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马湖风鱼

九舟渔府孔祥亚

<p class="ql-block">骆马湖边最早腌制风鱼的当属随河船的渔民,随河船的渔民大多都是清末的时候自山东随着大运河迁徙而来,随河船的渔民不是骆马湖的原住民,没有土地,以船为家,以捕捞水产品为生;早期因缺乏相应的保鲜技术,渔民是异常辛苦的,常常夜间便开始进行捕捞,为了就是能让新鲜的鱼类在天亮之前赶到附近的集市进行售卖。若是渔获丰足之时售卖便成了渔民的难题。为了储存渔获延长保质期,渔民往往在捕捞后立即把鱼处理干净,抹上一层大盐,然后细绳穿过鱼嘴,串挂在渔船上、芦苇荡中,风吹日晒,吃时经过风干和腌制的鱼肉,片片如蒜瓣一般,入口层次分明,反而更加美味,卖风鱼成了当时渔民增加收入的一项手段。</p><p class="ql-block">1958年,骆马湖水库蓄水后捕捞产量上升,水产品保鲜亟待解决。1965年,骆马湖供销社在设立水产收购站,在皂河渔场成立腌腊厂专业腌制风鱼,1975年,成立县水产供销公司,在杨河滩、三湾、闸坝等区域设点进行风鱼腌制、水产品保鲜、加工和经营。</p><p class="ql-block">1980年,宿迁县水产供销公司投资74万元,在杨河滩建1092平方米冷库1座。冷库日制冰能力6吨,贮水量100吨,冷冻8吨,冷藏200吨。年加工量500吨以上。冷库配有冷藏车2辆、运输车2辆、收购船2艘。1982年,冷库贮藏量650吨左右。随着冷藏技术的完善,骆马湖畔相关的腌腊厂和风鱼收购点相继关停。</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村居对持渔簖证的渔民进行了国定渔簖地划分,骆马湖的渔民有了自己的自留地,渔获不断增加,每到冬季腊月渔民还是喜欢腌制风鱼过年,风鱼腌制已成骆马湖渔民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习俗。</p><p class="ql-block">腌制风鱼需要经过清洗、腌制、浸泡、晾晒等好几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骆马湖畔制作风鱼正常以草鱼、鲤鱼为原材料,重量以10斤以上为宜。这两种鱼的个头大,肉质鲜滑紧实,腌制出来口感好,是腌制风鱼的最佳选择。近年来白丝、桂鱼、武昌等鱼也进入了风鱼的行列,腌制风鱼最好采用活鱼,清理的时候,一般会在鱼的脊梁骨处划开长口至鱼头处开片,放入清水池中进行清洗,清洗的过程中要将鱼鳃及鱼腹内的黑膜撕掉,换水浸泡两小时,待血水浸出后、将鱼取出控水准备腌制,渔民腌制风鱼喜欢用陶制大缸,鱼整齐码进大缸,一层鱼、码一层盐,鱼在食盐的包裹下,像是穿了一套水晶衣,十分透亮。为了让鱼能够迅速入味,最上层要用一块大石头压下,冬季一般腌制3-5天即可出缸晾晒了。晾晒风鱼有最关键的两点:一是腌好出缸后风干,而不是晒干,风制时在鱼腹用竹签支撑将鱼展开,然后挂在通风的晾晒架子上,一排排风鱼悬挂着,不仅是美味,更是美景,一般风制7天以上即可食用了;随着现代人口味的提高,腌制风鱼的口味也在日益多样化,由早期的单一食盐腌制发展到有多种味道,如酱油味风鱼,五香风鱼,十三香风鱼、香辣风鱼等。</p><p class="ql-block">风鱼,不仅保持了鲜鱼的高蛋白与鲜嫩肉质,且经过多种香料、阳光和冬风的酝酿,肉质会变得更加鲜香,富有滋味。经历了一刀工、二炒料、三腌制、四浸透、五晾干、六上色、七风制、八定味!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晒干后的风鱼十里飘香,还透着油光,看着就让人心动。坚守传统腌制方法,让骆马湖的风鱼受到了各地食客的欢迎,也让渔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风鱼作为骆马湖特产,是骆马湖渔民与时间共同酿制的美食,寄予人们年年有“鱼”的愿望。</p><p class="ql-block">风鱼烧腊肉,是骆马湖船菜一道经典的菜肴。风鱼提前浸泡两小时泡出盐分,腊肉切片放入锅中炒出油,放入葱姜蒜爆香,放入风鱼,大火翻炒,依次加入香醋、甜油、开水,大火五分钟后转小火,待汤汁浓稠时出锅,出锅时撒入青蒜香菜及胡椒粉,便可上桌食用。</p><p class="ql-block">风鱼与腊肉同烹,鲜香互补,五花肉吸收了风鱼特殊的香味,风鱼也融合了五花肉特有的腊味,不论是吃肉或者是吃鱼,皆变得鲜美绝伦、香而不腻,可以说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骆马湖味道。</p><p class="ql-block">过年时节,来到骆马湖畔,渔民的家门口一排排的风鱼进行晾晒。一眼望过去,充满了“年年有余”的富足感。骆马湖的风鱼不仅是渔民们自家过年所食,还对外出售,很是行销,成为宿迁“腊味”的代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