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上一份满意答卷

金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元浩的家族“四代同党”,曾祖父、祖父、父亲和他这四代人都是共产党员。曾几何时,吴家“习以为常”,直到为庆祝建党 100 周年,有记者采访报道,“吴家四代党员见证百年党史”的佳话不胫而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吴元浩也在党五十年了。家族四代党员各自都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言,他十分自豪,认为作为家族第四代的党员代表,也向自己的祖、父辈缴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回想长辈垂范,家风家教潜移默化,吴元浩深感受益无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心系天下 感恩人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元浩的曾祖父吴金寿,1905年从常州到上海,从事家具油漆的手工劳动,曾组织了上海磨漆行业工会。1919 年带领磨漆工人参加了在南市公共体育场举行的由陈独秀任总顾问的示威游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金寿1923年入党后,根据江苏省委的指示,在三牌楼路(原张家弄路)转弯处,开了以油漆家具为职业掩护的手工作坊,从事党的地下交通站工作。在他的影响下,吴元浩祖父吴福海1924年参加五卅运动,1925年由刘华烈士介绍入党;伯祖父吴鑫海、叔祖父吴迪飞也分别参加了革命工作。吴元浩父亲吴光伟, 1942年14岁那年从上海到苏中解放区参加抗日,1945年加入共产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元浩听祖父提及,曾祖父吴金寿乐善好施,为人豪爽,在三牌楼路与周围邻居相处和睦。他外出送货喜欢把物品顶在头上,邻居都称他“吴铁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父亲1965 年入藏工作 ,吴元浩从小便在生活上与祖父接触较多。他从没听祖父谈自己的高光历史,但也曾听说过一些难忘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2年6月,中央军委调吴福海到黑龙江建立和发展抗日武装。这是吴家生活上最艰难的时期。当时吴福海之子吴光伟 4 岁、女儿 吴秀凤2 岁,妻子没有工作。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妻子只能到织袜厂打工,全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吴福海忆及,当时抗联部队在东北零下十几度的环境下野外宿营,有时睡着了人冻僵就起不来了。有一次,吴福海在野外不知不觉睡着了,经常思念母亲的他梦见母亲在拼命呼唤“三囡,三囡(他在家是老三,常州方言),你醒醒,你醒醒”,结果他醒来了。那天晚上,有几名战友冻死了。他一直认为是妈妈救了他的命。他也时常怀念战友和并肩作战的群众,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在新四军的海上部队——海防纵队工作。当时用的都是帆船,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航海执行任务时,船摇晃得让人站立不住,掌舵的老大只得将自己的身子压在舵柄上,以身稳舵。海浪夹着雪花,抽打着船老大,他全身结成冰凌。很快,冰凌愈结愈厚,副老大上来换他班,发现老大已成冰雕!而船,还在茫茫的海上航行……大家当即在海上为船老大开追悼会,在场的人无不放声痛哭。吴福海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怀念自己牺牲的战友,也十分感恩人民群众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吴元浩 近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铁汉精神 君子之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元浩小时候,堂伯伯吴铁鹏从南京来沪出差,祖父母对他格外热情,全家上下也都对他十分尊重。吴铁鹏的父亲吴鑫海是1924年入党的上海地下党,1938 年在执行任务时牺牲。吴铁鹏1942年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入党,1947年到上海搞地下工作时被捕。军统特务头子毛森亲自审问,吴铁鹏遭严刑拷打。特务让他指认上海市原副市长忻元锡的夫人张薇是地下党,他矢口 “不认识”,什么也没有说。后来,忻元锡撰文评价:“吴铁鹏,是我海防团团长吴福海的侄子,从小受到革命教育薰陶。他十多岁参军,在苏中区党委短枪队里受严格锻炼,执行任务坚决,处理问题果断,为人敏捷机警。”1948年1月吴铁鹏转解到南通第四监狱关押,同监难友在写回忆文章时说:“在南通第四监狱,给人印象最深的要数吴铁鹏同志。他个子矮小,貌不惊人,但一言一行有一种乐观主义和斗争不息精神。这种铁汉子精神教育了周围的群众,赢得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日常生活中,吴元浩印象最深的是祖父母和父母亲常接济生活困难的同志和已故战友家属。上世纪 80 年代吴元浩到北京出差,祖父拿出500元,让他去探望在东北抗日时去世战友的老母亲;吴元浩母亲 2017 年去世,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吴元浩发现了父母离休后每年通过上海慈善基金会向贫困学生捐款的收据,而这些捐赠他在家时从来没听父母说起过;在与老战友的交往中,祖父从来不搞请客送礼这一套,来吴家看望的老战友如被留下用餐,也都是加两个菜的便饭。吴元浩记得,1988 年夏,老战友、北京大校原党委书记周林夫妇来上海住衡山宾馆,祖父让吴元浩陪同去看望,只是在路边摊买了两只西瓜。吴元浩祖父的经历比较丰富,上世纪 80 年代,上海市政协文史委主任陈修良来到吴家探望,想让吴福海写回忆录,但吴福海没有同意。他始终认为,许多战友为中国革命贡献出了生命,在他们面前自己的任何经历都不值一提。所以吴福海只留有工作经历,从没写过回忆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润物无声 育人无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这三大教育中,家风是对人生最有影响的教育。家风从来就不是空泛说教,而是家长以身作则,是潜移默化,是润物于无声,育人于无形。吴元浩对此深有所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3 年初,父亲在西藏受审查,哥哥在云南插队,姐姐在嘉定工作,吴元浩被分配到崇明长江农场的农业连队劳动。当时的农场是归农垦局领导,而吴元浩祖父是农垦局的“打倒对象”,父亲在西藏公安厅靠边当民警,母亲“四个面向”正下放劳动。吴元浩在人生的艰难时刻仍积极要求上进,努力完成队里安排的开河、插秧、收割、挑大粪等各种繁重的农田劳动,得到大家好评,团支部改选时他被选为书记。当年 10 月 ,他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党支部讨论,同意。但送上级党委审批时,有同志对发展这样一个家庭背景的人入党有顾虑,讨论的意见是要他写一份对祖父问题的深刻认识。听闻支部书记传达,吴元浩明确表态:“我祖父的工作经历我不知道,他有什么问题就更不清楚。我根本无从写什么认识。”这位小伙子的态度反馈到农场党委,组织部通过到连队召开职工座谈会了解其现实表现,结果获得参会职工一致好评。1974年 6 月,连队支部书记和副连长出面做吴元浩的入党介绍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元浩至今仍很感激农场党委,感谢两位入党介绍人和给了他许多帮助的农场战友:“是他们顶着压力,在我前进道路上给了我动力!”</p><p class="ql-block"> (作者 吴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