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耸人听闻的助听器话题

刘宁生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h1><br></h1><h1>最近一段时间接到不少朋友关于助听器的问题,一是因为我佩戴助听器有年头了,二是以为美国的助听器质量比较好。</h1><h1><br></h1><h1>其实我本不是专业人士,只不过因为自己的听力受损经历和为此而做的一些努力可供参考,整理成如下文字。专业的事留给专业人士去做,这里权当患者之间的交流。大概很多人都在一定程度上跟助听器有关联,比如父母和其他亲友听力受损但不愿意接受助听器,即便暂时接受了,很快就放弃。所以,身边搁置助听器的人,比佩戴助听器的人要多。</h1><div><br></div><h1>说到“患者”,或许有人觉得小题大做耸人听闻了,不就是耳背吗?!聋子照样长寿。</h1><div><br></div><h1>有研究表明,在导致老年痴呆的诸多因素中,听力丧失是占比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另一个相关的是视力丧失。比坊间流传的吃面食造成老年痴呆的说法更有根据和科学道理。</h1><div><br></div><h1>现在白内障有人工晶体技术解决,更不要说近视远视早就通过凸透镜凹透镜搞定了。相比之下,听力的“校正”困难多了,效果远不令人满意。不幸的是,听力障碍并不太受到足够的重视。你如果告诉别人血压高,会博得同情和关照。你如果告诉别人听力不好,没准儿对方会玩笑地说:“省心!”有多少人把听力丧失当一回事儿呢,除了增加一些闲聊时的笑谈?</h1><div><br></div> <h1><b>失聪的两种主要原因</b></h1><div><br></div><h1>第一种原因是器官损伤,比如耳膜损伤。耳膜受伤后无法感应空气传播的声音,经过医学治疗(经常是外科手术),比如做器官(比如耳膜)修复手术帮助恢复听力。当然,有些人是因为耳垢堵塞耳道或炎症造成暂时性失聪。</h1><div><br></div><h1>第二种是听力神经功能衰退,脑神经不能有效地把耳膜感受到的空气震动转换成大脑可以识别的信号。一是因为音量,二是因为清晰度。这是现在上了年纪人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的问题。目前没有有效医学手段治疗或修复听力神经,助听器是一个主要辅助工具。通过提升音量和增加声音清晰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失聪者。</h1><div><br></div> <h1><b>检测失聪和助听器的工作原理以及调试</b><div><br>检测失聪通常是在一个专门设计的隔音室进行。检测方式是被试戴上专用耳机,医生使用软件设计的程序播放不同音频音量的声音,被试要求在听见任何声音的时候按一下手中的按钮,这样,仪器就可以监测到被试哪些声音听见了,哪些没有听见。这是纯粹物理声学的测试。第二个是语言相关的测试。被试要求复述在耳机里听到的单词。这些单词被试自我感觉都听见了,可能有些听得不真切,不敢确定。但是医生要求按照被试自己的判断来复述。以上两个测试结果被仪器接受并加以分析,绘出图表显示被试的失聪水平和影响失聪的音素,通常归纳出被试对某些辅音(比如 P T H)的识别困难。</div><div><br>简单地说,助听器主要做三件事。第一是把外界的声音接受进来,有点像录音机“录”的功能。第二是把录入的声音进行数字化处理。第三是播放处理过的声音,有点像录音机“放”的功能。助听器可以想象成装在耳朵里带有声音处理功能的微型即时录放机。</div><div><br></div><div>助听器的价值在数字化处理。这个过程中,一些极容易识别的噪音被过滤掉,基于失聪检测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对声音进行加工,强化和放大失聪者有困难的声音。具体地说,语言听辨能力主要取决于对辅音(对应汉语中的声母)的分辨,不止是汉语如此。即便没有听力障碍的,老远也会听不清对方说的是“王”还是“黄”,但Ang 这个声音是容易听清楚的,因为元音比辅音传得远。如果失聪者在足够音量的情况下依然听不清对方说的话,基本上是因为不能听清音节中的辅音成分。不幸的是,语言中的辅音都是频率较高的声音,跟生活中的噪音相近,类似铁器与水泥地摩擦的刺耳声。这就是为啥初戴助听器的人会明显地感动水龙头放水,或抽水马桶抽水的声音很闹心,甚至用一张八开的印刷纸在面前抖动都刺耳得很。</div><div><br>助听器批量生产出来后其实就是一个硬件装置,类似一台“空”的电脑和一部“空”的手机,可以给任何人使用。经专业人员利用附加的软件调试,个性化地配备给不同失聪者。所以调试和测试同样重要。听力检测的结果由于种种原因未必完全反映失聪者的实际情况和感受。医生会在新的助听器配制好以后,一定要让失聪者戴上再做一些微调,可能若干次,直至取得最佳效果。<br></div><div><br></div></h1> <h1><b>影响助听器的实际效果的三个因素</b><br><br></h1><h1>助听器的实际效果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1)助听器自身的质量(包括硬件和软件);2)前期听力测试的准确性;3)后期调试的质量。</h1><h1><br>一般认为,目前世界上有六大一线的助听器品牌,分别是:瑞士峰力、丹麦奥迪康、丹麦瑞声达、美国斯达克、德国西嘉(以前的西门子)、丹麦唯听。而这六大品牌又分别隶属于世界五大听力集团,它们分别是:瑞士SONOVA听力集团、丹麦DEMANT集团、GNReSound听力集团、美国斯达克starkey、WS Audiology听力集团。其实还有高端,中端,低端的差异。价格上,瑞士和丹麦的产品要高出美国产品很多。</h1><h1><br>我自己的感觉,瑞士的产品质量不错,当然价格也高。有意思的是,美国的产品,美国自己的听力医生都很少推荐。我八年前配的第一副助听器是丹麦产品,后来坏了(一般有效寿命6年),又配了一副美国产品,价格不到一半,质量也明显差不少。当然,即使同样品牌中不同档次的产品质量和价格也有差别。</h1><h1><br>通常会以为选一个好产品就能保证得到较好的助听效果,这是一大误解。医生的资质和经验也很重要,因为测试和调试非常重要。美国执业者有两种资质,一类是获得医学听力学博士学位AD(不是医学博士MD)并持有执照的听力医生,通常有自己诊所,代售助听器和包括保险在内一揽子计划,他们一般只做高端产品。第二类是经过短期培训通过行业学会考试认证具有执照的技师,供职于助听器代理经销商,也是一揽子计划,但费用低很多。Costco就经营助听器,只做美国产品,整个费用不到诊所的一半。</h1><h1><br></h1><h1>同一个品牌的产品,到了不同执业者手中,会产生不同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前期测试的准确性和后期调试的质量。所以,选一个好品牌的助听器只是一半,选一个好医生是另外一半。</h1><h1><br>即便是选到了一个好医生,也要非常注重后期调试。佩戴两个星期后,再去做跟踪,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医生,比如回音过大或噪音过大,比如听见自己说话的声音过强,比如某些声音听得比较清楚而另一些声音听得效果不好,再比如不同场合的助听效果不同,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调试加以改善。</h1><h1><br></h1><h1>除了医生的调试,现在大多数助听器都有蓝牙功能,链接手机。一些微调可以通过手机APP自行调试,比如前后左右声源的临时改变,比如交际场合的切换,等等,尽管效果可能不是非常明显。<br></h1><div><br></div> <h1><b>在哪里购买助听器最好</b></h1><div><br></div><h1>据了解,世界上主要品牌的助听器国内都有供应代理商,不少连锁店。除了可能有的细微价格差异,产品质量应该不是问题。</h1><div><br></div><h1>有人考虑是不是到国外去买/配助听器更好,也许国外的检测技术更高。这也可能是一个误解。失聪检测仪器和程序,现在大多数是跟产品配套进口的,有些直接就是加盟的代理商,设备和培训程序都是完全相同的,有差异的是软的方面。</h1><div><br></div><h1>倒是有一点很少有人说过。如果到美国来配助听器,测试时使用的是英语单词。不会说英语的人本身对这些词的声音就不敏感,测试效果自然会受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英语单词中辅音的区别性特征与汉语单词中辅音的区别性特征差异很大。检测效果可能只有利于你听辨英语的能力,并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你提高听辨汉语的能力。汉语通过声调来区别词的意思,英语通过重音来区别词的意思,测试的效果也可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我跟听力医生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并不太在意。如果不是中国人来美国旅游顺便配一副助听器,或者像我这样生活在美国英语说得不好,更多时候使用汉语的人,这个都不是问题。但确实是一个学术问题。</h1><div><br></div><h1>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像托人买一瓶化妆品那样托人在国外买一副助听器。道理都在前面叙述的内容当中了。</h1><div><br></div> <h1><b>助听器的局限性</b></h1><div><br></div><h1>佩戴助听器的唯一理由是对自己听力改善有一定帮助,戴与不戴有明显差异。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反而因佩戴助听器而“炸耳”,不如不戴。按现在的水平,这个问题不应当出现。不是机器质量有问题,就是前期检测或后期调试不好。遗憾的是,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很多。花了上万元买一副,因为炸耳闹心弃置的大有人在。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助听器的期望值过高。不少人会根据近视眼镜的联想想象助听器的效果。</h1><div><br></div><h1><b></b></h1><h1>美国著名医院妙佑诊所网页上说:助听器不会使您的听力恢复正常。</h1><h1><br></h1><h1>此外,助听器目前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很多。最突出的是,如果在大致范围内有不止一个声源,比如饭桌上同时有两三个人说话(聚会时的小组讨论),或者有背景声音的情况下听一个人说话,或者听喇叭里播放的声音,等等,效果都非常不理想,有时还不如不戴。</h1><h1><br></h1><h1>人脑在长期进化和后天训练中培养出具备无意识过滤不需要听见声音的能力,比如饭桌上只专注某一个人的声音。但是如果你用录音机录下同样场景的声音再播放,听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助听器基本没有这个“专注”能力,听到的大体是多种声音的综合体,更像录音机。这是AI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试想,如果没有马斯克介绍的所谓“脑机接口”,助听器即便有能力专注于多种声源的某一个声音,它又怎样能够知道你想听谁说话呢?这涉及到整个意识活动的系统。</h1><div><br></div><h1>关键是有所改善。正常情况下,佩戴助听器应该对你的听力有所改善。“有所”究竟是多少呢?我自己的体会,就是佩戴助听器以后明显不一样。跟自己比,千万别同别人比。</h1><div><br></div><h1>最后一点也很重要:适应助听器需要一个过程。初佩戴时一定不舒服,耳朵里有异物就不舒服。耳朵被塞满了,共鸣很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和以前大不一样。背景声音被放大了。如果这些感受明显甚至不可忍受,可以先尝试把“功率”调小一点,等适应一些后再逐渐回到应有的“功率”。</h1><div><br></div> <h1>祝所有有听力障碍的人,通过佩戴合适的助听器提高生活质量,有一个健康晚年!</h1><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