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25号下午3点,茌平区文化馆安排秧歌队参加市文旅局主办山东省广场舞展演。</p><p class="ql-block"> 夏天,是热情如火的季节。太阳高悬,天空湛蓝如洗,白云悠悠飘荡。大地上,鲜花盛开,争奇斗艳,散发出阵阵芬芳。蝉鸣声声,宛转悠扬,奏起夏日的乐章,让人沉醉其中,思绪万千。</p><p class="ql-block"> 上午9.30分,队员们匆匆忙忙在文化馆集合,一丝不苟的化妆,一份色香味俱全的盒饭,也让大家吃的是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房本奎 吴菊远 李 军</p><p class="ql-block">张广浩 张庆忠 向秀芳 </p><p class="ql-block">赵 华 薛春英 孙卫华 </p><p class="ql-block">刘秀梅 王洪英 李桂玉 </p><p class="ql-block">张艳华 李春英 何全玉 </p><p class="ql-block">周秀菊 丁爱香 周均风</p><p class="ql-block">朱向菊 常凤菊 崔玉英 </p><p class="ql-block">张小苓 何秀华 张玉梅</p><p class="ql-block">许瑞亮 李桂常</p> <p class="ql-block">6月21号 23号 ,大家在文化馆排练厅里紧张排练新动作。</p> <p class="ql-block">精彩亮相!</p> <p class="ql-block">三十年前的小伙,岁月雕刻的帅哥们!</p> <p class="ql-block">一群阳光靓丽的美女!</p> <p class="ql-block">不扎头巾就是大美女!</p><p class="ql-block">扎上头巾就是老爷们!</p> <p class="ql-block">嘚瑟高兴了,剧院门口留念一下!</p><p class="ql-block">哎,咋就一个葱花?</p> <p class="ql-block">四枚帅哥</p><p class="ql-block">头系蓝条巾,身穿“黄马褂”,</p><p class="ql-block">扭着秧歌点,打板真潇洒!</p> <p class="ql-block">空闲之余,我又叨叨了几句!</p> <p class="ql-block">《茌平平调秧歌》起源记载与明末清初传承400多年,队伍有 唢呐 火流星 锣鼓队 伞 板 棒 县官 花公子 花大姐 憨老婆 渔翁 憨妮 憨小等组成。表演时锣鼓队 唢呐 负责伴奏,打伞者喊战语派秧歌,打板者负责节奏,跑场,扭秧歌,唱秧歌,打棒,秧歌小戏等。</p><p class="ql-block"> 摆渡口村位于济南至邯郸的官道与运河交界处,古时候官宦商贾云集,歇息之时观看节目也参与其中,渐渐南来北往的小曲小调与本村农耕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一脉文化。</p><p class="ql-block"> 表演与娱乐相结合,队伍庞大,角色齐全,伴随着锣鼓队与唢呐相结合的韵律扭秧歌,能展现出女人的婀娜多姿;公子的风流倜傥;可以独唱;亦可合唱秧歌小调;伞的指挥;板的节奏;棒的威风,更提现了鲁西汉子的豪迈粗犷。</p><p class="ql-block"> 一脉运河文化,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流传广泛,动作风格,演唱形式自成一派,作为娱乐礼仪活动的存在和发展,更是体现了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秧歌表演早已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表演机制,逢年过节 婚丧嫁娶 劳动休闲 ,都可以演出和竞技。演出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增加了自信心,联络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增强了团结,生活中充满了生机和乐趣。</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意识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活跃在当下舞台上的秧歌队员大多都是50岁以上。在秧歌队员的辛苦付出和精心排练下,也渐渐的走上了大舞台,每年几十场次的演出,也使参与学习秧歌的人士越来越多。温陈政法希望小学和茌平职业高中《伞棒舞》已经普及,区文化馆安排秧歌授课也是如火如荼进行之中,秧歌的传承会越来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