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旅行之塞尔维亚乌日策、木头屋。

雨霖儿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25日,今天的行程就是坐一程森林小火车和看小木头房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车子出发后,我一直看两边的风景,一为防晕车,二是想多看看。</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叫乌日策的山城。房子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依山而建。</p> <p class="ql-block">路边闪过“弹孔”纪念碑。</p><p class="ql-block">1941年秋天,四百名游击队员在此地阻击纳粹军队,坚守阵地六小时,成功掩护当地平民的转移。四百名战士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全部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1952年为纪念牺牲的游击队员,建立了这个名为“弹孔”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相对于我们昨天看的“枪膛”,这里没那么寂寞。有很多游客在这里参观。</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弹孔”的设计很巧妙,它定格在子弹贯通人体的瞬间,其内部是一个个抽象的人脸。</p> <p class="ql-block">这个11米高的尖顶纪念碑是1952年建成的。其余皆是1979年增建的。</p> <p class="ql-block">倾斜的石头象征战士中弹慢慢倒下的身躯,壮烈而悲怆。</p> <p class="ql-block">这是塞尔维亚规模最大的一组纪念碑建筑群。与《枪膛》一样,纪念的是铁托领导的游击队与德军的第一次正面对抗。</p><p class="ql-block">借图看全貌,还是挺震撼的。</p><p class="ql-block">我们行程里没有,只能远远地看一眼。为什么同样路过却选择了孤寂落寞的“枪膛”而弃更为精彩的“弹孔呢?</p><p class="ql-block">难道是因为“枪膛”免费吗?</p><p class="ql-block">想想都是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小时的车程,来到今天的第一站:一个美丽的小镇—巴伊纳巴什塔。</p><p class="ql-block">小镇很美,道路两旁的各色房子,参差错落,人家小院里开着大朵大朵的绣球花,有些窗台、门口挂着小花篮,给这红黄蓝绿组成的小镇增添了妩媚的气息。</p><p class="ql-block">下车才发现房子的后面是条弯弯的河流—德里纳河,宽阔的河面上水流清澈,河中央突兀地立着一块孤零零的大岩石,岩石上耸立着一间与它体积相当的同样孤零零的小木屋,这就是登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大名鼎鼎的“德里纳河小屋”。</p> <p class="ql-block">一间不起眼的小木屋,与世隔绝般矗立在水中:与鱼虾为邻,与河流结伴。日出,静沭万道金光,日落,独享岁月静好的静谧与安详。看到它,你能感受到天地合一的宁静,也能感受到灵魂出窍的孤独,更能感受到悠哉悠哉的自由。</p><p class="ql-block">这不就是时下渲嚣的城市里住惯了的人们追求的意境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百度一下发现冬天的小屋着一身素缟,冰清玉洁的,是不是也很美?</p> <p class="ql-block">小木屋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在中世纪,当地一位英雄名叫克拉列维奇·马尔科,一天,他想要横渡河流到达对岸,但却担心自己的战马莎拉克涉水发生危险,因此他爬上了附近的制高点,撬动了一块大石头,巨石滚落下来,停留在河中央,成为战马的踏脚石,战马借此飞跃到对岸。在今天,当地居民称在巨石上仍然可以看到模糊的马蹄印。</p><p class="ql-block">真实与否?套用现代网络用语:不要问哥,哥只是个传说!</p><p class="ql-block">现实中的小木屋是1968年夏季,一对叫曼迪奇的两兄弟和一帮朋友几乎每天都来这里游泳,每次累了就会爬上当时还没有小房屋的那块岩石上休息,但岩石在太阳下长时间照射非常灼热,于是乎两兄弟突发奇想,在岩石上建个遮阳的小屋,于是乎这里就有了一个小屋。</p> <p class="ql-block">小木屋一开始是让周围的游泳者得到一个休息的场所。为什么能够一下子登上《国家地理杂志》而斐声海外呢?</p><p class="ql-block">据说,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誉为“生命之河”的德里纳河就因为诺贝尔奖得主伊沃·安德里奇的著作《德里纳河上的桥》,世人皆知。</p><p class="ql-block">更直接的原因是:这里曾多次组织国际划艇、游泳等赛事,每一次赛事,都让小屋进入每一个参赛者,每一位观众的眼球,更凭借官方媒体、自媒体的力量,迅速广而传之。</p><p class="ql-block">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眼前所见的小木屋,早已不是曼迪奇兄弟建的那一座小木屋。</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木质小屋,经不起风吹雨打,更经不起浪卷湍击,它一次又一次被洪水卷走,又一次又一次被人们重建起来,周而复始,如此七次。</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看到的小屋,是2011年重建的,由于增加了钢筋混凝土的底柱,它已经在这里屹立了十多年了。</p><p class="ql-block">其实,它并不孤独!</p> <p class="ql-block">木屋创始人,而今的守护者—米利亚·曼迪奇,曾经的翩翩少年,韶华己随流水而去。</p><p class="ql-block">唯有小屋春常在,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了解了小屋的前世今生,有点喜欢它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坐了三个小时的车,就为了看这么一个小景,说心里没想法,那是骗人。</p><p class="ql-block">拍几张照片,尽量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p><p class="ql-block">午饭在小屋对面的西餐厅解决。</p><p class="ql-block">西餐这个东西,我从不抱希望,咸的咸死,甜的甜死,那罗宋汤味道还怪怪的,终究是不合我的中国胃口。</p><p class="ql-block">今天两大块烤肉上来,其中一块巴掌大、厚厚的烤五花肉,又香又软,关键词:不咸!</p><p class="ql-block">开吃,大快朵颐!</p><p class="ql-block">开心!总算没白来!</p><p class="ql-block">瞧!吃货就是那么容易满足!</p><p class="ql-block">导游,你玩的是声东击西的游戏吗?早说嘛!</p> <p class="ql-block">这个小镇真的很美!只是没给我们靠近她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又马不停蹄地赶路,如愿在一点半以前赶到了今天行程的第二站:莫克拉卡拉小火车站。</p><p class="ql-block">这里我们将乘坐百年小火车—8字小火车,重温南斯拉夫记忆。</p> <p class="ql-block">火车站在山上,门口陈列着一辆应该是与他同时代的老爷车。</p><p class="ql-block">在大山、绿树映衬下,这辆破旧的老爷车好帅!</p><p class="ql-block">同期产品摆在这里,我猜一定不为它的帅,而是一种对比。</p><p class="ql-block">百年小火车,不对!百年老火车,也不对!百岁老人了,应该是火车爷爷了。</p><p class="ql-block">火车爷爷自豪地说:老伙计,跑不动了吧,我还在跑哦!</p> <p class="ql-block">火车站地下通道。</p> <p class="ql-block">站台小景。</p> <p class="ql-block">位于莫克拉戈拉自然公园(Mokra gora)的萨尔干8字观景铁路。</p><p class="ql-block">莫克拉戈拉自然公园含有塞尔维亚西部的三座山脉,分别是塔拉山、兹拉蒂博尔山和萨尔干山,萨字干铁路,这条传统的窄轨铁路,在这里翻山越岭,创造历史和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绿皮火车,真是火车爷爷了。</p><p class="ql-block">行程单备注:小火车因100多年前保留至今,内部设施比较陈旧,敬请谅解。</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叫8字小火车?</p><p class="ql-block">萨尔干8字观景铁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建设,历时四年,于1925年完工。当时它面前的塔拉山、兹拉蒂博尔山和萨尔干山三座险峻高山貌似不可征服——高度差为300米的三个站之间距离为3.5公里,工程师通过“8”字型铺轨设计解决了,这条铁路也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说,不一定明白,看图,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当年通车以后,人们乘坐木质车皮列车,从贝尔格莱德到萨拉热窝再到杜布罗夫尼克,24小时即可抵达。</p> <p class="ql-block">时隔百年,萨尔干8字铁路仍在运行,只是用途变成单一的观光铁路列车了。</p><p class="ql-block">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在塞尔维亚的铁路博物馆里,坐上了欧洲最具吸引力的绿皮火车。</p><p class="ql-block">作为全世界窄轨铁路项目中的杰作,萨尔干8字观景铁路总长15440米,整个行驶时间约2小时,共要穿越10座桥、22条隧道,沿途将欣赏到优美宁静的山区景色。</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据说要做一小时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车箱里蛮舒服的,虽然凳子是木质的。</p> <p class="ql-block">列车每一节车厢都不一样,中间的连接很简单。</p> <p class="ql-block">窗外的风景转瞬即逝。</p> <p class="ql-block">隧道真的很多很崩溃。</p><p class="ql-block">只能抓住出隧道的短暂的时间快乐一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是不是很赫本时代?是不是很铁道游击队?是不是很老电影?</p><p class="ql-block">随你去想!</p> <p class="ql-block">同样的窗口,同样的摄影人,不同的地段,成像完全不一样。</p><p class="ql-block">全凭运气!非摄影师可以掌控。</p> <p class="ql-block">到站。返老还童一下,走铁轨。</p> <p class="ql-block">站台周边,目前是度假的胜地,很美!</p> <p class="ql-block">争分夺秒,在导游的声声催促中按快门。</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乌日策木头城。</p><p class="ql-block">木头城也被称为现实中的乌托邦,是大导演库斯图里卡为了拍摄电影《生活是奇迹》而建。</p> <p class="ql-block">《生活是个奇迹》是由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执导的爱情片,斯拉夫科·斯提马科、娜塔莎·索拉克等主演。该片于2004年5月14日在法国上映。</p><p class="ql-block">该片讲述了路卡这个塞尔维亚工程师为了实现建造一条旅游路线的理想而发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没看过这部电影,临时百度剧情:</p><p class="ql-block">1992年,南斯拉夫内战,贝尔格莱德的塞尔维亚族工程师卢卡带着他的歌唱家妻子和他们的儿子来到波斯尼亚的一个小城,来建造一条能够改变当地旅游的铁路。面对战争的纷乱嘈杂,卢卡总是以一种天生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直到有一天他的生活被打碎了,妻子投入了别人的怀抱,儿子也被应征入伍,并且成为了战俘。他从塞尔维亚士兵手下救出了一个年轻的穆族姑娘萨巴赫,使她免遭蹂躏。民兵建议他用萨巴赫去换他的儿子,但是卢卡和萨巴赫却坠入了爱河。</p><p class="ql-block">剧情真是曲折迂回,引人入胜。回去再看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木头城很小,却该有的一切都有,教堂、房屋、影院、餐厅,平台、桌椅板凳、网球场……所有建筑都用当地的木材打造,是名符其实的木头城。</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按照当代人审美视角而建的童话王国,它完全长在现代人的审美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get 到它的美:布局错落有致,房子形态各异,色彩五彩斑斓,你以为它浅薄,其实,它变化多端却不失沉稳,小巧玲珑又不失厚重,色彩缤纷又不失朴实……与山峦一体,与青草一片,是导演的乌托邦,也是游客的理想国。</p> <p class="ql-block">看过电影的人来这里寻求熟悉的场景,没有看过电影的把它当作普通风情小镇来欣赏。既然是摄影基地,我们自己当演员好了,表演自己的西行漫记。</p> <p class="ql-block">身后的小房门外有两棵苹果树,是不是伊甸园?总有游客在树下拍苹果,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看到那条口吐诱惑的蛇。</p> <p class="ql-block">树上没有蛇,我也不是夏娃,树也不是苹果树。</p> <p class="ql-block">小广场上的小教堂、小钟楼,很袖珍。</p> <p class="ql-block">每座屋子都可以拍出各种美照,这是一个适合卖萌地方。</p> <p class="ql-block">下午五点半来到塞尔维亚第四大城市兹拉蒂博尔。</p> <p class="ql-block">入住这家叫Mona的酒店,盘算着办好入住就外出走走。岂料天公不作美,刚放下行李就开始下雨了,只好作罢。</p><p class="ql-block">2024.6.26完稿于阿尔巴尼亚首府地拉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