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内外总关情

思故乡牛智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探访完茶坊河之后,按照探访计划的设定一同前往十三边下的贺三改家里吃饭。路上李总拨打了数次微信视频之后,也留了言,但始终都没有得到回复。尽管也知道三改家没有信号,如他所说,三改需每天几次骑到边墙上去接收和回复信息。这次去十三边走长城天路,李总患了眼疾,眼睛又红又肿,所以闭着双眼和我们谈起了他和三改的过往。他说他和三改认识有差不多30年的时间了,他一直热衷于研究历史文化和古建,所以总要去一些名胜古迹去考查。他和三改的相识也是源于来到山西探究长城,他说到:“那一年我驱车来到十三边的脚下,却找不到去往边墙的路,恰巧看见一位妇女怀抱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在峡谷的泉井边休息。停下车询问了她,她认真地给我指点了一番,讲了十三边和圣山的传说,讲了明代总兵立三座碑的历史。离别之际为了表达我的谢意,我把车内为自己准备的一颗苹果递给了孩子。说实在的那个时侯没什么东西可送,′苹果对于这人间罕至的山野乡村来说是稀缺货,三改也有些不好意思,推让了一番把苹果留给了孩子。至此后的几十年里,我经常会带一些各地历史文化学者和朋友到此游访,由于路远地偏,总要到三改家去吃一顿家常饭,朴实的夫妇总是热情的做边塞最地道的莜面、炸糕相待。吃完后还硬是不收我们付的饭钱。而我们除了给她们预备一些异地特产外。饭钱也尽可能地多留一些。黄土高原和游牧草原相交的山地,他们夫妇挣钱实属不易,对我们而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夫妻的那份朴实无华与真情实意。有一年深秋,万山红遍,长城隐现在色彩斑澜的山脊上。我们一行十一人探访长城边贸,三改正在收土豆,看到我们后现焖土豆,对于从云石堡马市口徒步过来的十一人,简直就是美味。是补充体力的最佳饭菜,新土豆的香味至今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现如今三改的孙子也有六七岁了。在与他们夫妇多年的交往中,我们彼此间早已从友情化为亲情了。三改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叫我李广哥的人。”李总讲完了他和三改的故事后,车内陷入了一阵沉思。是啊!真情往往都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在这平淡的交往中。多数人认为情感关系的平等性是一种理想状态,而今天我真正感受到了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真情实感,它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这种关系不是基于外在的地位价值观和个性来建立的,而是双方在交往中能够保持平等的心态和地位,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这种情谊,仿佛是长城脚下的小野花散发出的那种淡淡幽香。</p><p class="ql-block"> 临近中午,由于三改在山下没信号,没有回复。我们临时决定去右卫古城拜访一位研究汉唐文化的老学者。按子阳的建议我们来到了去年吃住的那家聚源饭店,吃饭间三改也给李总打来电话,饭后我们再次启程来到了十三边,残垣断壁的旧村庄凝聚了历史的沧桑,李总用手指了一下沟谷对岸几百米远山腰上长城烽燧下那几间房屋便是三改家了。五分钟便进了她的院子里,她也早已在院里恭候我们了,只见她的身材不高,略显的胖一些,圆圆的脸上流露出歉意,又热情的邀请我们回家。大家询问了他们的一些近况,三改在院子里简单地把她的大概情况讲了一下。她说她十年前养了十头牛,现在已有三十多头。每年夏天她们夫妇会在家里还会接待一些游客和背包探访者。由于她们紧邻长城,山西右玉和内蒙和林格尔县的林业局都把护林任务交给了他们夫妇,他们夫妇也成了名副其实跨省工人。离别之际,团队新朋友相互留了微信后,便沿着山间小路向圣山前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车顺着边墙内外绕行,来回穿梭在内蒙与山西之间。没过多久圣山渐渐地显现在眼前,蒙蒙细雨中的圣山显的更加苍翠雄伟,大家停留驻足,长城内外一览无余,塞内外茫茫群山翠绿相连,远处一条高速把北疆与内地连接的更加紧密。大家忘却了归途,不是明天有事须在今天返回呼市,此情此景我们真是有很多的不舍。上车离开前,大家不约而同地朝东南方圣山东边的长城脚下望了半天,心中想着山西右玉十三边还住着守护长城的三改他们一家。</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牛智勇,祖籍山西忻州,内蒙古凉城人,内蒙古师大毕业,任职职业高级中学教师,现和林格尔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专研地域文化和民族发展史。兼任内蒙古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研究中心研究员、呼和浩特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和林格尔县音乐家协会主席、和林格尔县作家协会理事、和林格尔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顾问等社会职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