上海公共租界的最高机关——上海工部局大楼,接受了国民党代市长交出的旧政府的大印,宣布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今年的5月28日,这幢历经百年沧桑的大楼已旧貌換新颜,通过十年的打磨,重放光华,以崭新的风姿展现在全市人民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  作为志愿者的代表,我有幸第一批参观了对外开放的这座大楼。这座重新修旧如旧后的老市府大楼,如今己是“上海.老市府”区域里的核心建筑,是一个集商业办公、文化展示、金融服务为一体的高端活动区。它和外滩万国建筑群一样,共同承受上海历史文脉,是上海的新的打卡、休闲、购物的地标。</p><p class="ql-block"> 望着这幢熟悉而又似乎陌生的建筑,在年青讲解员老师深入淺出的介绍里,老市府大楼的百年沧桑像一朵朵白云从我的眼前掠过…</p> <p class="ql-block">  在上海众多优秀历史保护建筑里,没有一幢洋楼能像老市府大楼一样,长期作为城市的政权中心,亲身经历和见证上海近代几个重要历史变迁时刻。</p> <p class="ql-block">  这是目前上海唯一保存完好的具有罗马艺术风格的洋楼,也是远东最杰出的仿罗马建筑之一。它曾是近代上海租界的权力中心,上海市公共租界最高行政机关工部局的办公大楼。</p><p class="ql-block"> 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国人捷足先登在外滩附近建立起居住地,1845年设立租界。这些外侨为了其市政管理需要,在1854年,英美法在租界里成立了统一的行政权力机构——工部局。实际上是当时外国人在租界里所设的市政府。1893年,英美租界合并,改名公共租界,</p><p class="ql-block"> 工部局初期在河南路上办公。设有董事会。总董、董事都是外国人,并拥有警察、人事任兔、征收捐税、市政建设等权力,还有一支武装力量——万国商团。随着租界势力的不断扩大,原先的地方已不能体现出工部局的权威和实力。1912年,董事会决定在汉口路、江西中路、河南中路的一块方形地块上建造新的办公大搂。</p> <p class="ql-block">  此办公大楼设计由工部局工程师特纳设计。式样为欧洲新古典派与巴洛克式的混合体,原定三层,局部四层。大楼主入口部位上面,有一座50米高的塔楼。1915年,工部局经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批谁,开工建造。材料都选择进口,并用花岗岩作外墙。因施工中大楼地基出现下沉现象,于是,决定取消塔楼。1922年,工部局大楼建成。</p> <p class="ql-block">  大楼外墙的雕塑物都仿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式样,为新古典主义与巴洛克的结合。大楼呈环形,正门设在东北角,即江西中路汉口路转角处,前面为凹面扇形门廊,由四根多立克式花岗岩方柱,四根花岗岩圆柱,支撑上面一座半圆形平台。大楼四周有10处边门,39扇券形钢窗。这些钢窗都是英国进口的,是我国最早使用钢窗的典型建筑。</p> <p class="ql-block">  大楼内部装饰华贵,地坪用英国麦金洋行马赛克瓷砖铺砌,主入口和通向董事会会议室的楼梯采用泰康洋行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铺砌。走廊过道的墙壁都采用大理石和彩色釉面瓷砖,楼内还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自动电话交换机,电梯、热水汀、卫生设备,都是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少见的。它既是19世纪20年代以前的建筑中最有影响的一幢洋房。同时也预示了上海的建筑正在走向黄金时代。</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工部局在租界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推进租界的市政方面的建设。中国最早的发电厂、最早的自来水厂、最早的煤气厂都是在工部局管理下完成的。它的机构也十分庞杂,巡捕房,消防站都达十几个,管辖中外常住人口50多万,占当时上海人口总数30%以上。1928年,才有华人参加董事会。</p><p class="ql-block">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被日军占据。工部局总董改由日本人担任,原来的一些董事都被日军投入集中营,原上海的“孤岛”都被太阳旗所复盖。</p><p class="ql-block"> 1942年10月10日,英美两国分别发表声明,放弃在中国的特权。日本政府为了拉拢汪伪政府对美英宣战,推行对华新政策,于1943年1月9日,抢在英美之前,同汪伪政府签定了《关于交还租界及撤废治外法权之协定》。据此,1943年7月30日将上海租界“交还”汪伪政府。8月1日,汪伪政府在这里举行“收回”仪式。此后,这里又成为汪伪政府上海特别政府办公地。</p>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这里又见证了一次政权交替。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任命钱大钓为上海市市长接收了汪伪政府。这幢大楼又成为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国统区一片混乱,上海这座城市、这幢洋楼,在风雨飘摇中度过40年代最后的几年。</p><p class="ql-block"> 5月26日中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谴部队进驻国民党市政府。全面接管大楼的警卫工作。27日,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陈毅任主任,粟裕任付主任。</p><p class="ql-block"> 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陈毅任市长,潘汉年为付市长。新旧政府的交接仅式便在这幢洋楼里举行。这是上海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陈毅市长,潘汉年付市长率党政局各界领导,沿着黑色大理石楼梯来到二楼145室原市长办公室,接收最后一任国民党政府代理市长赵祖康交出的旧市政府的大印。陈毅市当即命人封存,作为历史陈迹,移送历史博物馆收藏。并对赵祖康率领旧市府人员悬挂白旗迎接军管会接管等行动深表嘉许。同时请赵祖康任新政府工务局局长。</p><p class="ql-block"> 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天上午8时,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这里举行隆重仪式,潘汉年付市长致词,在爆竹和军乐声中,冉冉升起全市第一面五星红旗,那可是这幢洋楼自建立以来所经历的最振奋人心的时刻啊!新产生的首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全体成员在会议室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就职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担任上海市市长的五年里,陈毅市长在这间办公室为上海人民呕心沥血地掌印挂帅,没有白天黑夜。他在这里粉碎了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破坏,打击不良商人投机倒把,发动人民克服种种国难,恢复了生产。他也在这里接见爱国工商业者和文化界、教育科技界人士,与他们促膝交谈,调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上海的稳定和建设。</p> <p class="ql-block">  这是陈毅市长的办公室。至今仍按原样保留。</p> <p class="ql-block">  1950年5月28日,上海人民也在这里欢庆上海解放一周年,刻有陈毅市长手书的“上海人民按自已的意志建设人民新上海”的石匾镶嵌在这座大楼正门迎面的墙上,兴高采烈的群众在大楼前欢腾庆贺。 195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迁到外滩的原汇丰银行办公,工部局大楼成为市劳动局、卫生局等机关办公,人称老市府大楼。</p> <p class="ql-block">  工部局大楼不但见证了近代上海历史的重大变迁,而且也留下许多传奇般的故事。1923年8月1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专程来到此大楼,在工部局礼堂用德语演讲相对论;这里曾诞生中国、远东第一支乐队,多次出国巡访演出,载誉而归;法国大元帅霞飞、世界著名大法官费唐都先后到工部局大楼留下珍贵笔墨;这里还举行过隆重的授勋典礼。宋美龄代表蒋介石在市长办公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作出贡献的美军空军司令史特拉特美耶将军等六位将军颁发民国荣誉勋章……工部局大楼这座老上建筑,己成为上海重要地标。不知不觉夜幕悄悄降临,望着夜幕下金碧辉煌的老市府大楼,陈毅市长的高大伟岸的形象仿佛就矗立在我的心里,我相信,这幢修旧如旧的老市府大楼,也必将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骄傲而载入史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