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是英国圣公会(Church of England)伦敦教区的主教座堂,坐落于伦敦城,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以其壮观的圆顶而闻名,现存建筑建于17世纪。<br><br>原址教堂最初建立于公元604年,早期建筑多次遭火灾与海盗破坏,直至1087年后情况才有改观。旧圣保罗座堂于1148年完成,而后维持了数百年的荣景,在中世纪成为信仰中心。<br><br>在十六世纪宗教改革的浪潮中,原本的圣保罗教堂(哥特式建筑)从建筑结构到内部组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1561年闪电击中了教堂代表性的尖塔,火焰烧毁了主要木造结构,虽有修复计划,但因内战停摆,并未完成。1650年代,建筑已处于严重失修状态,直至1666年伦敦大火,教堂建筑几乎付之一炬。<br><br>1675年教堂开始重建,主要建筑师为克里斯多佛尔·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修建完成的主要外部样式即为现在所见到的巴洛克式样。<div><br></div><div>在圣保罗大教堂内,有许多为大英帝国立下功劳的政治人物、战争英雄、外交家等等的纪念碑,地下室安放着这些人物的灵柩,教堂画廊展示许多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教堂顶层的观景台是俯视伦敦美景的绝佳地方,切莫错过。</div> 圣保罗大教堂正门前竖立着女王安妮(Queen Anne,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的雕塑,她在位期间见证了圣保罗大教堂重建工作的完成。<div><br></div><div>女王安妮1702年起先后成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三国女王。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王国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她以大不列颠女王名义继续统治,直到1714年逝世。</div> 圣保罗大教堂最明显的外部特征是它那巨大的穹顶,雷恩设计穹顶的灵感来自于他参观过的圣彼得大教堂。加上顶上的十字架,穹顶高111米,至20世纪末为止,它一直是伦敦的最高建筑。很多英国学者都对穹顶的宏伟赞美有加,说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穹顶之一。 教堂中殿,装饰极为精致复杂。 在中殿一座非常高的塑像,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Arthur Wellesley,1st Duke of Wellington,1769~1852),19世纪英国名将和首相。<div><br></div><div>1815年,威灵顿在比利时滑铁卢,指挥英德荷比联军击败拿破仑的法军,赢得著名的滑铁卢战役,最终结束多年的拿破仑战争,导致拿破仑再次退位并被流放到圣海伦娜岛(Saint Helena Island),从此未能东山再起。威灵顿公爵在1828年后两次出任英国首相。</div> 教堂地下室安放着威灵顿的石棺。 交叉甬道,地上的圆环正对着上方的穹顶。 高达100米的穹顶。 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艺术品。 内殿唱诗台。 <div>沿着教堂的画廊,可以了解许多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div><div><br></div><div>图为2002年,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从白金汉宫,乘坐1762年制作的金色国家马车(The Gold State Coach),来到圣保罗大教堂庆祝金禧年(Golden Jubilee),加冕50周年。她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1952年2月6日起在位,直到2022年9月8日去世为止。</div><div><br></div><div>1897年,维多利亚女王在圣保罗大教堂庆祝钻禧年(Diamond Jubilee),加冕60周年。</div><div><br></div><div>1965年,在圣保罗大教堂为温斯顿·丘吉尔举行国葬。<br></div> 1964年,美国牧师、民权运动领袖、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丁·路德·金在去挪威奥斯陆出席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仪式前,曾在此传道。1968年马丁·路德·金不幸遇刺身亡,“我有一个梦”(I Have a Dream)是他生前最著名的演讲。 <div>1958年,在教堂高坛后设立了一座小礼拜堂,以纪念二战期间阵亡的驻扎在英国的美国军人。<br></div> 玻璃柜中陈列着荣誉榜,一本记载阵亡士兵姓名的书。这本书每天都会翻一页,需要14个月才能看完整本书。玻璃柜下面的文字写着:<div><div><br><div>这座礼拜堂是为了纪念英国和美国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做出的共同牺牲,特别是那些名字被记录在荣誉榜上的美国军人。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1958年11月26日揭幕,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在场。</div></div></div> 礼拜堂地上写着“献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阵亡者”。<div><br></div><div>英国在二战中惨胜,实力大减,日不落帝国的光环不再,法国虽被冠以“战胜国”,却是第一个投降的主要参战国,实力一落千丈,战后两国无力左右世界,由美国取代他们的地位。</div> <div>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0年,在伦敦轰炸(The Blitz)期间,首相丘吉尔宣布“必须拯救圣保罗大教堂”。教堂虽几次遭德国飞机炸弹击中,但幸存下来。</div><div><br></div><div>当时大英帝国还未从法国战场的惨败中恢复过来,又面临德国进攻本土的巨大压力。直至1941年德国转而进攻苏联,英国逃过一劫,并从美国获得大量的援助,保留了英伦三岛作为反攻欧洲大陆的基地,使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埋下日后战败的伏笔。</div> 纪念1950~1953年朝鲜战争中阵亡的英军将士。 <div>弗洛伦丝·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1820~1910),现代护理学先驱。<br></div><div><br></div>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南丁格尔的护理团队在英军克里米亚战地医院,为受伤的士兵提供医疗护理。夜晚当医务人员都休息了,她带领护理人员,手持小灯巡视病房,被伤痛、孤寂和黑暗笼照着的士兵们见到她们时,脸上都会充满感激之情,亲切地称她们为天使、姐姐或妈妈。南丁格尔由此获得“提灯女神”(The Lady with the Lamp)的美誉。<div><br></div><div><div><div>1860年,南丁格尔在伦敦圣托马斯医院(St Thomas' Hospital),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非修道院形式的护士学校,奠定了基础护理学专业。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将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日。</div><div><br></div><div>南丁格尔奖章,1912年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创立,旨在表彰护理领域中取得突出成就的女士,这是护士能够获得的最高国际荣誉,授予那些“具有非凡的勇气和献身精神,致力于救护伤病员、残疾人或战争与灾害的受害者、在公共卫生或护理教育方面做出模范工作或富于首创精神”。</div></div></div> 弗洛伦丝·南丁格尔(网上图片)。 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到恐怖袭击,3000人丧生,圣保罗大教堂成为英国公众哀悼的的焦点。 <div>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中将(Vice Admiral Horatio Nelson,1758~1805),英国著名海军将领和军事家。</div><div><br></div><div>1805年10月21日,地中海舰队总司令纳尔逊的英国舰队与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在直布罗陀海峡最西端的西班牙特拉法加(Trafalgar,Spain)附近海面相遇,一场恶战爆发在即。开战前纳尔逊向舰队发出激励士气的旗号:“英格兰期盼每一个人都恪尽其责”。交战结果,英方取得决定性胜利,纳尔逊本人也在战斗中阵亡。</div><div><br></div><div>特拉法加海战之后,法国海军精锐损失殆尽,拿破仑被迫放弃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巩固,也开启了之后100年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div> 为纪念特拉法加海战,伦敦的威廉四世广场改名为特拉法加广场,一座很高的纳尔逊纪念柱被立于广场中央。 教堂地下室安放着纳尔逊的石棺,位置正好在教堂圆穹的正下方,威灵顿的石棺旁边。 左:特拉法加之战结束后,纳尔逊的遗体,因防腐需要,最初被安放在一个装满烈酒的酒桶内🍷🍾,暂时被运送至离特拉法加最近的英属直布罗陀。1806年1月灵柩运回英国本土,在格林威治医院(今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停留几天后运送至圣保罗大教堂举行国葬,沿途大批民众夹道伫立观看。<div><br><div>右:1852年,一百万人前往圣保罗大教堂,观看惠灵顿的葬礼。</div></div> 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1632~1723),英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建筑师。<div><br></div><div>雷恩是英国皇家学会(相当于英国最高级别的科学院)的创建者,1680~1682年任会长,牛顿和法国科学家布莱斯·帕斯卡(Blaise Pascal)对他在科学领域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div><br></div><div>作为一名建筑师,雷恩设计的建筑物庄严、整齐、明澈,具有巴罗克风格。1666年伦敦被大火烧毁后的重建工作,给雷恩发挥建筑才能的机会,他的最优秀作品莫过于圣保罗大教堂的重建,从1675年开始至1710年完工。</div></div> 教堂地下室雷恩的墓穴,他是第一个被葬在圣保罗大教堂的人,位置正好在唱诗台之下。看来每个墓穴在地下室的位置是有讲究的。<div><br><div>中间绿色牌子上,有一行拉丁文:“Si monumentum requiris, circumspice”, 意为“如果你在寻找雷恩的纪念碑,请看看你的周围”。这是雷恩儿子写的。 </div></div> 1981年,威尔士王子查尔斯与公主黛安娜在此举行婚礼,尽管英国王室大多数重要婚礼、洗礼和葬礼都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办。1996年两人离异,1997年黛安娜不幸车祸身亡,2022年9月8日查尔斯成为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 <div>夏利·斯密·巴夏礼爵士(Sir Harry Smith Parkes,1828~1885),是一位英国外交官,通晓中文,曾任英国驻中国领事、总领事、特命全权公使等职,也在日本和朝鲜担任过外交官。牌匾顶部山墙上中的装饰,两端有罂粟花,意指鸦片,中间的舢板船,象征香港海港,舢板后面的山,是香港地标狮子山。</div><div><br></div><div>1841年,巴夏礼先后在澳门、香港、福州、厦门、上海、广州等地担任英国外交和商务人员的翻译和助手。在此期间,英国和中国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1839~1842)。1851年起,巴夏礼先后被任命为广州领事、厦门领事、上海领事等职。</div><div><br></div><div>巴夏礼曾帮助说服英国议会批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860年9月,通晓中文的巴夏礼,随英国谈判使团前往通州与清廷官员会谈,完成了初步和谈条约。之后双方对条约履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产生争执,随后英国代表团被扣压为人质。后来在恭亲王奕䜣的干预下获释,但已有多人死亡。幸存的那些人刚获释不久,咸丰皇帝要求处决他们的命令抵达,众人逃过一劫。英国谈判全权代表额尔金伯爵(James Bruce, 8th Earl of Elgin)得知消息后,于10月18日命令英法军队焚毁圆明园作为报复。</div><div><br></div><div>巴夏礼在中国被短暂囚禁的经历让他在英国声名鹊起,1862年,维多利亚女王授予他巴斯骑士司令勋章以表彰他的功绩,雕塑中挂在左胸的那枚勋章。<br></div><div><br></div><div>1885年3月21日,巴夏礼因疟疾在北京去世。1890年,巴夏礼的雕像在上海外滩揭幕,直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上海后,雕像被拆除。</div> <div>教堂顶层观景台入口处挂着一块警示牌:“512个台阶到达顶层,必须要有一定的体力才能攀登。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和幽闭恐惧症者,请止步”。有一部电梯,但仅供工作人员使用😠。上去的游客还真不多,大概都被吓住了😂。观景台只能容纳约20个人,要等上面的人下来才能上去哦。</div> 沿着狭窄黑暗的螺旋楼梯登上观景台,赏心悦目的伦敦美景展现在眼前,一丝丝凉风吹来,顿感心旷神怡,超值500个台阶😊。 圣保罗大教堂钟楼。 泰晤士河上的千禧桥(Millennium Bridge),桥对面,左边是莎士比亚环球剧场(Shakespeare's Globe),右边是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改日再去。 正在美景中流连忘返,教堂关门的时间到了,我们俩是最后离开观景台的,工作人员招呼我们一起坐电梯下去😊。<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关注,未完待续,敬请期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r>202405.002</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