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芜湖纺织厂(1919.9.~2011.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 建厂:裕中纱厂(1919年9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 新生,发展:芜湖纺织厂(1949年10.1.~)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3. 改制: 裕中集团(1994年~2011.4.)</span></p> <p>* 征文花絮</p> <p class="ql-block">* 征文《老裕中,新风景》发表在《大江晚报》2018.10.25.B2版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纪念芜湖改革开放40周年获奖征文选登” 专版</p> <p>* 征文获奖证书</p> <h3> </h3> <p class="ql-block">芜纺路现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老裕中,新风景(征文) 何仲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江晚报》2018.10.25.B2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发表(文字部分摘要)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 </p> <p class="ql-block"> (一)</p> <p class="ql-block"> 每天晚饭后,我都要走出小区,沿着银湖南路人行道散步,向新市口方向一直向前走去,走到与中山北路交叉口的四方型人行天桥,然后登上人行天桥绕桥一圈后再返回 。此行日复一日。一是为了欣赏城市夜晚五光十色的星空,也是为了找寻过去城市的记忆。此刻,我站人行天桥上环顾四周,向前方远眺。近处,车水马龙,霓虹灯闪烁;远处,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伸向天空。映入我眼帘的是:在夜幕下,高大建筑物的空中轮廓。我惊奇地凝视着重重叠叠的楼群及其人造美景,仿佛置身于香港或东京的闹市区。这里就是以前的芜湖纺织厂所在地吗?真使一个老芜纺人难以置信。如今,芜纺厂的大片厂房及周围的生活住宿区诸如耳熟能详的三合院、四合院、老四幢等地块己先后被:华地~八佰伴、深圳华强集团和信达外滩府三家房地产开发商所瓜分,芜湖纺织厂已经华丽转身蜕变。</p> <p>* 旧时芜纺地块,今日繁华街市</p> <p class="ql-block"> (二)</p> <p class="ql-block"> * 芜湖纺织厂(前身裕中纱厂,最后又改为裕中集团),建于1919年,至今己有近百年历史。是安徽纺织工业的发源地,一直引领着全省的纺织企业。据厂史记载,1916年,有着官商背景的陈惟彦(字劭吾,官至清廷四品卿御,后任北洋政府财政部顾问)等三人,动用20万两盐税(后招股80万银元)在芜湖陶沟和狮子山脚下购地兴建厂房,棉纺机器全从英国购进。至1919年9月,裕中纱厂建成投产,共有纱锭18400枚,每昼夜生产棉纱40件,以“三多” “四喜” 为商标,销售省内各地。建厂初期,获利颇丰。这是安徽省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纺织企业,开民族工业之先河。1937年12月,芜湖沦陷,日军将该厂交给日本裕丰纺绩株式会社,改名为中一纱厂。采取掠夺式经营,使该厂日产棉纱锐减至两三件。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恢复原厂名裕中纱厂。</p><p class="ql-block"> * 1949年,雄鸡一唱天下白,工厂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胞。人民政府极为重视,进行了引进,扩充和重新组合,主要措施有:1. 1951年9月,引进上海申新和无锡等地纺织厂设备。2. 1952年4月,皖南工商处决定将安庆庆中纱厂合併过来。3. 1952年7月,安徽省轻工业厅决定合併芜湖染织厂。4. 1953年,上海永德布厂加入芜纺。遂改名为:地方国营芜湖纺织厂。当时全厂拥有纱锭2.3万枚,织布机285台。日产棉纱近百件,既纺又织,成为较大规模的纺织工厂。在建国初期,芜湖的现代工业少得可怜,人们形象地把那时的芜湖工业比喻为 “二只半烟囱” ,而芜湖纺织厂就是其中的半只(其高度比那两只烟囱稍微矮些)。还有一种说法是:其中芜湖明远公司、裕中纱厂日夜开工,两家烟囱里的烟就没有停过。而益新公司的面粉厂一年开工时间不超过半年,因此被叫做半个烟囱。可见,其地位举足轻重,不可小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复杂的内外环境,克服了重重困难,一路艰难曲折前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改革开放后,芜湖纺织厂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据《芜湖工业百年》记载:“1978年至1982年,该厂连续5年全面完成8项经济指标,为国家提供利税1.6亿元,是固定资产原值的5倍。据厂办公室提供的资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该厂已拥有生产设备:纺纱锭109867枚,织布机(A511型)1152台,线锭11472枚。1983年9月,被安徽省经委确定为大型企业”。 终于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为芜湖市的经济繁荣和发展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们国家经济面临困难局面,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政策。芜湖市决定将正在筹建的芜湖絲绸厂和芜湖印染厂停建下马。设备、管理人员和己招员工全部併入到芜湖纺织厂,各自成为该厂的一个车间,即絲绸车间和印染车间。持续时间有五年之久。后来,国家经济形势好转,于1965年后分离出去,在长江路永固耐火材料厂原址重新独立建厂,后来都发展成为了芜湖市有影响的规模纺织企业。这里补充说几句,早在絲绸厂筹建时,芜湖有关部门就从上海去招了一批有文化的社会青年,乘大轮经长江到达芜湖。多年后,当他们回忆这段人生经历的起点和相互友情时时,总是充满深情地说:“我们是从上海一条船上装来的。”一直挂在嘴边直至永远。</p><p class="ql-block"> * 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和为了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该厂有过几次大规模的招工,其人数都在300人之上。第一次是在上世纪1958年至60年之间,上海富余待业青年支援内地支援安徽建没。第二次是在1974年及稍后几年,招收从上海下放到安徽建设兵团的上海知识青年。因这些知青中以上海人佔多数,所以,无论是在车间还是宿舍食堂,走到哪里到处都可以听到上海口音。这批人员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改变了该厂职工的文化低的结构。</p><p class="ql-block"> * 在对外援助上,该厂也有浓墨重彩的表现。1978年派员参加省纺织厅考察组到非洲贝宁共和国洛科萨纺织厂进行考察。1977年回国进行设计、规划、设备订购、特运。1984~1985先后抽调56名技术较强的同志前往贝宁科洛萨纺织厂进行设备安装。1985年4月至10月,该厂又为洛科萨纺织厂培训了12名实习生。受到外交部、中纺部及省纺织厅的赞扬。此前,还承担过非洲布隆廸纺织厂的援建工作,于1985年完成任务回国。</p><p class="ql-block"> * 该厂的职工教育一直走在本市的前列。从解放初期如火如荼的职工扫盲文化识字补习班,到后来的校办纺织机械学校再到后来的培养具有中专资质的纺织学校和再后来的7.21.大学,为本厂仍至安徽省纺织企业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中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该厂还专门设置了教育管理行政机构—教育科,使职工教育正规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定期培训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如,值班长和工段长培训班,中层干部培训班,还有各种专业,如电工、保全检修工培训班等,提高他们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国家中纺部政工干部学院当时就在芜纺织厂设立了教学点。</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该厂的职工子弟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影响深远。由于企业的重视和投入,办学规模、设备上档次,管理规范,教学质量不亚于当时正规学校,引起周边家长的关注和羡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市教育局批准,芜纺职工教育还举办了职业高中班,参加市里统一考试,择优正式录取。教学和师资水平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 该厂重视企业文化,在创建国家二级企业期间,作为企业文化之一的厂报:《芜纺报》(企业改制后更名为:《裕中集团》)也应运而生,对开四版,每半个月出一期。由厂党委办公室负责编辑制版,《芜湖日报》社印刷厂印刷。厂报深受全厂职工欢迎,每期一到,就被抢读一空,先睹为快。在该厂职工中,还出现了一位工人业余作家:王有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创作的长篇小说《龙吟虎啸》,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出版,多次印刷,印数达20万册以上。当时中央广播电台在收音机上每日连续数月播报此小说,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材。</p> <p>* 原芜湖纺织厂正大门</p> <p>* 生产区大门(二道岗)</p> <p>* 《光荣花》,芜湖纺织厂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p> <p>* 纺纱车间</p> <p>* 南纺车间细纱车间</p> <p>* 北纺车间细纱车间</p> <p>* 细纱挡车工在巡迴操作</p> <p class="ql-block">* 织布车间</p> <p>* 全国劳动模范马凤英(右二,周信远留存)</p> <p class="ql-block">* 传授</p> <p>* 芜纺女工</p> <p>* 南纺车间细纱挡车工陈丽华(周信远留存)</p> <p>* 切磋,交流(张斌留存)</p> <p>* 参加南纺车间筒摇工段操作比赛(张一青留存)</p> <p class="ql-block">* 1959.11.23. 参加市共青团第四次代表大会 芜纺厂代表合影(周昭坎供稿)</p> <p class="ql-block">* 北纺车间捻线甲班全体职工合影 </p><p class="ql-block"> 1984.7.14.</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p> <p class="ql-block"> * 芜湖纺织厂位于长江边狮子山脚下。在我的记忆中,这里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狮子山脚下的地下水潺潺流出,蜿蜒曲折地环绕厂区周围,形成一条天然的护厂河。因此,厂内到处是小桥流水和杨柳依依,一派田园风光。你闲暇时可在厂周围的护厂河里捉鱼钓黄鳝,也可在厂内的河塘中泛舟采莲挖藕。或站在小木桥上凭栏远眺,荷塘景色尽收眼底。清新的自然景色与从生产车间传出的机器轰鸣声组成了和谐的奏鸣曲。在芳草如茵的草坪上,在参天大树的石登旁,在风景如画的小桥边,在平静水清的游泳池旁,留下了一代代芜纺人的足迹与珍贵的记忆,有创业的艰难,也有收获的喜悦… …</p><p class="ql-block"> * 为了扩大办厂规模,1958年,市政府将邻近的市十一中学的部分地块划给了芜纺。后来整个北纺车间就是在十一中足球场地块上建造起来的。(如今此地块己归还给十一中,恢复成足球场原样。)</p><p class="ql-block"> * 该厂还有一次火灾的教训:1954年1月21日,芜湖纺织厂不幸失火遭灾,纺部主要连间和机器大部被焚,生产即告停顿。这是一次深刻而沉痛的教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p> <p class="ql-block"> 时间,无始无终。一百年时间只是弹指一挥间。假如把广阔的商品经济市场比作浩瀚的海洋,那么企业就是在这个海洋上航行的船只。激烈的竞争,变化莫测的市场,就犹如在海洋航行中遇到的狂风巨浪和险滩暗礁,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及早谋划。前几年,当裕中集团被改制时,许多职工都感到困惑和无奈,一片茫然,怀着忧虑和期待的心情。离厂时转过身来,佇久驻足,对厂门楼的深情回望,其时的心情是复杂的。在这里,曾经经历过火红的年代,有过各种操作技能比赛和劳动竞赛的回忆。在上世纪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一家大型工厂不仅仅是生产工业产品的基地,也是一个综合的大社会,社会管理的职能应有尽有。吃喝拉撒睡全包了。男女集体宿舍、食堂、浴室、托儿所幼儿园自不必说,还有冷饮厂、服装厂,针织厂,还有厂办子弟学校、厂办7.21.大学,还管理分散在市里各地的住宅小区和房管所公租房以及基建住房和分房。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为企业生产服务的辅助生活后勤教育等条件设施,其规格和档次不亚于当时市里最好的,让人羡慕。在当时大锅饭体制下,有家庭背景的人一进厂就凭关系谋取一份轻松的工作;有聪明头脑的人也仿而效之,干方百计托人找关系调换轻松工作;而大部分人却被分配去做极其劳累繁重的工种或运转三班倒的一线操作工。工资待遇却没有太大的差别,挫伤了广大职工的极积性。所以就有了“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肿”的说法。许多平凡的纺织女工在回忆过去激情燃烧的岁月,既有劳动者的豪情,也有身体不堪负重,超负荷艰辛付出的无奈。那也是一个政治运动频繁人生命运多舛的年代,各式人等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不亚于社会大舞台)上进行一番表演,展示自我。无论是沉浮荣辱还是升迁贬谪,无论是权重位显还是蒙冤受辱,如今曲终人散,一切都已回归自我。正应了《三国演义》卷首的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滔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在那个充满理想,浪漫和豪情的年代,在工厂上班的人互相见到面,问的不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科技含量,而是问你们厂有多少人?可以想象,一家近万人的大厂,工人每天在上下班时,人流像潮水般似从厂门楼湧进湧出,这是多么令人叹为观止的壮观啊!有的工人在工厂里干了一辈子,退休后又让子女顶职继续。所以,不变的是企业,变化的是新职工的面孔。这种对企业的深沉感情,是现代青年朋友难以理解的。正是:念岁月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p> <p class="ql-block">* 芜纺工劳科全体1964年合影</p> <p class="ql-block">* 《芜纺报》百期征文颁奖合影(前排右二为作者),秦有玉摄</p> <p class="ql-block">* ⺁报《裕中集团》,及本厂业余作家王有华的长篇小说:《龙吟虎啸》</p> <p class="ql-block">* 《芜纺报》马仁山笔会(后排左三为作者),秦有玉摄</p> <p class="ql-block">* 在芜纺宾馆前</p> <p class="ql-block">* 在小花园喷泉前</p> <p>* 芜湖纺织厂医院(裕中医院),顾佩君拍摄</p> <p class="ql-block"> (五)</p> <p class="ql-block"> 一百年沧海桑田,一百年砥砺前行。如今,这座百年老厂终于在时代的发展中己经挥手向我们告别,悄然离去,不留一点痕迹。“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点云彩”。芜纺厂地块己华丽转身。这些地标性的建筑就是芜湖市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缩影和见证。以前,走进裕中纱厂大门,迎面是一尊汉白玉石的纺织女工雕像,手拿梳锭和棉纱,神采奕奕,栩栩如生。这尊雕像是1989年9月,为纪念建厂70周年庆典活动而建造。请来当代雕塑家夏和兴与吴显林两位专业设计师来芜纺厂创作设计。改制后,芜湖市有关部门经过精心研究,最后作出决定,将这座雕像隆重移至赭山公园西大门,择一处地块,于2011年4月6日,重新安放竖立起来,在塑像四周种植了花草树木,添置了多张座椅,成为公园的一处新景点,以纪念和缅怀芜湖这家大型纺织企业对芜湖经济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至今依然镌刻在许多芜湖人的记忆深处,那是一段属于我们这座城市的辉煌。同时,也吸引来往游客在此驻足观赏。更有裕中厂的员工经常相聚于此,围坐在塑像前,或回忆昔日的峥嵘岁月,或诉说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变化和改革开放的一串串故事。流走的是时光,收获的是风景,留下的是从容,抛弃的是遗憾,保存的是记忆。展望未来,大家都感到无比欣慰和兴奋,更加坚信明天一定会更美好!</p> <p class="ql-block">* 芜湖赭山公园《纺织女工》雕像景点,及与之合影留念的原芜纺厂退休职工</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随看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及改革开放的向前推进,2002年,经市政府牵头联系,将芜纺织厂改制,卖给了福建省三明市的陈泳妃女士旗下的升汇集团。(陈泳妃,女,福建升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61年10月生,籍贯福建三明市下辖县级永安。2003年当选福建“十大经济人物”)。成立由陈泳妃为董事长的由14人组成的董事会进行管理。厂名为:安徽裕中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在上级有关领导的指导下,按政策采取了资产管理重组、人员内退等一系列措施,由芜湖市场监督管理局发证经营。并重新装修了办公大楼,面貌一新。市经贸委还派干部来厂协助管理,又继续生产经营运行了近十年时间,直至2011年因市政建设需要,新建的高架立交桥要从厂区穿过,所以拆迁关停。2011年4月6日上午,将该厂雕像“纺织女工” 从厂内移至赭山公园重新安放。我想,这一天,可以看作是芜湖纺织厂“光荣退休”,结束一百多年历史使命,有标志性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值得铭记。后来,经市政府安排,在城南峨山路又重建纺织厂,名为:芜湖升汇纺织工业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也是陈泳妃。原设备和部分员工也移至新厂。开工那天,媒体报道,市领导和陈泳妃女士都坐在主席台上。</p><p class="ql-block"> * 从百年万人大厂到最后只剩下一张办公桌—裕中集团留守处地点的变迁及最后的消失。</p><p class="ql-block"> 开始,工厂没有了,但偌大的工厂还有遣留下来的大量事务必须处理善后,不仅仅是物,还涉及到人与有关单位。还有老退休职工的管理和新退休人员的手续办理,成立“裕中集团留守处” ,事在必行。厂里的空房子多的是。选择了一幢座北朝南的平房,有二十多间办公室,进行了装饰,挂上牌子,也像模像样。后来工厂全拆了,留守处搬到了长江路一幢三层楼上下的办公楼。再后来,搬到了北京路原粮食局办公楼的一间办公室,就一房间了。再后来,又搬到了利民路一处商住楼1111号房间(第11层楼11号房间)的一间办公室。房间门口挂的牌子是:【芜湖市经信系统改制企业综合留守处】,一间房间有多家改制企业在此留守联合办公,纺织厂就只佔其中的一张办公桌,处理事务了。这张桌子还能摆放多久呢 ?从万人大厂到最后只剩一张办公桌,时间仅百年余。这正是:百世工厂百世梦,盛衰成败转头空。</p> <p class="ql-block">《芜纺报》刋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 该文己被芜湖市史志杂志《中江文史》第451期—452期分两期转载发表。</p> <p class="ql-block">* 作者介绍之一:</p> <p class="ql-block">* 作者介绍之二:《大江晚报》2008.7.12.三版 载文:《一张迟来13年的大学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之三:《大江晚报》2022.5.26.A14 版 臷文:《80岁,他拥有了“100万”》</p> <p class="ql-block">* 作者介绍之四:作者对“对科学规划利用长江三桥南引桥下空间”的建议,并被芜湖市政府采纳付诸实施。</p> <p class="ql-block">* 参考史料:《芜湖纺织厂史》</p><p class="ql-block"> 中共安徽省委中级党校政治经济学研究室编写,1960年1月.</p><p class="ql-block"> 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发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