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沧桑的塔尔巴哈台

鞑靼

<p class="ql-block">位于塔城市北面的塔尔巴哈台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阻止了我们继续北上,国道219在此掉头向东而去。东西走向的塔尔巴哈台山脉横卧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界线上,东与额敏县吾尔喀夏山相接,西面越过塔城地界后延伸至哈萨克斯坦境内。整个塔尔巴哈台山绵延300多公里,其中在中国境内约有115公里,宽15~30公里。</p> <p class="ql-block">既没有天山山脉的绵延巍峨、也没有阿尔泰山的磅礴雄伟,山体不高的塔尔巴哈台山北坡缓、南坡陡,呈阶梯状山体。山脊海拔2000—2400米,最高峰是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塔斯套山海拔2992米。所以,论海拔、长度、宽度均无甚可圈可点的塔尔巴哈台山,在新疆众多山脉中自然就显得默默无闻了。</p> <p class="ql-block">站在塔尔巴哈台山脊,一边可以看中国,另一边则能看哈萨克斯坦,一山分两国的现状还是令人唏嘘不已。历史上的塔尔巴哈台山要比现在名气大得多。据《清实录》记载,从乾隆二十四年到乾隆三十一年,新疆共有26处山川被纳入祭祀制度中,塔尔巴哈台山就是其中一处。</p> <p class="ql-block">乾隆在祭塔尔巴哈台山的文中称:“惟神衍脉天山,效灵中土。表崇高于北徼,标形于西陲。夙称边塞之屏蕃,耸重峦而特出;永作鸿图之拱卫,环叠嶂以相维。瑞霭祥氛,答四时之灵贶;升香荐币,昭万载之怀柔……”祭文描述了塔尔巴哈台山的灵秀、位置和地缘价值。</p> <p class="ql-block">同时据《塔城直隶厅乡土志》载:塔尔巴哈台山,嶐然高耸,前斜后削,天险自成。这种前斜(南坡)后削(后山)的山势,有效阻滞了乌拉尔山南下的冷空气,成就了冬暖夏凉的宜人气候,每年平均气温为4.9℃~5.4℃,年降水量350~500毫米,冬季积雪一般在100厘米以上。</p> <p class="ql-block">不过塔尔巴哈台山海拔有限,并不能完全起到阻断效果,特别是塔尔巴哈台山西侧还发源有阿亚古兹河,这为哈萨克丘陵北麓沟通七河地区、斋桑泊盆地沟通阿拉湖-塔城盆地提供天然通道。所以从公元前二世纪起到公元十三世纪,草原丝绸之路西线,就是途经这里走向中亚的里海低地,以及西亚和东欧。</p> <p class="ql-block">作为必经之地,塔尔巴哈台山见证过诸多民族的变迁,目睹过游牧部落的兴衰,亲历过多元文化的碰撞。而草原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纽带与桥梁,也是草原文化的结晶,中华文化的精粹。至今塔尔巴哈台山上还遗留着诸多石人石像和岩石壁画。</p> <p class="ql-block">在塔尔巴哈台这个地缘板块上游牧的部族,最为出众的代表当属漠西蒙古四大部落之一的土尔扈特部。漠西蒙古又称卫拉特蒙古或瓦剌,是居住在西域北部,以准噶尔盆地为中心的游牧族群。</p> <p class="ql-block">其中杜尔伯特部以阿尔泰山南麓为核心游牧地,和硕特部以天山北麓为核心游牧地,准噶尔部以伊犁河谷为核心游牧地,而以塔尔巴哈台山为核心游牧的正是土尔扈特部。这四大游牧部族就是十六世纪北疆的游牧族群。当然漠西蒙古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各部族互不统属、各治其民,只是有大事时才召开“丘尔干”大会商议。</p> <p class="ql-block">然而十九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清帝国自身的衰落以及俄罗斯帝国在中亚的不断扩张,清帝国的边疆开始变得不安起来。特别是《堪分西北界约记》、《塔尔巴哈台界约》、《喀什噶尔界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帝国丧失了外西北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以及境内的一系列权利。</p> <p class="ql-block">塔尔巴哈台山从此一分为二,阿拉湖-额敏河流域也自此分属两国。1847年7月,沙俄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和喀什噶尔三处通商的要求。1848年和1850年又两次提出上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同意在伊犁、塔尔巴哈台两地通商。</p> <p class="ql-block">1851年8月,双方正是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这是沙俄侵略新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一条约,沙俄在新疆取得了设立领事、贸易免税和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严重损害了我国的主权。从此,新疆的通商大门被打开了,俄商接踵而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