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向往的地方(六)

苍耳

<p class="ql-block">D31</p> <p class="ql-block">  敦煌市,古名“沙洲”,甘肃省的一个县级市,属酒泉市管辖,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青、新三省(区)交汇处。敦煌之名,初见于张骞给汉武帝汇报中有“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汉书》中也有提到“敦,大也;煌,盛也”,意为盛大辉煌之意。著名景点是距市区6公里的鸣沙山月牙泉,鸣沙山因风吹沙响而得名,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其中,其形状犹如弯月,故被人们叫做月牙泉。鸣沙山与月牙泉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独特方式著称于世。千百年来,二者共存成了浩瀚沙海中的奇妙景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离开敦煌,向东,走在回家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走G3011到瓜州,路边卖哈密瓜和玉兰瓜的成排成排,场地是当地政府为方便瓜农专门临高速路劈出来的。瓜是挺新鲜,也甜,价位略高。因下着雨,车上备有,就没有支持当地经济,说来有些惭愧。</p><p class="ql-block"> 过瓜州地,高速右转上连霍高速,车流量立即马上大了起来,多是大货车。我自言自语:运瓜车,往内地运哈密瓜的。</p><p class="ql-block"> 敦煌距离张掖594公里,下午3点半,我们抵达河西走廊“四郡”之一的张掖郡——张掖市。</p><p class="ql-block"> 张掖,古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段,“两山夹一川”形成张掖盆地,是甘肃省的粮食种植大市,国内第二大内陆河流经市区。历史文物古迹遍布全境,其中有西夏国寺(大佛寺)、西来寺、木塔、清代山西会馆、山丹坐佛、马蹄寺石窟、黑水城遗址等古迹。肃南的裕固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居住地。</p><p class="ql-block">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因寺内巨大的卧佛(释迦摩尼涅槃像)故名大佛寺。木架泥塑释迦摩尼涅槃像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长4米,脚长5.62米。金妆彩绘,面庞贴金,头枕莲台,侧身而卧,双目半闭,嘴唇微启,形象丰满端秀,姿态恬静安详,胸前饰“卍”字符号,寓意“吉祥海云相”。佛像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也是张掖的标志性建筑,素有“塞上名刹,佛国胜境”的美誉。据说这里还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出生地,忽必烈将去世后的妈妈(西帝之母)也葬于此,享受后世香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来寺,初建于唐,明又重建,当时名为“慈云精舍”,坐落于市区西来寺巷。</p> <p class="ql-block">  张掖木塔,始建于北周,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重建,以后历代均有修葺。据史料记载,释迦摩尼涅槃后火化,得舍利子84000粒,阿育王置瓶造塔,每粒造塔一座,中国共建16座,张掖木塔是其中之一。原建木塔在清代末期被大风所毁,现存木塔是1926年重建。木塔结构精巧,造型优美,独具一格。风清气朗时,白云饶塔转,飞鸟围塔翔,铃声随风响,令人难回返。塔内设有楼梯,蹬塔顶不仅可以一览全城风光,还可东迎旭日升、南望祁连峰、西眺弱水流、北观居延牧。雨后的木塔,倒影在湿润的广场上,别有一番韵味,越发的玲珑了些。</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挚友,既来到张掖,便特向她描述张掖盛景,说到大佛寺、木塔,友说她的母校就在木塔旁边,我说我就在木塔下面,你且等,我去拍你母校的图片解你思乡之情哈。打听之后跑到西来寺巷拍了“张掖育才中学”,兴高采烈发图片给她,友说,我的母校叫“张掖中学”,当时我们背书就绕着木塔转着圈背,听说学校已迁至城外,你好好玩儿吧,不费心了。我只得作罢。友推荐张掖美食炒炮仗、酿皮、拉条、搓鱼、香头子、手抓羊肉。我只吃了酿皮子,感觉辣椒香却不辣,面皮绵柔软糯,还行。</p> <p class="ql-block">D32</p><p class="ql-block"> 告别钟灵毓秀的张掖市,往南61公里到达马蹄乡,去探访堪与莫高窟相媲美的马蹄寺石窟。从昨天晚上,淅淅沥沥的小中雨就下个不停,213县道两边是大片的油菜花和低矮的青青小麦(目测离成熟收割还需些时日),蚕豆花和土豆花点缀在田垄上,粉白淡黄,层层交叠。白皮水菠萝的种子培育基地小白花正值盛开期(菜花也灿烂),半人高的玉米绿油油连天铺开,一望无际。民居建筑格式规范,或整齐划一,或散落在田野,在朦胧小雨中,犹如一幅田园风光油画。</p> <p class="ql-block">  马蹄寺石窟,因雨中景区不开放。大口套小口——回。</p> <p class="ql-block">  马蹄寺出来走县道过山丹县城顺G312往前约50公里,雨越下越大,安全起见,临时决定返回山丹县城入住,待雨停再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回山丹县的路上,大雨滂沱,雨刷忙到刷刷刷的一丝不敢怠慢,前方十来米就是一片水雾,视线严重被影响。国道两边是断断续续的壕式汉长城和土夯式明长城绵延不绝,隐约可见山顶上的烽燧。两千多年来,这些残垣断壁见证了发生在河西走廊以及西域历代的纷飞战火,同时为了抵御匈奴来犯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汉朝初年,为遏制匈奴频繁侵扰中原,朝廷采取和亲的方式,但效果不大理想,匈奴贵族不时还会侵犯中原。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发动了有名的“河西之战”。霍去病率军进攻河西地区的匈奴右郡,采取大迂回战术,经居延奔袭祁连山北麓的匈奴部落,大败匈奴,使其元气大伤。汉王朝趁机往河西地区移民屯兵、修筑长城以防外侵,保障丝绸大道的畅通和西域乃至西南亚和欧洲的商贸往来。</p><p class="ql-block"> 补插一部分内容。从阳关、玉门关、敦煌(沙洲)、瓜州、张掖(甘州)一路走来,霍去病的名字也伴随着我一路走来,我特别想说说对霍去病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学过历史,知道历史上有个名将叫霍去病,记住这位少年将军,不是因为他的赫赫战绩,而是他的名字很特别。老陈(我先生)的偶像是霍去病,说起汉史的讨伐匈奴他如数家珍,每一次出征,谁是主将谁为副将,带兵多少,战况如何,他闲时会跟我说几句,奈何我对战争不感兴趣,话题不经意就被我岔到八卦花边新闻上,他就懒得再搭理我。老陈时有感叹,遗憾此生错失从军机会,不然他一定是那个冲锋陷阵、为国赴死的军人。老陈说这些的时候我会感觉他的光芒正晃瞎了在下的双眼,对他的崇拜就像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跑题了,说霍去病。</p><p class="ql-block"> 霍去病,今山西临汾人,公元前140-前117年,仅活到23岁年纪上就病死了(我猜,他从小就多病,身体羸弱,所以父母才取名“去病”)。汉朝名将,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英勇果敢,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闪电战、迂回战、穿插战。曾先后六次率兵出征塞外,战无不胜。初次随卫青(汉武帝的小舅子,卫子夫的亲弟弟)在漠南攻击匈奴,年仅17岁,率800骁骑不带辎重,不带粮草,深入敌境数百里,勇冠全军。在两次河西之战中,大破匈奴,生擒兵士,祭天金人,打通了河西走廊。漠北之战,大捷而归。自古英雄出少年,出处大概就来自霍去病。然而天妒英才,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病卒,终年方23岁,死后被汉武帝谥封景桓侯,命陪葬茂陵(汉武帝刘彻之墓),筑墓“象形祁连”,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了不朽功勋。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 记下这段文字,我算了了个心愿,历史总会铭记一些对国家和民族做出过丰功伟绩的人。</p><p class="ql-block"> 晚间涮了一顿地锅羊肉,打了一场双升,团队算是休整了半天,够奢侈了。</p> <p class="ql-block">D33</p> <p class="ql-block">  山丹县城西出5公里也有一大佛寺,山丹大佛寺,又称“土佛”。明英宗皇帝朱祁镇曾亲手为该寺题写匾额“土佛”,土佛寺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土佛寺始建于北魏(公元425年),历史上屡遭战火又屡次重建,特别是1971年,这座千年古刹几乎在文革中尽毁,1992年,在释觉慧大师主持期间,经多方努力对土佛寺进行重建。寺内拥有世界上最大室内泥塑坐佛,与张掖卧佛,武威站佛并称为河西三大佛。2023年7月24日凌晨,山丹土佛寺发生火灾,当日10时左右,明火基本扑灭。</p><p class="ql-block"> 到山丹土佛寺现场,除了七孔牌坊和金粉裹身的观音菩萨高大塑像,并没有见到过火后的坐佛,据在此工作的工人介绍,目前修缮工作还正在进行,暂时不开放。</p><p class="ql-block"> 这个没得办法。放弃观澜,往东方向,走吧。</p> <p class="ql-block">  顺G312往文昌方向走,探访古罗马军团消失的足迹。我在两山夹一川的G312国道上睡的昏天黑地,被晚霞唤醒,我迷七八瞪,已经到了郦轩古城。郦轩古城,位于甘肃金昌市永昌县焦家庄乡郦轩村,始建于西汉公元前36年,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城市和军事要塞。大日头底下只见荒草丛生中有一片白亮的建筑,对着大门有罗马军团的战士雕像,再往里,圆顶的西式建筑,上面写“金山寺”,寺门外设的有可供上香的设施,两旁建筑上大红的字体写着“拥军、爱党、文明、和谐”的字样。</p><p class="ql-block"> 不见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我一头雾水,这个古城要表达的文化元素令人吃不大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粗略走了一趟古城,我们驱车去郦轩村,寻访古罗马军团遗址。</p><p class="ql-block"> 郦轩村,本来叫“者来寨”,坐落在国道312旁边,与古城毗邻。</p><p class="ql-block"> 溯个与古罗马军团相关的源。公元前2世纪前后,世界上出现两大帝国,即东方的西汉王朝和西方的罗马帝国。公元前53年,一支东征的古罗马军队在卡莱尔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6000名杀出重围的将士,在亚美尼亚草原上,神秘的消失在历史的沧海记忆里。18年后,在西汉王朝的版图上,郦轩县诞生。史料记载,这个县是大汉天子为罗马人而设。</p><p class="ql-block"> 2000年过去,目前生活在永昌县具有欧洲人样貌的人有200口之多,主要分布在者来寨方圆三十里范围内,被当地人称为“郦轩人”。这些高鼻梁、深眼窝、蓝眼珠的村民说当地话,身份为汉民族,但具有46%的欧洲血统。</p><p class="ql-block"> 郦轩遗址在者来寨村子中心地段,由于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只剩一段残垣、一块巨石,建有围栏约500米予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  郦轩亭上记载,公元前53年,古罗马为打通与东方大汉王朝的联系,发动了对帕提亚王国的战争,罗马军团七个军团由克拉苏率领,越过幼发拉底河,在卡莱尔遭帕提亚军队围歼,第一军团约6000将士拼死突围,挥戈东进,在公元前48年进入西汉版图,张掖太守辛庆忌奉命接纳,设郦轩县,安置了这些罗马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打听村头小卖部的村民,现在有没有欧洲相貌的当地人?回答肯定,有,但都被旅行社聘走了,并且多数年轻人出去就不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郦轩亭。</p> <p class="ql-block">D34</p> <p class="ql-block">  武威市,古称“凉州”,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处,是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元素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丝绸之路在河西走廊中东部的要塞。</p><p class="ql-block"> 西汉初年,姑藏被匈奴占据,汉武帝派霍去病大败匈奴,征服河西,为庆祝这一胜利,东汉时期,将姑藏改名为武威,显示大汉王朝在河西的军威和武功。</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参观了“武威西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第二站,参观了“武威文庙”。</p><p class="ql-block"> 第三站,参观了“武威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文庙对着的广场上有音乐声震耳欲聋,单听曲调,无法判断剧种,能分辨出是弦乐,吱吱扭扭拉的很赶,唱的平而尖利,但是蛮合拍,也热闹。我问文庙的售票员他们唱的是个啥?姑娘说,应该是凉州小调。我前往广场一看,挺大的形式,一排老头呈弧形坐在凳子上,每人一把叫不上名字的弦,面前地上放一台微型音响,音响都通着电。中心空场上站着两位老太太,手握话筒,地上也放着一台通着电的小音响。老头拉的是和弦,老太太唱的是和声,再仔细听,什么凉州小调,原来是“我是一条小河”。一首荡气回肠的草原歌曲,被老人们用通电的扩音器念的平铺直叙,还声震四野,极具中国特色,但显而易见,拉的唱的都很享受这种娱乐方式。一辈子不易,老人们高兴就好。</p><p class="ql-block"> 看博物馆和文庙,基本都是走马观花,一知半解。一般都是年代、出土文物、遗址。重点说说武威市博物馆的“马踏飞燕”。</p><p class="ql-block"> “马踏飞燕”马的名字叫“铜奔马”,武威博物馆里是个复制品,原件收藏在兰州“甘肃省博物馆”内。</p><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自古就是驯养良马的天然之地。在古代,这里出产的良马地表之上是古代帝王开疆拓土的利器,地表之下是云端轻灵使者的化身。这匹马,头部高昂,扬尾御风,三足腾空超飞鸟为伍,骨肉匀称,身姿矫健,具备了一匹好马的外在条件。铜奔马是1969年从一座东汉墓葬中挖掘出来的,墓主人是东汉一个张姓将领。与铜马一起出土的还有个仪仗队、三组军官和夫人的乘骑坐马、辎重车,铜器上都刻有“张氏奴”字样。这是古代豪族无论生死都要竞相追逐的荣耀,在这个为墓主人构造的长生之所中,马的身上附着了沟通人与天界的神性,引导着亡灵去往彼岸极乐世界,载着主人赋予它的雄风飞奔于天际之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D35</p> <p class="ql-block">  云梯山石窟,又称“凉州”石窟,位于甘肃武威城南50公里的张义镇灯山村,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晚期的北凉,距今有1600年的悠久历史,被史学界尊誉为“石窟鼻祖”,为当时北凉王蒙逊主持开凿的,使其具有皇家的显赫身世,是我国早期石窟的杰出代表,对同时期的石窟开凿有示范和启蒙作用。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依旧保存了长达千年的佛教艺术精华,其开凿年代之久远,时间跨度之绵长,保存文物之丰富,当属我国石窟开凿史上的一部恢宏巨制。</p><p class="ql-block"> 天梯石窟第十三号窟,为穹隆式敞口窟,窟高30米,面阔19米,进深6米,内有7尊石胎泥塑造像,主尊释迦摩尼佛,高28米,两侧分别是二弟子(迦叶和阿难),二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二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和西方广目天王),两侧塑像均高21米,南北两壁为历代壁画,内容丰富,精美绝伦,堪称古代塑像和绘画艺术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十八罗汉洞。</p> <p class="ql-block">  在石窟的前面,有个小小的盆地,盆地的北侧有个水库——黄羊水库。黄羊水库1958年初建,1960年蓄水,当时正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水库的建成,保证了农田灌溉、满足了兰新铁路、黄羊电厂、糖厂的工业用水。</p><p class="ql-block"> 这里景色如画,盆地小巧而迷人,抬眼远望可见祁连峰雪,低头细嗅可闻青草芳香,站在石窟纵观盆地全景,倒影重重,白云飘飘。心中不由感叹,古人贤能,这等神仙住处不立佛像,哪里还配尊立佛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乌鞘岭,地处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河西走廊的门户和咽喉,位居河西走廊最东端,古丝绸之路的天然关隘和军事要地。也是陇西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是北部内陆河和南部外流河的分水岭,东亚季风所能到达的最西端。其主峰海拔4326米,素以山势骏拔、地势险要而闻名于世,是我国自然环境中的一座界山。汉、明长城海拔最高段在乌鞘岭汇合。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西征、唐玄奘西行取经、左宗棠收复新疆,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乌鞘岭,突厥语意为“和尚”。由于岭上曾有过一座韩湘子庙,藏语中乌鞘岭被称为“哈香日”,意思为“和尚岭”。</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乌鞘岭,蓝天白云,栈道通天。顺栈道拾级而上,环顾四野,高山仰止,辽阔连绵,目测地势其险要,可谓是把守一关则千军不可越也。岭上最高峰立了一块稀松平常的三面尖顶铁皮牌子,牌子的三面对着三个方向,分别写着振聋发聩的内容: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再加栈道上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激发人产生历史与现代相融合、自豪与感动相交织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D36</p> <p class="ql-block">  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石林大峡谷),位于甘肃白银市北70公里的景泰县中象乡龙湾村,构造属祁连褶皱带,形成于200多万年前,属于砂砾岩层结构。由于雨洪侵蚀、重力崩塌等因素,核心景区饮马沟内80到200余米的峰林多呈石柱、石锥、石冠状,4.5公里长峡如同画廊,奇峰绝壁千姿百态,崖壑裂隙奇妙无穷。沟内天然造型或粗犷朴拙,或秀丽精巧,皆惟妙惟肖。其中最为神似的有“观音打坐、西天取经、屈原问天、霸王别姬、大象吸水、神女望月、一线天”等。</p><p class="ql-block"> 黄河在龙湾村转了个270度的大弯——龙湾,黄河流经此处有一段西流的景象。龙湾环抱的绿洲恰似一个巨大的八卦图,而黄河两岸阡陌纵横,果树成行柳成荫,瓜果飘香稻谷香。龙湾村街道整洁,房舍整齐,村民面相和善,神态祥和。</p><p class="ql-block"> 石林大峡谷我曾经来过,那时候大巴车还可以直接到龙湾村上码头,我们乘坐羊皮筏子过黄河,到下码头至饮马沟,之后坐在叮叮当当头顶披红着绿的驴拉车上,一路上被造型奇特的峰林震撼不已,经过4.5公里的饮马沟,转乘卡丁车,一路卷起黄沙一片,风驰电掣般窜到观景台下面,在观景台上一览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岭,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当时不曾目睹景区全景的壮观,今日再来,没有选择买票进入景区,而是选择爬到景区后山顶峰,一览全景。</p><p class="ql-block"> 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曲绝唱到海湾。在这洞天福地,黄河自流白云任飞,一围黄土将这一抹绿色环抱,也将这一方岁月变迁留下的斑驳痕迹藏匿。而今,阳光顶头照,微风徐徐来,万里奔赴,只为与这山河相遇。</p> <p class="ql-block">  黄河石林东去15公里的景泰县中泉镇三合村,巧遇了一处古迹——西番窑。</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说巧遇?走在县道461公路上,无意间发现左侧的石壁上有大大小小数个人工开凿、黑黢黢的洞口,我们感觉这不似现代人所为,停车去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 洞口大小不一,进洞查探里面的空间也各不相同,有洞洞相连如同三室一厅的,也有一个大通间的,也有的空间较小。洞内洞洞想通,有灶台、烟道、火炕、灯台一应俱全的。但是无一例外,里面都是玉米芯儿、干草、破桌子烂板凳之类的废弃之物,应该是现代人所为。</p><p class="ql-block"> 整个村子就遇见一妪一狗,两者均是充斥着警惕的目光跟随我们。与老妪语言沟通不畅,我们作简短参观继续赶路。</p><p class="ql-block"> 查西番窑信息并不多,据历史论证考察,唐广德(公元763年),吐蕃占领西北,在此繁衍生息近百年,为解决住宿问题,开凿崖壁造窑而居。这些窑洞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也是西番窑人躲避土匪和抵抗自然灾害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D37</p> <p class="ql-block">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东临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离平凉市12公里,是闻名遐迩的名山——崆峒山,也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故而拥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崆峒山,是三教合一的名山,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古代多位帝王曾亲临崆峒山,或寻仙问道,或举行封禅仪式。自秦汉起,历代陆续在山上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有“九宫八台十二院四十二亭台”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早上乘坐景区小中巴直接到山顶香山寺,然后参观崆峒山地质博物馆(山顶大阁楼),之后沿着山道逐级而下。古建筑群令人目不暇接,移步景变,各个古建旁都有石碑立在侧,从年代上看唐明清都有,只是字迹太过模糊,其内容多为捐资人的名字,就没有费心去看。各路神仙在崆峒山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很难记住都是哪方神圣、管辖范围、职责所在。简直数不胜数,没听说过没见过的比比皆是,感觉自己对三教文化甚至神话传说都如此孤陋寡闻。能做的就是见神仙就磕头或者鞠躬来表达我的虔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印象深刻的第一是“上天梯”,总台阶369级,坡度超过60,两边安置铁锁链,到最顶端十几米要手脚并用,有恐高症的人直接放弃。</p> <p class="ql-block">  然后是棋盘岭,也称铁棋坪。相传是广成子、赤松子二位神仙弈棋之地,也有传说是陈抟和赵匡胤弈棋之所,故得名。</p> <p class="ql-block">  朽木桥。北台向北,有两处狭小天堑将山体分割开来,分出去的一部分像孤岛一样矗立在山体之外,若即若离,看似触手可及,人却不得跨越。古时有人架设独木桥在天堑之上,久之,巨木渐朽,故被人们称作“朽木桥”。明清时,北台上有12株古松,乾隆中期,陕甘总督杨应琚游崆峒山后有“北台以松胜”之美誉。清平凉知府、文人善昌诗赞北台“到此山更好,奇峭莫能名。雪就峰头养,松挣石隙生。寻幽谁有癖,坐久我忘情。但得游仙境,何须问广成”。</p> <p class="ql-block">  远眺检修中的通天桥。</p> <p class="ql-block">  崆峒山,供奉着儒、释、道三教始祖(孔子、释迦牟尼、老子),同居名山并没有俗语说的“神仙打架”,而是雍容大度和谐共处,充分体现了崆峒山三教合一的博大思想和包容精神。崆峒武术源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并称为我国五大武术流派,驰名华夏。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曾为崆峒山题词“崆峒武术,威峙西陲”。</p> <p class="ql-block">  有感:如果列位对宗教有信仰(佛教、道教、儒教)或者各种神话有兴趣,再或者对古建筑情有独钟,请游走一趟崆峒山,这座名山会带给你视觉盛宴和精神满足。我看到和描述的不过了了而已。</p> <p class="ql-block">D38</p> <p class="ql-block">  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地处河南西部,黄河南岸,东为渑池,西接灵宝,南是洛宁,北与山西平陆隔岸相望。特点是有地下热矿产——温泉。</p><p class="ql-block"> 陕州温泉是汾渭热矿水带的分支,构造复杂,是一个具有优越隔热条件的迳流区。区内有发育深达300多米的大裂谷,裂谷深部有较新的岩浆活动,巨大的侵入岩体成为陕州的主要热源和丰富矿物质的来源,同时也是热水通道。</p><p class="ql-block"> 温泉爱好者来自全国各地,使原本知名度有限的陕州近年来热闹起来,也促使当地的酒店、宾馆、公寓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入住的魔方酒店遇到个上海五人团队,说是已经在这里泡了两个多月了,出于礼貌,终究还是忍了没有问泡的效果如何。</p> <p class="ql-block">D39</p> <p class="ql-block">  魔方酒店后面就是陕州高阳山景区,从窗户望出去,一条陡峭的石台阶貌似垂直着通向山顶,因为恐高,我本不打算体验登山,然而清晨五点多一点,七颗星在走廊吆喝一声:看日出呢,谁去快点。神使鬼差,我一脸惺忪爬起来跟着就走。</p><p class="ql-block"> 高阳山顶看日出,避不过穿过“山门”的石阶,知道陡,但不知道陡到超过60度,需要双手拉铁链往上爬。从山脚到山顶,860个石阶走的我胆战心惊,每一步都需要拉紧铁链方敢抬脚。这条石阶,比崆峒山的“上天梯”有过之而无不及。等我战战兢兢的爬到山顶,太阳正好露出红红的脸庞,留心看了一眼时间,5:43分。</p> <p class="ql-block">  出行近四十天(5.20-6.27),落脚三门峡陕州区,休整两天,泡去旅途劳顿,带一身清爽,满心清欢,回归我火热的大郑州。</p><p class="ql-block"> 一行两车八人,历经14000余公里,跨越8个省区,历时39天顺利完成藏、新西南、西北大环线旅行。特别感谢领队七颗星,从做攻略到一路安排吃住行,不辞辛苦;特别感谢北斗星,一路辛劳驾驶,每天装卸行李,无怨无悔;感谢旅伴,行程中有快乐也有感动。聚是愉悦,感恩岁月静好;散也有时,终究路短情长。</p><p class="ql-block"> 山长水远,惟愿自在常有,欢喜相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