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先农坛</p><p class="ql-block"> 位于皇城外城内,中轴线偏西方向。“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山川、炎帝神农等诸神的重要场所,亦是皇家最早在北京城南设立的仅有的一座皇家禁苑。</p><p class="ql-block">先农神是炎帝神农氏</p><p class="ql-block"> 炎帝神农氏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被尊奉为主管农耕生产、饮食、医药的神明。他被认为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改进了农具,教人农耕,并亲尝百草,发展了用草药治病的方法。炎帝神农氏的这些贡献使他成为了农神的化身,被历代帝王祭祀。</p> <p class="ql-block"> “先农坛”平面呈北圆南方之形,总面积860万平方米,原由内、外两道坛墙围成,祭祀先农神和行耕籍礼的主要建筑多建在内坛。先农坛主要建筑有太岁殿、先农神坛、神厨库、观耕台、具服殿、庆成宫、神仓及祭器库、神坛等。先农坛是全国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农。</p> <p class="ql-block"> “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位于北京中轴线南湍西侧,与天坛东西对称,体现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布局。“先农坛”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农神之所,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祀先农的礼仪传统。现在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对社会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p><p class="ql-block"> “太岁殿”建筑群位于先农坛内坛北门西南侧,是为祭祀太岁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灵之地。</p> <p class="ql-block"> 太岁是何方神圣?太岁就是天上的木星,太岁又称太岁星君。因为木星每十二个月运行一次,所以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间奉祀的神祗。</p><p class="ql-block"> 在以前的民间,“太岁”向来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能够在冥冥中支配和影响人们命运,民间称太岁为太岁神,人们是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太岁是诸神之中最有权力的年神,掌管人间一年的祸福,统摄众神。一般人的年庚,若与值年太岁相同,民间称为犯太岁,年庚对冲者,则叫冲太岁。传说如果是犯太岁的人,则会全年运程反复不定,健康较差,容易破财招惹官非事事不如意,阻碍重重。</p><p class="ql-block"> 皇家祭祀太岁神,是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岁岁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拜殿”</p><p class="ql-block"> “拜殿”是先农坛内的一组重要建筑群,位于太岁殿院落中,是先农坛内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拜殿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风格,其内部设有多个展览,包括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艺、太岁神坛及太岁坛复原陈列等。这些展览展示了从新石器时期到晚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以及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类型的欣赏。</p><p class="ql-block"> “ 拜殿”的建筑结构和装饰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如单檐歇山顶、黑色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等。</p> <p class="ql-block">明清耤(ji)田</p><p class="ql-block"> 明清耤田(一宙三分地),位于观耕合正南,是明清时期皇帝行亲耕礼的田地,面积近799平方米(清制)。耤田历史景观,是先农坛农耕文化的核心展示区,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耤田,是指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公田。</p> <p class="ql-block">一亩三分地的来由:</p><p class="ql-block"> “一亩三分地”是人们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权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的耤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耤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p><p class="ql-block"> 皇帝“亲耕”的耤田为什么非要定为“一亩三分”呢?在中国古代,一三五七九被视为阳数,一和三为阳数中最小的两个数。因为皇帝是天子身份,既要亲耕又不能太劳累,所以定个最小土地面积作为耤田,权作意思意思地“示范性耕耘”,故为一亩三分。</p><p class="ql-block"> 皇帝亲耕时,三公九卿从耕,位于两侧。依照古制,皇帝亲耕时要右手扶犁,左手执鞭。 </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仓”</p><p class="ql-block"> 一座设计精巧、结构坚实的粮仓。这座粮仓,因存放明清时期皇帝“一亩三分地”所收获的粮食,来年皇帝先农坛祭先农时当祭品用供皇家坛庙祭祀神灵专用,故被称为神仓,也有“天下第一仓”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观耕台是皇帝观看大臣行耕耤礼的观礼台,原为木台,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改为砖石结构,台高1.6米,台平面19米见方,须弥座以黄绿琉璃砖砌筑,装饰精美。</p> <p class="ql-block"> “劭(shao)农劝稼”乾隆御笔。意思是鼓励农业生产,劝勉农民耕作,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和丰收。</p> <p class="ql-block"> 庆成宫,面阔五间,台阶两侧安放有日晷、时辰碑厅。庆成宫大殿始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当时叫做“斋宫”,是皇帝祭祀亲耕前斋戒的地方;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称为“庆成宫”,为皇帝行耕耤礼后休息和犒劳随从百官茶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祭祀前进行斋戒,是古人用来以示虔诚庄静的意思。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的意思,因此要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菜,而“戒”主要是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的,祭祀前清洁自己,修身养性,是对祭祀,以及重大事情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祭祀前,皇帝在庆成宫斋戒几天呢?一般说是需要三天。在《礼记》中说故君子三日齐,必见其所祭者,意思是连续三天出席祭祀活动,一定会看出所祭拜的对象的品德和性格,因此祭祀之前要斋戒3天。</p><p class="ql-block"> 庆成宫是先农坛建筑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位于先农坛内坛东门外,目前尚未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藻井,作为一种传统建筑装饰,主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中,具有多重功能作用。首先,藻井的装饰性功能非常显著,它通过精美的花纹、雕刻和彩画,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艺术美感。其次,藻井还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如调节室内空间大小、改善音质,甚至在古代五行相生的观念中,藻井上装饰的藻纹——水生植物,寓意着能压制火灾,具有一定的防火意义。</p><p class="ql-block"> 藻井的造型上圆下方,符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此外,藻井还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多用于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以显示建筑的等级和尊贵。</p> <p class="ql-block"> 北京隆福寺藻井,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进行了大修。明代宗朱祁钰救建,是明清两代的皇家香火寺院。寺内的主要建筑为万善正觉殿、毗卢殿,两座大殿内均有精美的藻井。1976年拆除大殿,构件存于西黄寺,1989年移至“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保存。该组藻井的最大特色在于井芯,为珍贵的金丝楠木独木精雕而成的盘龙明镜,形象威严、体态生动。</p> <p class="ql-block">地祇(qi)坛</p><p class="ql-block"> 地祇坛坐南朝北,北设棂星门三座,东西南三面各设棂星门一座,四周环以矮墙,祭坛坛合高1.2米,长30米,宽18米。坛台南有山岳江海纹石龛五座,分别供奉五岳、五镇、五山、四海、四渎之神;坛台东西各有山岳江海纹石龛二座,分别供奉京畿名山、京畿大川及天下名山、天下大川之神。九座石龛于2002年移于现址保护。其中由冬青和红叶李组成的花坛模拟再现了昔日地祇坛台的旧貌。</p><p class="ql-block"> 地祇(qi),是属于地面上所有自然物的神化者,包涵土地神、社稷神、山岳、河海、五祀神,以及百物之神,人鬼就是历史上的人物死后神化的,包括先祖、先师、功臣,以及其他历文人物。</p> <p class="ql-block">地衹(qi)坛南向,五岳之神龛。</p><p class="ql-block"> (西岳华山之神、东岳泰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岳之区分:</p><p class="ql-block"> 山和岳在地理和文化上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特点。</p><p class="ql-block"> 山是地面上隆起的高地,是所有山体的基础款。它可以是单独的山峰,也可以是连绵的山脉,包括高山、中山和低山等。</p><p class="ql-block"> 岳则特指高大的山,在中国文化中,岳特指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岳不仅指自然的高山,还具有文化上的特殊意义,如“五岳归来不看山”的赞誉。</p><p class="ql-block"> 此外,山和岳在文化象征上也有所不同,山象征着仁德和安宁,是仁慈的人喜爱的对象。岳则因其高大的形象,常与表示高的词语连用,如“崇岳”表示高山,象征着如山一般重大的责任、恩泽、福祉等。</p> <p class="ql-block">地衹坛南向,五镇之神龛。</p><p class="ql-block"> 西镇吴山之神、东镇沂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北镇翳巫山之神。</p><p class="ql-block"> 镇山,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指的是一地区内的主山,具有安定四方的象征意义。这些山被视为国家或地区的守护山,其名称来源于古代的祭祀制度。</p><p class="ql-block"> 镇山的概念最早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其中提到镇山的功用是让域内百姓富足,保佑一州之内的平安。镇山不仅是自然地理的概念,更承载了深厚的人文意义,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吴山是中国历史名山,曾有岳山、千山、吴岳之称,是吴帝(三国时期吴国开国皇帝孙权)后裔——太岳部族与吴回部族发祥之地,也是我国祭祀吴帝、黄帝最早的地方。周秦王朝发祥宝鸡,周秦帝王认为这是吴山保护之功,便将其封为西岳。中国五镇之一。</p><p class="ql-block"> 沂山,位于山东省泰鲁沂山地东端临朐、沂水、沂源交界。沂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姿态各异,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称号。</p><p class="ql-block"> 霍山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山(五岳五镇)之一。霍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一座山,霍山又名霍太山、太岳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临汾市,是中国五大镇山之一,《尔雅》记载:西方之美者有霍山,多珠玉。</p><p class="ql-block"> 会稽山位列中华九大名山之首、五大镇山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大禹娶妻、封禅的地方。晋朝顾恺之说会稽山水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会稽山的旖旎风光,也吸引过来历代的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佳作诗篇,千古传诵,由此也成为了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翳巫山,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境内,面积为45平方公里。翳巫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有着从虞舜至明清四千年的文明史。历朝历代皆对翳巫山有封号,古代帝王为祈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都会遣重臣或亲临翳巫山祭祀朝拜。其中尤以辽、元、明、清代时期为鼎盛,辽王朝视翳巫山为龙兴之地,其皇家寝陵就坐落于翳巫山的峰峦谷坳之间,大辽萧太后萧燕燕,她死后葬在翳巫山的乾陵。</p> <p class="ql-block">地衹坛南向,五山之神龛。</p><p class="ql-block"> 昌瑞山之神、天柱山之神、启运山之神、隆业山之神、永宁山之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昌瑞山,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昌瑞山是清东陵的所在地,清东陵是清朝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位于遵化市西北部的昌瑞山下,清东陵共埋葬了五个皇帝,分别是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柱山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西。天柱山与武当山南北辉映,为道教名山,亦名中武当。天柱山海拔1445米,它石笋高标,孤峰峙立,拔地耸立,有健笔凌云之势。峰顶平坦,有清泉一眼,四季长流不息。天柱山有三祖禅寺。在南朝梁武帝时开山,原名山谷寺,后因禅宗三祖僧璨在此驻锡,故名三祖寺。三祖寺是中国禅宗三祖僧璨传经布法的场所,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启运山。为长白山余脉,峰峦叠嶂,松涛呼哮,气势雄伟,宛如一条巨龙昂首挺胸横卧在这块黑土地上。东起龙尾,西连龙首,绵延逶迤数十里,可谓大清朝----"龙兴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隆业山,是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二十一日敕封的,隆业山不是天然形成的真山,而是用人工堆起来的假山。清王朝的第一个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清王朝的第一个皇后孝端文皇后哲哲 死后葬在昭陵。隆业山是昭陵的后靠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宁山,位于陕西省志丹县永宁镇,海拔1312米,东西走向,长2.2公里,宽1.5公里,气势雄伟峭崖绝壁,因其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重要的军事要塞。守住天柱山可“永远安宁”,便又称为永宁山。可见,天柱山地理位置相当重要!</p> <p class="ql-block">地衹坛南向,四海之神龛。</p><p class="ql-block"> 西海之神、东海之神、南海之神、北海之神。</p> <p class="ql-block">地衹坛南向,四渎之神龛。</p><p class="ql-block"> 西渎大河(黄河)之神,东渎大淮(淮河)之神、南渎大江(长江)之神、北渎大济(济河)之神。</p><p class="ql-block"> 四渎,古代对中国“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p><p class="ql-block">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p><p class="ql-block">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其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当代已被列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桐柏山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于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江,流域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淮河干流全长约为1000千米,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全长6300千米。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9513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流经中国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湿润地区。</p><p class="ql-block"> 济河,又称济水,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市,流经河南、山东入渤海。现代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省济源市都是因济水的发源地而得名,古代济阴、济阳,现代山东省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 </p> <p class="ql-block">地衹坛东向,名山、大川之神龛。</p> <p class="ql-block">地衹坛西向,京畿(ji)名山、大川之神龛。</p><p class="ql-block"> 京畿,是汉语词汇,是指国都北京及周边地区。该词语出自汉代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有“遂建许都,造我京畿,设官兆祀,不失旧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