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攸县古城

余小芳

记忆中的攸县古城<br> <br> 文/余小芳<br>在湘东有座小小的山城----攸县梅城,记忆中,梅城是沿攸河的一条从西到东的古镇,南面是攸河,北面是山丘良田,沿小河岸延伸,从西边攸河码头起到东头的码头至,由一些小古巷组成,慢慢发展成有西街,东街,北街,南街一条十字型的小城镇。<br>西街最长,然后就东街次之,北街是通往山丘农田的街只有百多米长,离十字路口五十米外有一西东走向分路。<br>这条路我小时走得最多,西头是渔塘,沿渔塘小路走过攸师,可到我家----静园。而分路往东去则是通往石虎岭的,我外婆家就住在那,坡下是通往县中的小路,我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br>十字街的南面是一个集市和一些济济挨挨的沿河岸而建的民居房子,大多是木棚的,也有些土砖屋,河对岸叫白茅洲,洲上是平平展展的良田,一些农民的茅草屋,最显眼是一白塔,白塔上有株传说的能让盲人复明的回椒树。这应是梅城古城的标志。<br>记忆中的攸河水清澈,清澈的能见到河里鱼翔水底穿梭在沙鹅石间戏水,攸水也是梅城人的饮用水,都说梅城女人漂亮,是这方攸水滋润了她们,让她们有不同一般女人白而细嫩的皮肤和那甜美的爽声。<div>读小学时,下午放学了,我常与同伴去西门下的浅滩挑水,总要在那戏耍,捞小鱼,捡漂亮的小石子,打水仗,玩到天黒才回家。</div><div>沙河岸边有很宽很长的沙滩,南门口的沙滩最大。那个年代,对犯人行刑都是在南门口沙滩上,那儿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有些恐怖。再淘气的男孩子也是不敢去那儿玩的。<br>我只去过一回,记忆中是那天放学了,街上许多人往南门那条通往沙滩的地方跑,说是今天要枪毙一个罪犯。<br>那时我小,看别人往那里跑,我也跟着往那儿跑。<br>到了沙滩,看好多人济在一堆议论着。我也好奇着,就往人堆里一钻,哇!正好看到那被枪毙的死人的脑袋,还流着血.......吓得我连忙往后挤出人群,接着沤吐了起来,这是我第一回看到,也是人生中唯一回看到的被杀死的人惨相。记得好几天都在恐怖的恶梦中,打那后,我基本不去南门了..<br>不过,十字街头集市还是很热闹的,从早晨八、九到下午四点多。十字街上挤满了熙熙嚷嚷的人流,肩挑着箩筐、背扛背篓的乡下人,忙着出卖自己的农副产品,鸡、鱼、鸭、各种蔬菜……将整个十字街头左右两旁塞得满满的,城里的婆婆、媳妇、还有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挤在街道的中心挑拣着各自需要的农副产品。争斤较两的吵骂声,鸡鸭的叫声,加上那些摆地摊的吆喊声,使整个小城显得热闹非凡。 尤其是每一年到春节来临时,十字街边的几家铺子早早贴出了鲜红的迎春对联给小城镇更添了几分喜气。<br>攸县梅城十字街,是整个小城镇最繁华的地方。而西街最长,由一些大大小小的店铺组成有数百米。最西头是长途汽车站还有码头,河那边南通往茶陵的公路。西街北边的珍珠巷有邮电局、粮店,我家就在珍珠巷里。紧挨着县公安局,电影院、老牙坪。<br>老牙坪是梅城人开会聚集之地,图书馆、烈士公园,商业局、县政府,西街南边是商铺。<br>记忆中的梅城长街两边都有长廊,木柱子,砖瓦顶,刮风下雨都不怕,不用带雨具的。西街是全梅城的商业活动圈,也是文化活动圈。 <br>小时候,梅城每天早晨是一阵支呀支呀土车声,那是赶早市的农民进城了,那声音回荡在小城黎明的天空,敲醒了城里人酣畅的睡梦,我常常在这声响中睁开了惺忪的睡眼。<br>我也常去临街住的小伙伴家玩,她们家开药店,药店有一条长长的木椅。记得我坐在那长长的木椅上,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有穿皮鞋的,有穿布鞋的,还有赤足的.......我数也数不清。<br>尤其是春节放鞭炮,可热闹了,要放好多天,那街上满是厚厚的红红的,绿绿的鞭炮纸,还有爆了红黄绿的汽球皮......,梅城古朴、简单、平和。<br>梅城的小吃也让人回味,虽然那个年代并不富裕,整个梅城,专供百姓生活消费的去处并不多见。城内稍有点名气的只有老国营副食品店、老国营百货商店、老国营交通饭店.动物饼干,方块红糖,硬糖粒就是我们小孩子奢侈食品,不是过年是难得吃到的,但大人们会自己做一些“饭杂”即用米,红薯做食品给孩子吃,红薯片,干的,半干半湿的猫屎薯片黄黄的透明的,吃起来软软的甜甜,还有猪耳朵”也有不少攸县人叫它大花片,是用米粉做成,在攸县传承上百年。<br>最诱人的还是两种,一个名叫油坨子另一个叫“牛舌子油货”是用黏米和糯米两种原料做成的东西。热腾腾刚从滚烫的油锅里捞起,油坨子用荷叶包起 ,“油货”中间有个洞,用竹签一个个地串起来,给孩子们吃,吃起来软糯可口,油坨吃起来有荷叶香味,“油货”放了葱花的,也很香。<br>小时很喜欢过年,觉得故乡很美丽,有好多好吃的,也从来没想过长大了会离开故土。现在想回去看看都难成行。故乡的味只给在记忆中回味。<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