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曲编钟响千年,一剑寒光动九州。”在湖北省博物馆可以近距离感受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到了武汉怎么可以不去?</p> <p class="ql-block"> 到武汉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的去了湖北省博物馆,参观动线:越王勾践剑→曾侯乙→曾世家→楚国八百年(此厅只匆匆看了虎座鸟架鼓和彩绘人物马车出行图两件镇馆之宝)→云梦虎秦简。因在曾侯乙厅和曾世家厅花的时间太多,负一层的崇阳铜鼓未来得及看。另外陈列勋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石家河玉人像的展厅正在休整中(年底开放),反正以后还会再来。这次先介绍六件镇馆之宝及曾侯乙、曾世家展厅。</p> <p class="ql-block">一、曾侯乙编钟——适逢盛世奏强音!</p><p class="ql-block"> 迄今我国发掘最大、最完整的编钟,改写世界音乐历史。</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为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的甬钟正面、钲部有“曾侯乙乍持用终”错金铭文,表明钟的享用者是曾侯乙。镈钟上31字铭文“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含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时用享”,记载了楚惠王得知曾侯乙去世消息之后,于在位第56年(前433年)特制镈钟用作祭祀,这为编钟铸造和该墓下葬年代提供了可考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 未见编钟不知其弘伟壮观,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 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钟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p> <p class="ql-block"> 编钟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p> <p class="ql-block"> 编钟共计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上层3组为钮钟,19件,立柱是圆木;中层3组为甬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甬钟,12件,另有大镈钟1件。中、下两层的立柱,每层都为三个铜质佩剑武士。钟架可以拆装。钟笋、钟钩、钟体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内容有编号、铭记、标音及乐律。</p><p class="ql-block"> 编钟出土时,近旁还有六个丁字形彩绘木槌和两根彩绘木棒,是用来敲钟和撞钟的。</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是至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有关部门曾对曾侯乙墓出土的成套编钟进行调音,结果表明战国时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打破了过去认为十二律是古希腊传来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还拥有迄今所知最为完整的周代乐音系列及其乐律称谓体系,是公元前5世纪中国文明的一个璀璨的缩影,是中国先秦社会的文化符号,是中国青铜时代巅峰的艺术精品,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共有3700多字铭文。这些铭文不仅标注了各钟的发音律调阶名,还清楚地表明了这些阶名与楚、周、齐、申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证明中国历史上已解决了一钟双音在物理学、音乐学、铸造学上的一系列难题。</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墓中位置复原现场。</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的价值妥妥的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是现在编钟仍能演奏,声传千年。</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截止目前曾侯乙编钟共演奏过3次。一次是1978年出土后的建军节演奏了《东方红》;一次是1984年在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还有一次是1997年在庆祝香港回归的音乐会上演奏的《1997:天·地·人》。</p><p class="ql-block"> 华夏之声,穿越千年。</p> <p class="ql-block">二、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p> <p class="ql-block"> 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县出土。作为湖北省的镇馆之宝,单独享受着一个展厅,即使在不是假期、不是周末的淡季仍然要排很长的队,才能一睹真容。说起越王勾践,就会想起他《卧薪尝胆》的故事,这把剑应该是吞并吴国,成为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勾践的胜利之剑。</p> <p class="ql-block"> 胜利者可以尽情的装饰自己的佩剑,那是属于王者的尊严。这柄铜剑,据说是春秋时期越国人,龙泉剑创始人欧冶子铸造的。铸剑师采用了最上乘的材料,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蓝玻璃,背面镶绿松石。</p> <p class="ql-block"> 剑柄底部的十一个同心圆整齐排列,间隔只有0.2毫米,让2000年后的数控技术都为之汗颜。</p> <p class="ql-block"> 剑上刻有鸟篆“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意思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历经2400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被誉为“天下第一剑”。</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剑两大谜团:</p><p class="ql-block"> 越国应该在江南地区,为何会在湖北的楚墓里?比较认可的说法是馈赠的礼物,楚昭王娶越王勾践之女,越王以此剑作为陪嫁品而流入楚国;也可能是勾践为了连楚抗吴而将宝剑作为礼品送给楚王;还有种说法是战利品,楚国大败越国后缴获。</p> <p class="ql-block"> 不锈之谜。越王勾践剑相当锋利,可以一次性划破20余张打印纸,保存完好的原因,选材用料好,剑身铜质好,杂质少,制作工艺精良,含铜量80%,含锡量为16%~17%,锡可是铸造锡青铜剑强度最高的成分,还有就是剑身镀有一层含铭金属膜障。墓藏环境好,墓坑填清灰泥与白膏泥密封性好,官椁坚固而严密,墓内环境稳定。出土时还带有剑鞘。</p> <p class="ql-block"> “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白居易的这首诗用来形容这把春秋末年的锡青铜越王勾践剑再合适不过了。</p> <p class="ql-block"> 在“楚国八百年”展厅,我还拍了张吴王夫差剑和吴王夫差矛(没细看),估计勾践和夫差怎么也想不到,身后千年会以这种方式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博物馆里吧。</p> <p class="ql-block">三、惠此简书——幸运的与“云梦睡虎地秦简”相遇</p> <p class="ql-block"> “简”述历史,“牍”懂中华。央视3月24日《简牍探中华》第三期——“探秘云梦睡虎地秦简里的中华故事”,好巧不巧的被我撞见,而且是限时展览:5月1日——6月30日,既幸运又兴奋!</p> <p class="ql-block">秦简重光</p><p class="ql-block"> 睡虎地墓地位于湖北省云梦县县城西部。1975年11月至1976年1月,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了十二座秦墓,墓葬时代属于战国末到秦代。其中11号墓出土一千余枚竹简,4号墓出土两件木牍,这是近代以来首次发现的秦简牍,比《洗冤录》还早1000多年的“刑事侦查记录”,可以想象其珍贵程度了吧。</p><p class="ql-block"> 睡虎地的这一批简牍里面笔法篆籀味比较浓厚,正是由篆入肃的转折过渡期,每一个字都很小,里面内容也很精彩,为我国法律、家书都填补了空白。</p> <p class="ql-block"> 商鞅变法使秦律成为中华法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在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以前,古典文献中关于它的记载只有一些不成体系的片段,人们无法一窥其全貌。1975年,睡虎地秦墓出土简牍1000余枚,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来自秦代的简牍,也是第一次系统发现的秦代律法。这些秦代律法由11号墓主人、秦基层法律工作者“喜”摘抄、记录的法律文书,涉及当时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自此为世人揭开了秦律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秦律十八种》——法学专业学生真该过来看看</p><p class="ql-block"> 竹简发现于墓主骨架右侧,共201枚。这类简的每条律文的末尾都记有律名或律名的简称,整理者命名为 "秦律十八种"。内容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 《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十八种。它是秦国所制定的关于农业、粮仓、货币、贸易、徭役、置吏、军爵 和手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各项制度。每种律文均为按需要摘录,并非全文。秦律对汉代以及其后的中国传统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睡虎地秦简是首次发现的系统的秦律。</p> <p class="ql-block">《法律答问》</p><p class="ql-block"> 出于墓主颈右侧,共210 枚,篇题由整理者拟定。简文内容共 187条,采用问答的形式,对秦律的一些条文、术语以及律文的意图作出明确解释。从内容范围看,其所解释的是秦法律中的主体部分,即刑法。《法律答问》中很多地方以"廷行事"即判成案例为依据, 反映出执法者依据以往判处的成例审理案件,当时已经成为一 种制度。</p> <p class="ql-block"> 字很小,仔细瞧再对照注释,也可略知一、二,下面这条可知秦法的连坐及轻刑重罚。</p><p class="ql-block"> 甲偷了一千两的财物,乙明知道是甲偷来的财物并分赃一两,那么乙怎么量刑,回答:同甲一样。</p> <p class="ql-block">为史之道:</p> <p class="ql-block">史有五善:</p><p class="ql-block"> 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本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p><p class="ql-block"> 五者毕至,必有大赏。</p> <p class="ql-block">《语书》</p><p class="ql-block"> 提到了“乡俗”与“圣王之法"”的对立,所谓“乡俗”,当指楚故地旧有的文化习俗,而所谓“圣王之法”即秦法。 秦征服楚地后,虽然推行秦法,但“吏民莫用”,可见秦法并未立刻取代楚俗。因此南郡守要再次强调秦法,以变易旧俗,并要求下属官吏严格执行。</p> <p class="ql-block">两封家书,一种牵挂!</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睡虎地4号秦墓的两封木牍家书,是截至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家书实物,写信者是墓主人“衷”的两位弟弟——秦代士兵“黑夫”和“惊”。</p> <p class="ql-block"> 征战在外的“黑夫”和“惊”心中最惦记什么?遇到哪些困难以至于连续写下“急,急,急”这样的字眼?读着眼前的木牍,观者将跨越时间长河,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渴望统一强大的家国情怀,明白何谓“知来处、明去处”。</p> <p class="ql-block">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简牍所记载的内容与出土地息息相关,简中记载的名字是芸芸众生里的普通一员,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为家为国而奋斗的人们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四、曾侯乙尊盘——中国青铜器工艺技术的巅峰作品,超级美!</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尊盘也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它是首批永久性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尊盘的尊通高33.1厘米,口径25厘米,重约9公斤,饰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盘通高24厘米,口径57.6厘米,重约19.2公斤,饰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尊盘上的龙纹饰可能代表着墓主人的地位和权力,也可能与曾国的宗教信仰或神话传说有关。</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尊盘上的纹饰以龙和蟠螭为主,蟠螭是一种传统的装饰图案,通常被认为具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在曾侯乙尊盘上,蟠螭纹饰与龙纹饰相互交织曾侯乙尊盘上的纹饰以龙,可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 经专家鉴定,曾侯乙尊盘是采用"失蜡法"铸造,纹饰细密复杂,附饰无任何锻打和铸接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尊盘集中了先秦时期最为复杂精湛的工艺技术,其铸造水准几乎是中国青铜时代不曾超越的顶点,对研究中国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青铜艺术发展史和古代冶金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五、虎座鸟架鼓——虎啸凤鸣,闻鼓起舞!</p><p class="ql-block"> 如果要选一件文物代表楚文化,那么非“虎座鸟架鼓”莫属。虎座鸟架鼓一般出土于高等级贵族墓中,是文献所记悬鼓的一种(可"悬而击之"的鼓),目前仅见于战国时期楚墓。这面战国晚期的漆木虎座鸟架鼓,湖北九连墩战国楚墓2号墓出土,是楚国乐器中典型的代表器物。</p> <p class="ql-block"> 这面鼓通高135.9厘米,宽134厘米,底座为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踞坐的卧虎,</p> <p class="ql-block"> 虎背上各立有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凤鸟。</p> <p class="ql-block"> 楚人"拜日、崇火、尊凤",富贵色是赤色,吉祥物是凤鸟。楚人认为凤是祥瑞的神鸟,就连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也与凤有关。当然,这也和祖先崇拜有关,据说楚的先人祝融是凤鸟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两只小兽,后足蹬在凤鸟背脊,前足托住鼓腔。器身通体髹黑漆,辅以红、黄色彩绘。</p> <p class="ql-block"> 背向而立的凤鸟中间,悬有一面大鼓。它是目前为止我国组合最全、保存最为完整的虎座鸟架鼓。</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八音"中,鼓为群音之首,琴瑟合鸣之前,鼓为引导。虎座鸟架鼓,悬而击之,虎啸凤鸣。它不仅是闻鼓起舞的乐鼓、是进攻巴人的战鼓,也是沟通人神求福的灵鼓,更是"雕、绘、漆"三种艺术技法的结合体。</p> <p class="ql-block">雕</p><p class="ql-block"> 虎座鸟架鼓由“双虎、双凤、悬鼓”三部分组成,分体雕刻、榫接组合。两只引颈长鸣的凤鸟昂然站立,凤鸟之间居中悬挂着一面大鼓,脚下蜷卧着两只顺服的猛虎。整体大气灵动,虎座的稳重结合凤架的隽秀,重现着楚文化的浪漫雄奇。</p> <p class="ql-block">绘</p><p class="ql-block"> 虎座鸟架鼓,整体用楚式漆器髹( xi u )饰技艺制作,"髹"指用漆涂物。它以黑色为底,凤首和凤颈处用红彩装饰,以红、黄、金、蓝绘出老虎斑纹和凤鸟羽毛,纹饰以云纹为主,绚丽流畅。</p> <p class="ql-block">漆</p><p class="ql-block"> 漆器耐潮,耐高温,耐腐蚀,在有水的条件下仍会保存的很好,这也是虎座鸟架鼓虽是楠木制作的漆器,但能跨越两千多年不腐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整个作品的造型别致典雅,设计精良,体现了设计者绝妙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六、”爱马仕“的母版——《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堪称中国最早的长卷通景连环画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漆画。</p><p class="ql-block"> 1987年在湖北省荆门市十里铺包山岗的一座楚国高级贵族墓葬中出土了一件“漆奁”。这件器件历经岁月虽已零圭断璧,但一幅印刻在"漆奁"盖外壁的漆画却跃入眼帘,工匠在这方寸之间勾勒而出战国时期楚国贵族生活出行的场景,令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这件”漆奁“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妆奁,发现时里面还装有花椒、铜镜等梳妆用具,目前仅存漆皮。作为世界漆器的发源地,我国的漆器行业经过漫长工艺累积后,在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以实用为主的漆器开始取代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 此彩绘漆木圆奁图,全部展开长87.4厘米,宽5.2厘米,以微风飘动的树木为隔断出五幅图。图上有人物26个人及飞鸟、猪、狗,从衣着和举止可以判断出战国中晚期楚国人们的不同身份与等级。画中用土黄、橘红、海蓝和棕色,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场景一:初行。</p> 场景二:驱驰。 场景三:出迎 。 场景四:相见 。 <p class="ql-block">场景五。 </p> <p class="ql-block"> 出行时,三马驾一车,车上乘三人,驾车者即御者和侧身者,正立者身份最高。。</p> <p class="ql-block"> 行进中,旌旗飘飘,车后一人为出行的护卫,手中似持有一殳。</p> <p class="ql-block">三名随从随车奔跑。</p> <p class="ql-block"> 在出迎的画面中,左侧二人向右而行,或为出迎车队的贵族。</p> <p class="ql-block"> 另三人随从侍立于道旁。</p> <p class="ql-block"> 走过千山万水,咱们终于相见了。</p> <p class="ql-block"> 从两位欢迎的侍从中可见那时推崇的就是——楚王好细腰。</p> <p class="ql-block"> 后面的猪、狗跟着马车跑的欢呢。</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广大网友说的两千多年前的“爱马仕”母版!</p> <p class="ql-block"> 2000千多年前一幅楚国贵族出游与迎客的生动画卷,色彩鲜艳,人物生动,衣着光鲜,矿物质的颜料至今保存着画面的色泽。树木自然的弯曲,树叶随风摆动,猪狗奔跑追逐,天空雁鹤翱翔。不愧是难得一见的国家一级文物,稀世国宝。</p> <p class="ql-block">七、曾侯乙和他的宝贝们</p><p class="ql-block"> 楚人多浪漫?来看了就知道。曾侯乙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他的墓葬于1978年在湖北随州城区被发现,挖掘出土了15000余件精美绝伦的文物,包含极度精美的青铜器,乐器,漆器,金器,玉器等等,不论文化艺术领域还是辉煌的科学技术,真的对当时的工匠超群的技艺感到折服,展示了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p><p class="ql-block"> 除了曾侯乙编钟和尊盘两件镇馆之宝,现在就按我的参观路线择其自认为精美的过一遍。</p> <p class="ql-block">永持用享</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墓是一座精心打造的地下宫殿。墓中的四个椁室,分别对应着其生前 的庙堂、寝宫、后宫与仓库,陈列着他拥有的钟鼎彝器、车舆美食,寄托了他永世享用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头骨复原青铜雕像</p> <p class="ql-block">主棺</p><p class="ql-block"> 主棺出土于东室。外棺以青铜为框架,上下及壁板用木板嵌装,外表施彩,重约3.2吨。外表以黑漆为地,绘有绚丽 的朱色和黄色花纹共20组。整个内壁髹朱漆。这种形式的铜木构件彩绘漆棺为首次发现,是目前为止我国最大的一件出土漆器。</p> <p class="ql-block"> 内棺出土时于外棺内,木结构,用巨板榫接而成。周身髹漆并饰以735条龙蛇,各种动物142 只,神人神兽武士20个。内壁髹朱漆。</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时代的衣箱。衣箱,字面意思古人放衣服的箱子,每个箱子体积不大,盖子拱起,箱体方型,象征天圆地方,四周有把手方便搬运和捆扎,箱体为黑底朱绘图案!</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彩绘《二十八宿图》衣箱</p><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就对这个要素极多的彩漆衣箱特别关注,回家查找相关文献后发现,曾侯乙家这款衣箱所反映出的信息远比博物馆介绍的多。尤为突出的是衣箱所绘制的二十八星宿图及青龙白虎等图案,箱盖与四侧的画面以及箱底、箱体内部的着色等,包含了天体运行、天与地的相对意义等内容,构成了一幅当时人们认识宇宙的图解,是目前最早发现的二十八宿的全部名称。</p> <p class="ql-block"> 《二十八宿图》衣箱盖的中央写着一个篆书的"斗字,象征北斗七星。"斗"字通过笔画延长线与二十八宿相连来体现二者的互动关系。通过研究这种互动关系,有学者认为这幅图描绘的是公元前433年农历大年初三傍晚的天象。</p><p class="ql-block"> 在这幅图上的亢宿附近,写着"甲寅三日"四个宇。通过核对古历,公元前433年正月初三正好是"甲寅"日,这一天在月相上叫"初吉",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二十八宿图》衣箱上表现的"斗转星移"的关系,只有在纬度偏北的黄河流域才能观察到。这证明中国的二十八宿体系不是来自古印度。二十八宿是人们观测日月五星运动的坐标。日出日落是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给我们造成的错觉,这种现象叫做"视运动"。太阳在一年里的视运动所"走过"的轨迹叫"黄道"。为了描述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视运动的位置,古人把黄道及其附近的恒星划分成了28个面积不等的区域作为观测坐标,这就是二十八宿。</p> <p class="ql-block"> 《二十八宿图》衣箱上绘制的星空是曾侯乙时代天文学智慧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弋射图》衣箱</p><p class="ql-block"> 弋射是指周代贵族使用弓箭猎取飞鸟。衣箱的盖面绘制了两幅弋射图,其边缘还绘有两条反向互相缠绕的双首人面蛇(枝头蛇),可能是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箱面另有漆书二十字:“民祀唯房,日辰于维,兴岁之驷,所尚若陈,琴达常和”意为民间祭祀房宿(天驷星),可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彩漆木雕龙风纹盖豆</p><p class="ql-block"> 豆是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皿。周代贵族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漆器。曾侯乙的时代漆器的种类和数量增多, 工艺更加精致,纹饰更加繁缛。由于曾侯乙墓地处我国南方、地下水位高,因此出土漆器数量较多,保存更为完好。</p> <p class="ql-block">彩漆木雕鸳鸯形盒</p><p class="ql-block"> 本件腹部两侧分别绘有撞钟与击鼓乐舞图案,形象地展示了钟、鼓的演奏方法,是反映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及绘画艺术的罕见材料。</p> <p class="ql-block">透雕漆禁</p><p class="ql-block"> 禁用于承物。禁面由整块厚木板雕凿而成。禁面阴刻云纹并加朱绘,四角各浮雕两龙,四腿圆雕成兽形。</p> <p class="ql-block">彩漆木瓒</p><p class="ql-block"> 瓒( zan )是带圭形柄的杯子,用日 古代的裸( guan )礼(以酒祭地),有玉、青铜、木等质地的。</p> <p class="ql-block">彩旗双耳筒杯</p> <p class="ql-block">金箔</p> <p class="ql-block"> 金杯,真正的金子做的杯子。</p> <p class="ql-block">金镇——第一次见这种形制的镇子</p><p class="ql-block"> 镇顶有环钮。器身饰变形龙纹、重环纹、变形龙凤纹、云纹等。</p> <p class="ql-block">龙纹铜镇</p><p class="ql-block"> 古代人们席地而坐,铜镇是压席角之物。</p> <p class="ql-block">镂空香熏</p><p class="ql-block"> 用于散发香料气味,在南方战国墓中常见。</p> <p class="ql-block">铜鹿角立鹤</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视鹤、鹿为神鸟、瑞兽,此件为鹿、鹤合体,是一种想象的吉祥动物形象。全器造型别致,除双翅焊于腹部,鹤身、鹤腿、鹿角、底板四部分均可拆卸组装。头、颈与鹿角均错金装饰,背脊与双翅周边镶嵌绿松石(已佚),吻部右侧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此件出土时置于主棺东侧,意在祈求以瑞鹤作为沟通人、神的媒介,引导曾侯乙灵魂升仙。丨</p> <p class="ql-block"> 此文物在外展出,此物为复制件。在展厅中还有几件物件在外展出,复制件我就不一一赘述了。</p> <p class="ql-block"> 上:玉首铜刀,出自主棺内棺中,位于墓主腰腹之间。刀身、刀柄为青铜,刀环首为青玉。玉环呈圆角长方形,四角各有一透雕的龙首,阴刻窃曲纹。</p><p class="ql-block"> 下:玉首铜削刀,用于削去竹简上的墨书错误。东室共出土4件削刀,分散于东室中部。此件柄与玉环钮连接处作龙首形,龙首上镶嵌绿松石,玉环两面雕刻云纹。</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佩戴的玉只能用“精湛!精湛!太精湛!”来感叹。</p> <p class="ql-block">四节龙凤玉佩</p><p class="ql-block"> 本件由一块玉料雕琢成可以活动卷折的4节,共雕刻出7条卷龙、4只凤鸟和4条蛇。本件出自墓主腹部,器形与其他玉佩不同,可能是单独佩带的。</p> <p class="ql-block">十六节龙凤玉挂饰</p><p class="ql-block"> 本件用5块玉料雕成,由3个玉环和1根玉销钉联成可以活动卷折的16节。</p> <p class="ql-block">组玉佩</p><p class="ql-block"> 组玉佩是由数量不一的玉璧、玉璜、玉珩(heng)、玉管、玉珠等按一定组合穿系在一起的玉饰。 因佩者身份地位的差异,组合形式亦有区别。周礼规定不同等级的贵族步履的缓急各不相同,其佩戴的组玉佩发出的声音可以起到规范步伐的作用。《礼记·玉藻》中说“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 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p> <p class="ql-block"> 鸟兽形玉佩、双龙玉璧、玉环、玉玦</p> <p class="ql-block"> 带钩用于挂钩束腰的革带。</p><p class="ql-block"> 上:鹅首形涡纹玉带钩</p><p class="ql-block"> 下:金带钩</p> <p class="ql-block"> 双龙玉佩</p> <p class="ql-block"> 圆雕玉龙佩</p> <p class="ql-block">上:虎形玉佩</p><p class="ql-block"> 本件一面为虎纹,另一面为凤鸟纹。可能是由一件西周晚期凤纹玉佩改制而成。</p><p class="ql-block">下左:鱼形玉佩</p><p class="ql-block">下右:透雕龙纹玉璜</p> <p class="ql-block">金缕玉璜</p><p class="ql-block"> 本件出自主棺内棺中,青白色,用三道金丝连接两块玉璜而成。两面雕刻云纹及斜线纹。本件器身上共十六个穿孔,经历过多次改制和修复。</p> <p class="ql-block">透雕龙纹玉璜</p> <p class="ql-block">云纹玉梳</p> <p class="ql-block">玉韘</p><p class="ql-block"> 本件出自东室墓主左手掌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韘</span>( she )初见于商代,流行于先秦两汉,为骑射之具,套于拇指上使用,张弓时,弓弦挂住旁出的小钩,以防伤拇指。后来成为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 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外方内圆,上下贯通,方代表地,内圆代表天,是祭祀场合用于沟通天地的礼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兽面纹玉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右:素面玉琮</span></p> <p class="ql-block">蜻蜓眼玻璃珠</p><p class="ql-block"> 蜻蜓眼玻璃珠是以眼睛图案作为装饰的玻璃珠,类似蜻蜓的复眼。制作时,在珠体上嵌入不同颜色的玻璃,或在珠体上造出凸出表面的"鼓眼"。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蜻蜓眼玻璃珠出现于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50﹣前1307年)。曾侯乙墓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属于钠钙玻璃,推测由西方输入。文献中与和氏璧并称的"随侯之珠"可能指的就是这种玻璃珠。</p> <p class="ql-block">金声玉振</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音乐是周代贵族必备的修养。</span>曾侯乙拥有规模宏伟的乐器组合,在祭祀、宴飨场合与其他礼器配合使用,彰显他的等级、权力。</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除了有编钟,还有编馨!</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磬( qing )块为复制品。出土时,磬块多数已断裂侵蚀。复原研究显示,磐块由石灰石或大理石磨制。磐架由青铜制的龙首、鹤身怪兽等构成。兽舌上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钟、磬合奏称为"金石之乐"。</p> <p class="ql-block">彩漆瑟</p> <p class="ql-block">楚王熊章镈</p><p class="ql-block"> 楚王熊章镈出自中室编钟的下层中间,通高92.5厘米、重134.8公斤。乐器征部有31字铭文:“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返”即返回、“奠”即陈设,意思是楚王熊章从曾国的"西阳"(可能是曾国都城)回来后,专门制作了编钟,赠给曾侯乙,陈列在曾国的宗庙。"楚王熊章"即楚惠王;"王五十又六祀"即楚惠王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433年。</p><p class="ql-block"> 这件镈的正鼓音频率为89.4赫兹(接近钢琴上的 F ),正鼓部有敲击痕迹。</p> <p class="ql-block">彩漆木雕梅花鹿——好漂亮的鹿</p><p class="ql-block"> 本件出土时与笙、瑟同处、而与日月漆器相区别。鹿身为整木雕成。头上所插为真鹿角。其身上的方孔、可能用来插小木鼓。</p> <p class="ql-block">彩漆悬鼓</p><p class="ql-block"> 本件鼓腔原由13块腔板组成。出土时鼓腔已散乱,皮面已朽佚。</p> <p class="ql-block">铜建鼓座</p><p class="ql-block"> 建鼓因鼓之贯柱而得名。建鼓过去仅见于战国和汉代的青铜纹饰和石刻画像,本件是最早出土的实物。出土时鼓皮已朽,仅存鼓腔、贯柱及鼓座。贯柱通高365厘米,鼓身长106厘米,面径74厘米。本件采用了分铸、铸接和焊接相结合的制作方法,由八对大龙和数十条纠结穿绕的小龙构成,龙身镶嵌绿松石,是迄今所见最精美的一件先秦建鼓座。</p> <p class="ql-block">建鼓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 曾国出土的青铜器真的太精美了,里面有好多日常用的青铜器设计,现在看都觉得时髦,想想当年颜色没变时候多么好看,又贵又精致,真的无不像现代人展现了超级官员n代的品味与奢华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铜九鼎八簋</p><p class="ql-block"> 在祭祀礼仪中,鼎盛放牲肉,簋( gui )盛放饭食,是最重要的祭器,平底束腰的鼎称为"升鼎",其出土时口沿有用竹篾制成的鼎盖,现已朽。熏、签纹饰凹槽内个别部位残有绿松石。九件鼎内壁、八件簋器盖内和内壁均有铭文“侯乙作持用终”。</p> <p class="ql-block">铜炉盘</p><p class="ql-block"> 用于煎烤食物。出土时炉内存有木炭,盘内存有鲫鱼鱼骨。盘底有烟臭痕迹,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煎烤食物的青铜炊具。</p> <p class="ql-block">铜盘、铜匝</p><p class="ql-block"> 贵族行沃盟之礼时,匜用以浇水,盘则用以盛弃水。盘、匜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p> <p class="ql-block">铜提链圆鉴</p><p class="ql-block"> 鉴盛水供沐浴之用,也可兼作镜,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p> <p class="ql-block">铸镶红铜纹饰<span style="font-size:18px;">盥</span>缶</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墓共出土四件盥缶,大小轻重略同,但器表纹饰有别。本套<span style="font-size:18px;">盥</span>缶以铸镶法形成红铜纹样。所谓铸镶法,是将预先制作的红铜纹饰放置范内,然后再浇铸青铜溶液,形成类似镶嵌的装饰效果。</p> <p class="ql-block">提链小口铜鼎</p><p class="ql-block"> 本件为祭祀与宴飨时使用的烧水之器,或称"汤鼎",器底有烟臭痕迹。足肩部、盖内壁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p> <p class="ql-block">大铜匜鼎</p><p class="ql-block"> 本件为匜( yi )、鼎的合体,形制较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铜匕</p><p class="ql-block"> 匕是挹取肉食与饭食之器。本件出自一件铜升鼎内。柄部正面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铭文和镂空纹饰均用绿松石镶嵌,部分脱落。</p> <p class="ql-block">铜炭炉、铜箕、铜漏铲</p><p class="ql-block"> 炭炉、箕和漏铲出土时与镂鼎摆放在一起,铜箕纹饰仿竹箕。它们可能用于盛放烹煮食物所用的木炭。炉底、箕口沿、漏铲柄上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p> <p class="ql-block">铜甗——这款器物在商代就有</p><p class="ql-block"> 甗( yan )是蒸饭器,在祭祀或宴飨时蒸煮食物。上部分盛放食物称甑( zeng );下部煮水为鬲,甑底开有箅( bi )孔通蒸汽。</p> <p class="ql-block">铜联禁大壶</p><p class="ql-block"> 又一国宝级文物。壶是典型的酒器,商代开始出现,有圆、方、扁、横等形。此双 壶是圆形、 鼓腹, 壶外的田字形宽带饰,象瓠瓜绳缚之形。 禁是承酒具的器座,用于放置双壶 。目前所知包括此件仅有4件。</p> <p class="ql-block"> 又可爱又努力的小东西,这么重的联禁大壶它们都给抬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大铜尊缶</p><p class="ql-block"> 本件形体庞大,是目前考古出土最大的青铜酒器。肩部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p> <p class="ql-block">铜提链壶</p><p class="ql-block"> 两件壶均带提链,并用复杂的连环与壶盖连接。</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的青铜器上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这款铜提链壶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还有款黑科技——冰鉴,古代的冰箱,围看的人太多了,而我在国博看到了他的兄弟(出土时为一对),这里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所尚若陈,曾侯乙时代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为贵族提供了丰厚的物质保障,进而为他们进行精神探索 和审美追求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墓中陈设的精美青铜用器、漆木器和玉器见证了技术的进步,展现 了那个时代所崇尚的高贵、优雅、精致的贵族风貌。</p> <p class="ql-block">八、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p><p class="ql-block">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在国博没见到冰鉴之前,不知道曾国。而湖北博物馆的曾侯乙墓等考古发现给我们揭示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诸侯国曾国。它与文献中的随国疆域重合、年代一致、国力相当,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疑问:曾、随关系如何,曾国何时立国,曾国还有哪些国君等。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世家”厅或许可以以考古发现的文物为佐证,解开"曾国之谜" 。</p> <p class="ql-block">曾仲游( you )父铜壶</p><p class="ql-block"> 春秋早期</p><p class="ql-block"> 1966年京山苏家垄出</p><p class="ql-block"> 出土时为一对,在国博见过它的孪生兄弟。此壶器形厚重,呈椭方形。壶盖饰一周镂空环带纹,壶身饰三周环带纹。壶冠及颈内壁铸有铭文:“曾仲游父用吉金自作宝尊壶”。环带纹装饰虽也为春秋早期所流行,但一般施加在圆壶上,作为方壶装饰较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科学考古揭开曾国之谜</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北地区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高等级"曾"字铭文青铜器。然而,这些青铜器大都不是经科学考古发现的,缺少墓葬环境、器物位置关系等系统考古信息,无法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曾国。直至1978年曾侯乙墓发现之后,科学发掘的曾国遗迹不断增加,曾国之谜才逐渐随之解开。</p> <p class="ql-block">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区)擂鼓墩发现了举世闻名的曾侯乙墓(擂鼓墩1号墓),其墓主曾侯乙为2400多年前的曾国国君。1981年又在附近发现了擂鼓墩2号墓,墓主可能是曾侯乙夫人。这一不见于史书记载的曾国在地理位置上与文献中的随国吻合,曾国和随国的关系成为困扰世人的谜题。</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时代的曾和楚</p><p class="ql-block"> 楚国是战国时期南方最重要的诸侯国。《史记》记载,西周早期周成王封熊绎为子爵。楚国经过数百年不断扩张,到曾侯乙所处的战国早期,已成为地方五千里、战车千乘、甲兵百万的南方强国。楚惠王为曾侯乙铸造了编钟,曾国将其中一件铸钟随葬于曾侯乙墓,说明这一时期曾楚两国关系十分亲密。</p> <p class="ql-block">汉东之国曾为大</p><p class="ql-block"> 曾国考古遗存的分布证明,西周 晚期到春秋早期曾国疆域广大。枣阳郭家庙墓地和周边城址的出土文物反映出曾国有着强大的国力和发达的文化,其文化面貌和中原基本一致。这一时期的曾国恰与《左传》中 "汉东之国随为大"的记载相符。</p> <p class="ql-block">龙纹铜匜</p><p class="ql-block"> 春秋早期</p><p class="ql-block"> 2014年枣阳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22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本件口沿下饰一周双首卷体龙纹,腹部饰瓦纹。誓作卷尾龙形,下设四兽首形足。春秋早期,盘西取代盘盂成为主流的水器组合方式。</p> <p class="ql-block">曹门湾墓区1号车坑</p><p class="ql-block"> 军事实力代表了国家的国力。郭家庙墓地出土的大量兵器、车马器证实早期的曾国是军事强盛的大国。尤其是位于曹门湾1号墓西南面的1号车坑是目前同时期所见最大的车坑,长32.7米、宽4米,葬车28辆,出土各种车具122件(组)。</p> <p class="ql-block">凤纹玉饰</p><p class="ql-block"> 春秋早期</p><p class="ql-block"> 2015年枣阳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本件由两组四凤构成方形,每组两凤首尾相连构成" S "形。凤身阴刻眼、喙、羽等纹饰。整件有四处镂空,以突出凤形。</p> <p class="ql-block">兽首形铜轭足</p><p class="ql-block"> 春秋早期</p><p class="ql-block"> 2015年枣阳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1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郭家庙周边的曾国城邑</p><p class="ql-block"> 郭家庙墓地以东1公里的周台、忠义寨遗址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国城址。周台遗址出土了颇具规模的建筑设施,其时代从西周晚期延续至战国中期,春秋中期为楚人占据;忠义寨遗址是一个四周有环壕的台地,时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p><p class="ql-block"> 周台、忠义寨遗址与郭家庙墓地构成一处布局完整的遗址区。整个遗址区地势北高南低,南部临水,墓地处于城址北面,符合"葬于北首"的丧葬礼仪。这些特征与同时期的晋国等诸侯国城址、墓地布局规律基本相同。</p> <p class="ql-block"> 叶家山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淅河镇蒋寨村漂水之畔的岗地上。岗地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100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2011和2013年 对叶家山墓地进行了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40座马坑7座。</p> <p class="ql-block">早期曾国的国君和贵族</p><p class="ql-block"> 在叶家山墓地,规模最大的65号 墓、28号墓和111号墓是整个墓地的核心,都出土了众多带有"曾侯"铭文的青铜器。三位墓主均为西周早期的曾国国君。位于65号墓和28号墓东侧的2号墓、27号墓墓主为国君夫人。</p> <p class="ql-block">曾侯谏铜鼎 </p><p class="ql-block"> 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 2011年随州叶家山墓地28号墓出土 </p><p class="ql-block"> 本件浅分裆,腹部饰三组兽面纹。器内壁铸有铭文:"曾侯谏</p><p class="ql-block">作宝彝"。</p><p class="ql-block"> 兽面分档鼎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常成对出现。此类曾侯谏铜鼎在叶家山墓地2号墓、28号墓各出土一对,大小、形制、铭文相同,应为同批铸造,被分置于不同的墓葬之中。</p> <p class="ql-block">曾侯铜甗 </p><p class="ql-block"> 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 2013年随州叶家山墓地28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本件器型高大厚重,口沿下饰勾云状兽面纹,三足以半浮雕兽面纹装饰。器内壁铸有铭文:“曾侯用彝”。</p> <p class="ql-block">曾侯谏作媿铜肆壶</p><p class="ql-block"> 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 2013年随州叶家山墓地28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本件盖沿饰龙纹组成的兽面纹,颈部亦为龙纹。出土时,器盖 捉手、壶颈及圈足,均有一周朱绘纹带。盖内及壶内壁各铸有铭文: "曾侯谏作媿肆壶"。"肆壶"可能是陈列于祭祀仪式中的器物。近似于长筒形的贯耳,壶是西周早期新出现的器型,在叶家山墓地和一些商周之际的墓葬中发现有类似器型的铜扣木器,说明这种铜壶的原型是木器。</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罍——终于见全“四小龙”(类似的罍辽博一件、川博两件)</p><p class="ql-block"> 西周早期 </p><p class="ql-block"> 2013年随州叶家山墓地28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本件器盖饰一周兽首、夔纹相间的纹饰带,此类纹饰布局在中原青铜器上较为少见。器身上腹饰大嘴卷尾夔纹,下腹为四组兽面纹,圈足为长尾夔纹。器底附有悬铃。容器带铃是晚商、西周时期不多见的地域文化特征,随枣走廊的鄂国、曾国青铜器均有带铃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曾侯谏铜盘</p><p class="ql-block"> 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 2013年随州叶家山墓地28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本件浅腹高圈足,承袭晚商时期的形制。口沿下两耳间 饰浮雕兽首及牛形纹。相似的牛形纹也见于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士青铜器上。圈足饰一周浮雕蝉纹。浮雕纹饰立体感较强, 云雷地纹细密规整,体现了较高的装饰工艺水准。盘沿上及 内壁有清晰的人字形席纹痕。盘内壁中央铸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 </p><p class="ql-block"> 虽然曾侯谏盉与盘在墓中并未相伴出土,但通过铭文和纹饰推测为配套使用。盂盘是西周时期新出现的水器组合。</p> <p class="ql-block">半环形龙纹铜钺</p><p class="ql-block"> 西周早期 </p><p class="ql-block"> 2013年随州叶家山墓地11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111号墓出土了三件半环形钺,形制基本相同。本件器身饰半环形龙纹,椭圆形作龙首。叶家山墓地65号墓、甘肃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也出土有形制相同的半环形钺。不同于一般的斧形钺,它应是西周早期新出现的器型,往往为国君一级的贵族所用。</p> <p class="ql-block">叶家山111号墓</p><p class="ql-block"> 111号墓位于叶家山墓地南部中心处。墓口东西长13.08~13.18米,南北宽10.10-10.28米,墓深9.14-9.26米,西部有斜坡墓道。葬具至少为1棺1椁。二层台四壁立有大量长方形漆盾。其北部分类放置青铜食器、酒器、水器,东部有漆木器和原始瓷器,铜兵器位于南部,西部则是青铜编钟和少量铜兵器。棺内主要有车马器和玉器。111号墓墓主为曾侯犺,是目前已发现的墓室规模最大的西周早期墓葬。</p> <p class="ql-block"> 铜编钟(复制件)</p><p class="ql-block"> 西周早期巴利西周2013年随州 叶家山墓地111号墓出土本套编钟由一件镈钟和四件甬钟组成,其中两件雨钟上发现了迄今最早的双音钟倒鼓 的标识符号。通过测音得出,五件编钟共计十个音高,构成六声音列,为四声七律,内含周代 音阶骨干结构"羽(La)~宫(Do)﹣角(Mi)~微(Sol)",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实例。这组编钟 是西周早期出土数量最多的双音编钟,对研究我国古代乐悬制度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叶家山27号墓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 27号墓位于叶家山墓地中部偏东,是一座曾侯夫人墓。墓口东西长6.7-6.8米,南北宽4.9-4.95米,幕深9.3-9.8米。葬具为1棺1椁。二层合北部放置青铜礼器,东部放置漆器、陶器和原始瓷器,此外还有少量的陶器和漆木器放置于南部,组佩等玉器置于棺内.。</p> <p class="ql-block">立鸟兽面纹铜罍</p><p class="ql-block"> 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 2011年随州叶家山墓地27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本件盖上立有一只昂首凤鸟,展翅欲飞。盖顶至圈足,均设四道扉棱。盖面饰兽面纹,角尖旋卷高出盖面,兽角下饰有蛇纹。双耳侧立兽首,颈部伸出全雕 兽首,兽首均有象鼻。腹部饰兽面纹,圈足饰龙纹。器底附有悬铃。</p> <p class="ql-block"> 铜罍里的液体标本</p> <p class="ql-block"> 看了几座叶家山墓出土的文物,不禁要问,倒底哪座是曾侯谏国君的墓?经考古学家综合各种情况推断:65号墓是曾侯谏墓;2号墓是曾侯谏夫人墓;28号墓墓主是晩于曾侯谏的一位曾侯。</p> <p class="ql-block">叶家山1号墓的墓主与时代</p><p class="ql-block"> 1号墓中出土了兽面纹大鼎1件、方鼎4件,说明墓主级别非常高。而1号墓又位于111号墓、28号墓、65号墓三座曾侯墓葬北侧,因此,有学者推测1号墓墓主也是国君一级的高级贵族。1号墓无论从葬俗还是青铜器造型、纹饰上看都带有强烈的商人因素,可能是叶家山墓地中年代最早的墓葬之一。</p> <p class="ql-block">师铜鼎</p><p class="ql-block"> 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 2011年随州叶家山墓地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本件器型高大。口沿下饰浮雕兽面纹带一周,兽面以短扉为鼻梁。器腹、底及足根部有烟炱痕迹。器内壁铸有铭文:"师作父乙宝尊彝"。</p> <p class="ql-block">叶家山50号墓</p><p class="ql-block"> 50号墓位于叶家山墓地东南部。墓口东西长6.04米,南北 宽3.78~3.90米,墓深6.04~6.24米。葬具为1棺1椁。50号墓随葬了11件青铜礼器和较多的原始瓷器与玉器。墓主可能是地位很高的女性。</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甗</p><p class="ql-block"> 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 2011年随州叶家山墓地50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本件甗鬲连体。口沿下饰一周变形兽面纹带。三足饰兽面纹,兽面作牛头。</p> <p class="ql-block">南公封国</p><p class="ql-block"> 叶家山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表明,曾国的始祖是周初贵族南公,曾国是西周早期周王分封到南方的重要封国。叶家山墓地出土的铜锭、原始瓷等说明曾国是江汉地区资源和文化交流的枢纽。</p> <p class="ql-block">木奚铜卣</p><p class="ql-block"> 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 2013年随州叶家山墓地12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两件木奚铜卣形制、纹饰与铭文相同,只是大小有别。本件盖内铸有铭文:"木奚作父庚宝彝"。器内底铸有铭文“木奚作父庚宝尊彝”,“父”字反书。</p> <p class="ql-block">随枣走廊</p><p class="ql-block"> 曾国属周朝南土, 随枣走廊要冲。随枣走廊北连南阳盆地,南通江汉腹地,是当时主要的南北交通要道,江汉地区的物资由此北输,周王朝南征蛮夷也由此进兵。</p> <p class="ql-block">族氏铭文</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族氏铭文"是指商周青铜器上用以标识作器者族属的 短铭,一般比较象形,多位于记事等铭文之后,与前文没有直接关联。族氏铭文青铜器多见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学 者认为周人贵族墓葬中的族氏铭文青铜器,多是周人灭商后瓜分的战利品。叶家山墓地所发现的族氏铭文青铜器,可能来自周王室对曾国贵族的封赏。</p> <p class="ql-block">麻于铜卣</p><p class="ql-block"> 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 2013年随州叶家山墓地12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本件外壁有四道纵向长扉。纹饰从上至下分三段,上段颈部饰蝉纹和鸟纹,中段腹部和下段圈足饰兽面纹。器内底部有铭文:"麻于肇畜马、谷,赍,用作父戊宝彝。庚册"。尊和卣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常见的酒器组合。麻于铜尊、卣通体纹饰精美繁缚,是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精品。</p> <p class="ql-block">文峰塔</p><p class="ql-block"> 文峰塔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东北部,属于义地岗墓群。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里不断发现春秋中晚期至战国中期的曾国青铜器和墓葬。2009年以来,考古学家在此进行了大规模发掘,为重构曾国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部分铜器有"曾""曾子""曾孙"等铭文。特别是曾侯與墓出土甬钟上的铭文,成为破解曾国之谜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曾侯舆( yu )甬钟</p><p class="ql-block"> 春秋晚期</p><p class="ql-block"> 2009年随州文峰塔墓地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曾侯舆编钟现存八件,本件为2号,铭文与1号甬钟基本相似,行款略有不同,可据1号甬钟补足。根据铭文记载,曾国始祖为南公适,被分封到江汉地区以镇抚淮夷。《左传》记载的“吴师入郢”、“昭王奔随”也可以与铭文的“吴恃有众庶,行乱”、“复定楚王”等内容对照。</p> <p class="ql-block">曾侯与甬钟铭文</p><p class="ql-block"> 惟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舆曰:伯括上庸,左右文武,挞殷之命,抚定天下 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尼淮夷,临有江夏。周室之既卑,吾用燮就楚。吴恃有众庶,行 乱,西征,南伐,乃加于楚。荆邦既变,而天命将误。有严曾侯,业业厥圣。亲搏武功,楚 命是静。复定楚王,曾侯之灵。穆穆曾侯,庄武畏忌,恭寅斋盟,代武之表,怀燮四方。余 申固楚成,改复曾疆。择台吉金,自作宗彝,酥钟鸣皇,用孝以享于台皇祖,以祈眉寿,大 命之长,其纯德降余,万世是尚。</p> <p class="ql-block">曾国即随国</p><p class="ql-block"> 曾侯舆甬钟上的长篇铭文,与文献互证,揭开了曾国之谜。钟铭记载曾侯舆的祖先为周人始祖后稷,因此曾国与周王室同为姬姓。文献记载,随国为姬姓。两国族姓相同。钟铭记载在吴楚战争中,曾国为楚国的盟国,协助楚王复国。 文献记载,随国作为楚国的盟国,在此次战争中庇护了楚昭王。两国史实相同。结合叶家山、郭家庙等考古发现,曾国与随国在存续时间、 地理位置上重合,因此曾国即随国。</p> <p class="ql-block">环带纹铜壶</p><p class="ql-block"> 战国中期</p><p class="ql-block"> 随州文峰塔墓地18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本件器盖饰一周莲瓣,其下饰蟠螭纹。腹部施以环带,圈足饰蟠螭纹。本件造型纹饰为春秋早期铜壶,但铸造较粗糙。</p> <p class="ql-block">错金云纹铜鉴缶</p><p class="ql-block"> 战国中期</p><p class="ql-block"> 2012年随州文峰塔墓地18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本件是组合器,由鉴、缶两件器物组成,有冰酒、温酒 的双重作用。四只龙形爬兽攀附于圆鉴上。器身满饰错金 三角勾连云纹,并镶嵌绿松石,装饰风格繁。鉴盖附两个 提环,饰镂空蟠螭纹。缶放置于鉴内正中,器身满布错金三 角勾连云纹,镶嵌的绿松石多已脱落。缶盖有一盘形捉手,器 身两侧设铺首衔环。</p><p class="ql-block"> 本件装饰精美、扣合严密,体现了战国时期高度发达的 青铜器铸造、装饰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p><p class="ql-block"> 2019年我国政府将"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成功追索回国。它们既填补了出土文物的缺环,又显示了我国追索海外流散文物的决心和能力。</p><p class="ql-block">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一组为8件,有1鼎、1甗、1簋、2盨、2壶、1霝,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出土地为湖北随州。</p> <p class="ql-block">曾伯克父铜簋</p><p class="ql-block"> 春秋早期</p><p class="ql-block"> 2019年追缴</p><p class="ql-block"> 本件器身两侧有双兽耳,圈足下设三曲状龙足。盖顶中心饰凤鸟纹,外有一周勾连纹。盖器口沿饰窃曲纹,盖顶、器身饰瓦纹,圈足饰垂鳞纹。盖内壁及器底均铸有铭文:"唯曾伯克父甘娄自作大宝簋,用追孝于我皇祖文考,曾伯克父其用受多福无疆,眉寿永命,黄者雷终,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曾伯克父甘娄"为作器者,其中"曾"是国名,"伯"表排行,"克父"、"甘娄"分别为字与名。</p> <p class="ql-block"> 曾伯克父铜鼎</p><p class="ql-block"> 春秋早期</p><p class="ql-block"> 2019年追缴</p><p class="ql-block"> 本件上腹饰重环纹,其下有一周凸棱,下腹部素面无纹。器底有烟食痕迹。器内壁铸有铭文:"伯克父甘娄乃执干戈,用伐我仇敌,乃得吉金,用自作宝鼎,用享于其皇考,用赐眉寿黄者,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意为伯克父甘娄用讨伐仇敌所得的吉金制作了此鼎,用以祭祀祖先祈求长寿。</p> <p class="ql-block">曾伯克父铜甗</p><p class="ql-block"> 春秋早期</p><p class="ql-block"> 2019年追缴</p><p class="ql-block"> 本件甑、鬲分体。上部为甑,附耳,颈部饰窃曲纹,底部饰夔纹。下部为鬲,附耳与器身有连接梗,三足作象首形。器底有烟食痕迹。内壁铸有铭文:"唯曾伯克父甘娄乃用作旅顧,子孙永宝"。</p> <p class="ql-block">曾伯克父铜霝</p><p class="ql-block"> 春秋早期</p><p class="ql-block"> 2019年追缴</p><p class="ql-block"> 本件纹饰装饰简约而富有艺术感。长颈光素无纹,仅以一条凸棱分隔。肩部设半环耳一对。器身饰大面积的平行竖线纹,并以三角纹交错其中。颈部凸棱下铸有铭文:"曾伯克父自作认霝"。</p><p class="ql-block"> 类似纹饰和形制的霝此前曾出土于随州均川熊家老湾、烟台上齐村和莱阳中荆乡河前村。</p> <p class="ql-block">曾伯克父铜壶</p><p class="ql-block"> 春秋早期</p><p class="ql-block"> 2019年追缴</p><p class="ql-block"> 两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盖顶中心饰凤鸟纹。壶盖饰垂鳞纹与窃曲纹。壶身从上至下皆以纹饰带装饰,层次分明。颈部饰环带纹纹与窃曲纹,肩腹部饰瓦纹、窃曲纹与蝉纹。圈足饰垂鳞纹。盖内及器内均铸有铭文:"唯曾伯克父自作宝认壶,用句眉寿黄者,其万年子孙永宝用"。</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里,大致可以归纳为:曾家祖先是周初贵族南公,西周早期被周王分封到到江汉地区以镇抚淮夷。根据枣树林墓地169号墓出土青铜器铭文证明其墓主是随仲芈加,而其丈夫则是168号墓墓主曾国国君曾侯宝,结合叶家山"南公"铜簋、曾侯與甬钟铭文等出土文献,便确认了曾、随是一家。曾随之迷,到此尘埃落定</p><p class="ql-block"> 对我自己来说,感觉关键的几点被忽略了:65号曾侯誎墓出土文物,枣树林168、169号墓 以及"南公"铜簋怎么都没印象,好在以后还有机会去湖北博物馆,看其他四件镇馆之宝、楚国八百年、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金玉器时,再来补充吧。</p> <p class="ql-block"> 最后说一下湖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不管是在展厅站着的、还是大厅中匆匆路过的,随便逮着一位问他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他们都会如数家珍的告诉你有哪些,分别在哪个厅。秦简特展就是在最后30分钟听了建议去看的。我想这一定和馆内日常职业素养培训分不开,为他们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