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旧事:夏夜,四块草坪的八一广场

老头

<p class="ql-block">南昌八一广场曾经有四块大草坪。</p><p class="ql-block">站在百货大楼四楼的窗口往广场方向看,四块草坪犹如四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高楼与车水马龙之中。</p><p class="ql-block">这四块草坪,记忆里成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消失于本世纪初,存世二十多年。</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初期,老头居住在仁寿里,五分钟能走到八一广场。有几个年头的夏天,只要不下雨,老头经常在八一广场的草坪乘凉过夜,微风呢喃中睡去,旭日东升后醒来。</p><p class="ql-block">在广场周边的如羊子巷、江南会馆侧、仁寿里、金盘路、皇殿侧等巷子里的居民区,流传着“四块草坪有三怪”的说法:</p><p class="ql-block">第一怪:不管太阳有几晒,晒不死草坪的草。笃真咯,尽管连日高温几十天,尽管太阳火辣辣,八一广场草坪的草,绝不见枯萎,一到黄昏,更显得郁郁葱葱。</p><p class="ql-block">第二怪:不管旁边有几热,进到草坪低三度。笃真咯,闷热高温没有一丝风的夏天夜晚,一走进草坪,立即感觉荫凉,常常是四面来风,带把蒲扇是做样子。</p><p class="ql-block">第三怪:不管老城区有几多蚊子,蚊子不过八一大道。笃真咯,老头在仁寿里睡觉要点蚊香(那时的蚊香像棍子一样粗一样长,很大烟,促死人),在草坪睡觉没有蚊子,装假嘛俚拿蒲扇东拍一下西拍一下,是闲得无聊。</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八一广场草坪没有小商小贩。那时期不允许私有个体经济。夏天夜晚,广场草坪满是乘凉睡觉的附近居民。</p><p class="ql-block">太阳落山,早早地占好位置,“铺整葜(读qia,草蓆,南昌话叫qia子)子”,乘凉人东一堆西一坨,如果高空看下,是地上的星星点点。有时老头去晚了,夹着qia子枕头往惯常乘凉的区域走一圈,就有邻居喊:“咯里哟”!靠拢去,全是邻居街坊,抬头不见低头见的。</p><p class="ql-block">也有居住地离广场比较远的南昌人来草坪看热闹,也有脚踏车夹蓆子猎奇睡个一夜两夜的,这些人喜欢到处走动,不像附近居民有固定的乘凉睡觉地方。</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广场草坪比较低调,人头稠密却不热闹。夏夜里,邻里街坊谈陀,细伢子逗西,似乎都很有分寸。男人们白天“抓革命促生产”,累了,常常是说笑片刻,倒头就睡。女人们谈兴却是很浓,叽叽喳喳不停。大庭广众之下,那些咬耳朵的“东家长西家短”不会去说,老头听得比较多的是女人们交流生活经验、育儿体会之类。</p><p class="ql-block">“我洗衣服就是三道(遍),先浸一道,鸦渣(肮脏)都会浸出来咯……撸起来,捩(lie,南昌话拧干称作捩干)干净……换水,打肥皂搓一道,衣裳板子上洗一下,撸起来,捩干净……再换水,氹(南昌话读tang,漂洗的意思)一道,撸起来,捩干净……”</p><p class="ql-block">~这是邻居王师母传授的洗衣经,我至今遵从,每次洗衣都是浸一道,撸起来,捩干净,打肥皂把脏的地方搓一道,再撸起来捩干净后放进洗衣机。</p><p class="ql-block">“哎呀,不是咯样绷(beng,南昌话抱的意思)毛伢子(婴儿)咯啦,不是箍到背脊,要兜到屁股啦……嫩看嫩看,毛毛都趔(读lie,南昌话滑倒溜下的意思)下来啦……”</p><p class="ql-block">这是刘婆婆教新媳妇抱毛毛,十分有趣。</p> <p class="ql-block">记忆里广场草坪变得热闹非凡,是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夏天。夜晚的草坪上拉起银幕,放露天电影。放的电影是以前批判的电影,我记得看过“芦笙恋歌”、“刘三姐”、“阿诗玛”、还有“山间铃响马帮来”不记得电影名。悬挂的银幕两边都可以看,从反面看电影,银幕的字是反的,人人都是“左撇子”,特别有趣。</p><p class="ql-block">放露天电影的日子,广场草坪,真个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只能看“八个样板戏”的日子过得太久了,这露天电影突然放映以前批判的“毒草”电影,似乎预示着什么,看得人人脸上放光。</p><p class="ql-block">似乎一夜之间,广场热闹起来,冒出了各种生意人~白天是卖气球的、卖风筝的、游动照相的、卖冰棒的……,晚上是租草蓆的、卖lia子豆腐的、卖冰棒的、卖莲蓬的、卖菱角的、卖糯米鸡头莲的……</p><p class="ql-block">lia子豆腐现在叫做凉粉,不是早餐的那种凉拌粉。最正宗的lia子豆腐是lia子(一种山上野生的小坚果,据说类似于杭州的香榧子)磨粉,制作成凉糕一般,泡进冷开水里,用薄木片切成豆腐状,加糖食用,清凉可口。此后的lia子豆腐没有lia子,是用薯粉加凉粉草汁制作成凝胶块,同样是泡进冷开水里,薄木片切成豆腐状,加红糖水,冰凉,甜中有些淫淫微苦,像龟苓膏。如今的lia子豆腐基本上就是薯粉做的,很便宜也很好吃。</p><p class="ql-block">南昌的冰棒,兴旺于南昌各工厂夏季降温费以冰棒票的形式发放,那时期好像每家大工厂都做冰棒:以厂名命名的是诸如肉厂冰棒、南柴冰棒、铁路冰棒等等,各厂的冰棒又分绿豆冰棒、红糖冰棒、菠萝冰棒等小种类。各厂冰棒各有特色,比如南柴冰棒口味差一些,但吞厚咯,实惠。肉厂冰棒口味好,但啬薄咯,不经恰。</p><p class="ql-block">南昌冰棒以及冰棒棍子冰棒纸,都是老南昌崽俚子女崽子的最爱,都有很多故事(冰棒棍子也有故事哦),可以写专门文章,限于篇幅,不多说。</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八一广场草坪最跑火的年代。那时候窝倌俚已经在广东混熟了,货源顺畅,小香港生意火爆,各种新款服装、饰品琳琅满目。白天的广场草坪,天天能见到一伙一伙蛤蟆镜大脚裤,提个收录机的长头发不男不女,东头梭到西头,南头梭到北头,游魂一样。夏天夜晚,草坪灯火通明,乘凉的块块些些,都有邓丽君的歌声。窝倌俚去广州打货之后,带回了广州人嗦螺蛳的食俗,于是,广场草坪,每夜都有十几个卖辣椒炒螺蛳的小贩。邓丽君唱一句“你问我爱你有多深”,他们接上一句“螺蛳哦,一角钱一碗啰”!再一句“爱你有几分”,再一句“螺蛳哦”!邪乎的合拍。</p> <p class="ql-block">不久,广场有了夜市,好像整个“小香港”都搬来八一广场,刚入夜,“万岁馆”和八一广场的马路边,全是新潮服装、磁带音响的小摊子,灯火辉煌,人流如织。广场草坪,吵闹得再也不能睡觉了。</p><p class="ql-block">而恰恰也在这一时期,南昌的几进几天井老屋拆得一干二净。大家逐步住进了房管所开发的简陋水泥楼房或者是单位分配的职工宿舍,邻居们从单元一个门头子进,但或大或小都是独门独户,有自来水。</p><p class="ql-block">恰好在这一时期,萍乡生产的“飞碟”牌吊扇铺满了南昌商店。新居民楼,楼下居民的天花板就是楼上居民的地板,都是水泥预制板,可以打地脚螺栓挂吊扇。于是 ,家家都买“飞碟”吊扇。冒进过电影院冒看过吊扇的老人家啧啧称奇:扇子可以吊在头顶上扇,不是拉木头板子扇风,是“走电”咯,还有快档慢档,啷有咯结棍咯扇子呀?!</p><p class="ql-block">此后,“钻石”牌台扇又风靡南昌。有了电扇,只要不停电,慢悠悠的吊扇下睡觉还是挺舒服的~自此,告别了搬竹床子睡巷子、夹草蓆睡广场草坪的日子。</p><p class="ql-block">1983、1984年左右,不少人家凭工业券加经理签字加抽签,买了9吋黑白电视机。在老同学熊中强的帮助下,老头家也买了一台“北京”牌的,天天夜晚上下左右调天线调得津津有味。说实在,调天线比看电视还好玩。</p><p class="ql-block">买了电视机,心里醒得不得了,巴不得打锣昭告天下。头天晚上看了“大西洋底来的人”,第二天上班,故意打几个大哈欠,心里捉急,盼同事快来问:“昨日夜晚冒睏好觉啊”?果然有同事问了,心里笑,脸皮不笑,漫不经心回答:“买了个电视机,昨日夜晚看电视看晏了,冒睏足”。心花开,好爽!</p><p class="ql-block">扇着电风扇,有电视看,谁还去广场乘凉睡觉?有!那时候文革后的七七级、七八级毕业了,大多数外地市的学生都分配在南昌,他们在等待新单位安排集体宿舍的日子里,在考研的日子里,都睡广场草坪。那年代的学生刻苦、单纯、朴实,并不觉得睡草坪有啥丢脸。</p> <p class="ql-block">再以后,以前做梦也梦不到的东西纷纷面世~电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磁带录放机……然后又是什么镭射影碟机、空调、手机、传呼机……接应不暇。街上,有空调的商厦越来越多,还有酒店餐厅,歌厅舞厅,卡拉OK,大型超市,走进去冷气足得打寒噤。</p><p class="ql-block">十几年时间,家里户外,比较七十年代,夜生活那是丰富百倍。夏夜凉快的去处,广场草坪也不再是首选。</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八一广场草坪的低调期,八十年代是兴旺期,那么九十年代就是衰退期。</p><p class="ql-block">然而,八一广场的四块草坪,仍然是南昌人的心头肉,仍然是南昌人的牵挂。白天,各地来客,无论是出差办事的、还是旅游的,都会来八一广场,都会踏上草坪走一走,坐一坐,拍照留念。周末假日,草坪更是孩子们的乐园,奔跑游乐,放风筝,草地上趴着滚着,大人小孩,都在草坪上放飞着心情。晚上,虽然再也没有千人万人乘凉睡觉的壮观,但夜色里月光下,草坪周围的灯光下,悄然涌动着浪漫的气氛。老人、孩子、一对对恋人,在南昌读书的学生们……他们,她们,他她们,在草坪漫步,谈笑,把南昌的记忆,铭刻在心底,一次,又一次……</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老头年逾五十,每天从家里上班都要经过广场,那四块草坪,是老头每天眼中的绿,心里的柔。夏天的夜晚,有时候我会从家里慢慢走到广场,和衣躺在草坪上,柔软的草丛,散发出微微的夜的芬芳,草的芬芳。草根部有稍稍突起,我把它垫在腰间,轻轻磨动,它便如按摩般松解我的腰肌劳损。我常常仰望天空,尽管天空不再有童年时的群星灿烂,但灰蒙蒙的天空有如幕布,思绪在其上流动。</p><p class="ql-block">唉!百多个炎热夏夜伴我熟睡的广场草坪,留下了许多珍贵记忆的广场草坪,见证了改革开放前后巨大变化的广场草坪,刻印了南昌人诸般喜怒哀乐的广场草坪……您怎么,就消失了呢?!</p> <p class="ql-block">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致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