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捐献宝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b>潘宗周</b>(字<b>明训</b>)在法租界蒲石路(今长乐路)666号建造一幢别墅,别墅屋高3层,面向南,砖混结构。坡屋面,红瓦顶,设水泥洋瓶护栏,底楼是车库,三楼前部屋顶上面是露台,入口门廊上檐部饰三角形山花。庭前有双抱露天大理石大阶梯,从两边引向二层客厅入口平台,外形庄重气派,这里是潘氏家人躲避战火的住所,也是后来成为收集古董的藏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潘宗周(明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墅建筑的内外景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潘明训一生喜爱收藏古版书籍,尤其喜好宋元古版,每遇善本,重值不吝,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宋版书收藏家。他一共收藏有100多部宋元古版藏书,被誉为中国藏书界的宝库,而镇库之宝则是国宝级文物宋刻本《礼记正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礼记正义》由唐代孔颖达等撰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刻印成书,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研究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重要参考书。它不仅是海内孤本,也是不可多得的善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礼记正义》曾珍藏在曲阜孔府中,被孔府视为传世之宝。后落人袁世凯次子袁克文之手。袁世凯死后,袁克文的经济状况日益窘迫,他客居上海时欲将此书高价出售。当时日本人有意购买。潘明训闻讯,以10万两银子购下,并以此书为样,雇高手刻成枣木版千块,并将自己的藏书楼起名为<b>“宝礼堂”</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潘宗周镇库之宝《礼记正义》宋绍熙三年黄唐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国图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东佛山南海人文志潘宗周(明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潘家担心战争可能造成藏书散失,遂将这批珍本秘密地转运香港。潘明训谢世后,“宝礼堂”藏书传于其子<b>潘世兹</b>。美国人曾开价五十万美元购买《礼记正义》,但潘世兹不为所动。他说:“这些国宝本来就属于国家,我不能为了金钱而出卖祖国文化。这些书献给国家,才能得到更好的保存,同时发挥它们更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1年,潘世兹致函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表示愿将“宝礼堂”藏书全部捐献给国家。经当时在香港银行供职的收藏家徐伯效往返协调,这批稀世典籍从香港平安地运回上海,再由政务院特批专列将其由上海直运北京,入藏北京图书馆善本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铭记和表彰潘氏父子的功绩,北京图书馆在编印善本目录时,特意在这批书目上注明了“潘捐”二字。1958年潘世兹又将《礼记正义》的枣木刻版献给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北京中国书店用这千块木刻版,将《礼记正义》七十卷印成宣纸线装本四函二十四册。此事一时间在学术界传为佳话。中美建交后,潘世兹将《宝礼堂宋本书录》分送给美国总统里根和布什,分别收到当时在位的美国总统的感谢信,成就了新中国大学教授与美国现总统两次书面交流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潘世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潘世兹将宝礼堂捐给了国家,后一直成为上海邮电医院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致的文保铭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改制为中日合资上海厚诚口腔医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潘世兹是前圣约翰大学最后一任校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外语系教授。在蒋政权崩溃前夕,拒绝国民党当局的迁校要求,1949年终于将蜚声海内外的圣约翰大学完好地交到人民政府手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圣约翰大学校友、美国工商管理学哲学博士沈鉴治的回忆:“1945年到1949年,国内政局跌宕变幻,全国几乎所有高校的青年学生都自愿或不自愿地卷入到政治运动中来。多数大学的日常教学常常会因为学潮而受到影响,以反腐化、反内战为主题的一系列游行示威拉开了国民党政权告别历史舞台的序幕。圣约翰大学也有不少学生加入到了这一抗议行列中来......这一时期,受时局影响,圣约翰大学的教师不再讳言政治,在面对学生的尖锐提问时,他们很乐意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有时这种交流还会在课堂上进行,当然没有人会认为他们就是中共党员。例如,政治学系的 <b>潘世兹 </b>教授 (潘教授在平时考试中从不难为学生,他经常很慷慨地给多数惧怕考试的学生打及格分“C”),因为极具政治热情而成为最受同学欢迎的青年教师。实际上,在当时像潘世兹教授这样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并不具有党派背景,只是对国民党当局失望之极才发出倾向共产党的言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潘先生为人宽厚、豁达。尽管多次受到不公正待遇,历经磨难,但他仍主张宽容。1957年被打成右派,受到降级降薪的处分。“文革”前夕,有人诬告潘先生和同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历史系王造时、外文系孙大雨两位著名教授组织所谓“中国社会党”,图谋不轨。事件发生后,孙大雨被送交里弄委员会严加管制,王造时和潘世兹则被抓进监狱。王造时后死在监狱里,潘世兹被关了7年。“文革”以后,三人分别得以平反昭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央台人物专访潘世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b>贾植芳</b>与潘世兹是“文革”时的难友、复旦大学同事,在潘世兹逝世后写纪念文章“我的后来者”——潘世兹先生。谈及潘先生一九五七年后的坎坷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及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点击 <a href="https://www.meipian.cn/54rp73f0"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贾植芳的回忆</a> , 可看全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东佛山南海人文志潘世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潘世兹居住在湖南路一处普通的花园洋房底层,晚年十分孤独,妻子和儿子均先后出国。他中风后一切生活均由保姆料理,在这种情况下,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三字经》的英译工作,向世界介绍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书在新加坡出版后.被李光耀总理亲定为新加坡儿童的必读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此书列为各国少年儿童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参考书。1988年,他的姓名被收入美国版《世界名人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1年,潘世兹先生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称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3年无疾而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