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渡岗属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一个乡,地处其北部,四周的森林把茶山和乡机关裹在山间。明、清时期这里称塌土坎,因附近山梁雨季常坍塌,因此得名。1953年雅化为大渡岗。</p> <p class="ql-block">6.5万亩茶园被213国道和G8511高速包围在其间的山丘之上,行走在茶山的彩虹路,抬起头,遥看远方,那种“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景致便从心中生起,像冬日的炊烟扭着舞姿向着多彩的云端而去。</p> <p class="ql-block">大渡岗茶园平均海拔1300米,茶园山山相连、路路相通,岭上山丘连成片,遥看前方更无限,如此美景早已被国家相关单位记录。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2013年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2013年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美丽田园”称号,2019年经世界纪录认证(WRCA)官方工作人员现场审核,该茶园被认定为“世界最大连片茶园”。世界纪录的认证打开了一个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大渡岗和这里的茶。</p> <p class="ql-block">一片叶子致富一方人,茶园的周边世居着13个少数民族,他们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这样的大山里,他们靠山吃山,依仗着这万亩茶园和森林里那些附着的产品,他们解决了票子这个最核心的问题,进而解决了房子、肚子、裤子这样人生中最实际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历史总有渊源,万亩茶园起源于何时。据资料载:茶园居于布朗、基诺、哈尼等民族的种茶历史,于是1981年成立的国营大渡岗茶场的开拓者。经几十年发展,形成以国营大渡岗茶场15000亩茶园为中心,规模为65246亩的世界最大集中连片万亩茶园。</p> <p class="ql-block">回望历史,是军垦茶园和知青茶园的这两块历史的记忆,成就了这片世界最大连片茶园。</p> <p class="ql-block">史料说得很清楚:1955年的时候,由4000余名转业官兵在全省开辟了9个军垦农场,于1957年归云南省农垦局统一领导,1958年云南省农垦局派遣孙福祖、郝登汉、黄国卿等14人至大渡岗创建直属云南农垦局的畜牧场,至1961年建队7个,职工总数达718人。1962年1月由大渡岗畜牧场抽出职工组建关坪农场,1964年1月大渡岗畜牧场、关坪农场合并至勐养农场,改称为勐养总场,辖银河、榕树、金山、关坪、大渡岗等5个农场。1970年1月,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勐养农场改称一师三团,辖5个营,大渡岗畜牧场改建为一师三团五营,营部迁至勐养太阳河新址,原址留56人作为云南省生产建设兵团部的副业队。关坪农场改建为一师三团四营。1974年恢复农垦建制,一师三团五营(大渡岗畜牧场)易名为林牧场,为西双版纳农垦分局直属单位,一师三团四营(关坪农场)划建为勐养农场四分场。1980年关坪分场、大渡岗林牧场划出成立大渡岗茶场,撤销原有分场地,实行农场、生产队两级管理,辖22个生产队。大渡岗畜牧场成立先后从荷兰引来牛种,从国内北方引来蒙古马,从新疆引来细毛羊,中国柑橘,中国南药山栀子,香料摸摸香等,都没有能在这一块土地上昌盛起来。当时的复员转业军垦职工们,见当地少数民族有种植茶叶习惯,从古树茶区收集茶籽并在开垦的荒地上播种12亩左右,因没有种植技术,成活率不高,没有扩大种植面积,于是便形成了现在的军垦茶园。</p> <p class="ql-block">1966年,时任关坪农场技术员的知青陈明越,大渡岗林牧场知青技术员李振华等人,在关坪农场、大渡岗林牧场4个点种茶叶试验田共13亩,其中3个茶叶试验点茶叶长势旺盛,3年达到试采标准。1969年知青技术员根据大渡岗的土壤气候条件及实验结果,即确定大渡岗宜种植茶叶,但未引起重视。至到1976年,才决策种茶,当年种植23亩。1977年开发茶园154亩,1979年陈明越提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把大渡岗建成现代化茶叶生产基地的意见”,得到重视,至1981年大渡岗茶场成立时,茶园面积已发展到4325亩,此后茶园面积迅速扩大。</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天空放了个大晴,我们一行人穿越了万亩茶园的串园路,那些被涂上了五颜六色的园中彩虹小道,如此壮观的茶园,令人心旷神怡。我们的先辈们用他们的忠诚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了智慧,用青春和汗水为这片茶园的生长提供了动力支撑。</p><p class="ql-block"> 2024年季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