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论文说人话郑君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 敏 卓</span></p><p class="ql-block"> 我和郑秉多先生相知交往十多年,对他是比较了解的。先生生性耿直,棱角分明,为人本真,坦率健谈,有一种傲然的风骨,儒雅内敛的君子风范。我们聊得多,投缘也投机,常在一起谈社会、谈人生、谈文学、谈艺术,所谈所论决不是人云亦云的堂皇之言。也许是读多了鲁迅的作品,身上便有了鲁迅的特质,对人对事看得透彻、看得清晰、看得深远,他的谈吐总是给人启迪、令人深思、发人深省。</p><p class="ql-block">几十年逆境中的生活经历,艰难多变的工作环境,并未摧垮他的意志,他有定力,有坚守,几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埋头读书练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使他的内心变得强大,持之以恒的磨砺,催生了他多方面的艺术潜能丰厚的知识积累,使他拥有了雄辩的口才。退休之后,他老当益壮、勤奋笔耕,先后撰写集结成了《流水心声》《四十岁苦旅》《应俗例隅》《郑秉多墨迹》等著作。尤其是2023年10月出版的《思想艺术论》,与之前编印的几本书相较,很明显地上了一个层次,收入其中的文章有见地、有分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不论是论说内容还是版式设计,都倾注了作者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匠心。可谓厚积薄发,大器晚成。</p><p class="ql-block">郑秉多多才多艺,才情不凡。既擅长书法,工于诗词,又善写杂文,精于评论。如今已年过古稀,却作品迭出,美文频发。他出手快,产量高,让人赞叹。他涉猎面之广,品位之高,精力之充沛,思维之活跃让人敬佩、教人羡慕。</p><p class="ql-block">旬邑古有崇尚书画的传统,从明代文在中、文翔凤以降的文氏家族,到清末翰林肖芝葆,以至民国时期的“四轩”,都是声震士林的书画大家。写毛笔字在旬邑是一种普遍现象,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平民书写、生活书写、实用书写。事实上,把书法融入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和文化血脉中,这也许正是书法的本位。旬邑的文人大都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郑秉多也不例外,他从小就受到家学规范、扎实的书法训练,遍临诸帖,从传统碑帖中汲取营养,将厚重的北碑与流畅的章草有机结合起来,字字传承有宗,法度严谨,尽性尽情。正是这样乐此不疲,坚持书写,加深了他对书法的认识和兴趣,巩固了他书写的技能基础。或许是出于一种文化的自觉,或许是出于一种交流的需要,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写的字就是“书法”,更想不到什么书法家。恰恰如此,无任何功利的书写成就了郑秉多。当地人普遍认为,郑秉多善于舞文弄墨,有“两把刷子”,书法水平不容小觑。</p><p class="ql-block">在旬邑城乡经常会看到郑秉多的书法作品,体势多为行草书,形式多为条屏和对联。以我的认识和理解,他的书法融合了多种书体,从传统碑帖中摄取了足够的营养,他的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风格纵逸雄浑、峻峭方正,亦含有秀逸摇曳、顾盼有姿的特点。如今许多人写字是求媚趋妖,吸引人的眼球,而郑秉多写字并非讨巧炫技。他的字一如其人,端庄劲健,线条灵动,挥洒自如,墨趣盎然,独具神韵,表现的是一派文人情怀和雅兴,有着深厚的文化感和生命力,每幅作品都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郑秉多是一个才思敏捷,个性鲜明的人。不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都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文人聚会时,老郑在,老郑是主题,老郑若不在,老郑就是话题。这主要缘于他读的书多,看书看得快、看得准、看得透,善于从纷繁的事像和文字记述中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为惊人的语言,他博闻强记,储存了深厚的人文底蕴。阅读的过程,他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而且能让读过的书萌芽发枝,生新气象。以诗词对联抒发感情,表达思想,揭示生活底色成为他惯用的写作形式。他写田园、写故乡、写亲情、写生离、写死别……以此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个情怀的根源就是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吟咏诗词对联对他而言,是一种精神愉悦和灵魂舒展。</p><p class="ql-block">闻一多说,格律诗是“戴着脚镣跳舞。”郑秉多把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对命运的冷静审视,对过往的深刻反思,对远方的心灵游走,对广阔世界的探索发现,悉数写进了诗词对联,不仅写得自然从容,冷静睿智,且总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他的律诗,写得自然奔放,游刃有余,从用典到句式,从对仗到平仄都很讲究,这在他的《流水心声》《四十岁苦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完全可以看出他的学养、志趣、眼光、心胸和见识,也可看到他对传承文化的深切领悟和独到理解。</p><p class="ql-block">诗词创作需要有激情、状态,有创造力。郑秉多先生对于哲学、宗教都有相当的智识。他的诗词对联简约、精炼,深刻,极富启迪性、哲理性,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总以为,无论什么文体的作品,倘若没有哲学底蕴,不管文字多么优美,多么圆熟,都无法遮掩其内容的苍白。无疑,郑秉多的诗词对联时时有哲理的火花闪烁,处处有禅意的浪花翻滚,思想表达有穿透力,意境创造富于韵味。</p> <p class="ql-block">写作需要天赋,也需要诱因和机缘。旬邑籍著名作家张俊彪文学馆落户旬邑,特别是参加广东省作家高小莉一行赴旬录制张俊彪专题片座谈会之后,郑秉多先生的评论写作潜能喷涌而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张俊彪数十部、上千万字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源泉,让酷爱文学艺术的郑秉多如同发掘到一个富矿,一头扎进文学馆,认真研读张俊彪先生的原著,反复梳理、比较,吃透作品,消化作品,一挖再挖,久久孕育,深思熟虑,他找到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角度,一动笔便一发而不可收,他以超常的毅力,连续写出了十六篇系列评论,这可以说是一种“井喷”现象。每一篇评论都融进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然后将其凝练成独到的见解和表达,每一篇都是有分量有见地的厚重之作,读起来有一种直指人心的穿透力,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思辨与批判意识。他把自身的才情发挥得汪洋恣肆,将自身的思想水平表现得淋漓尽致。读他的系列评论,完全可以想象他所付出的艰辛。如此出手不凡,决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缘于他广博丰厚的知识积累,敏锐独到的眼光和老辣犀利的文笔。敢于对一个享誉全国的著名作家的作品评头论足,说长道短,更需要才气,需要胆识,需要勇气。我以为这是郑秉多和张俊彪的思想达到了神奇的契合,这是文学之幸,更是旬邑之幸。在旬邑的作家队伍中,写小说、散文、诗歌的都有,就是缺少写评论的,文学评论在旬邑乃至全国当代文学中是“弱配置”,总是滞后于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往往被边缘化。可以说,郑秉多是旬邑乃至陕西文坛杀出的一匹黑马,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他的文艺批评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中完全可以看出他的思维逻辑缜密,论述方法严谨,已经具备了一个评论家所必须的素养和潜质。目前他是全县唯一一个省级评论家,这绝对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郑秉多还对广东作家高小莉的作品连续写过八篇评论,对陕西作家李红的长篇小说《潮起潮落》一而再,再而三地写了五篇评论。我所见过的评论家对一个人的作品充其量写两三篇评论,就已经筋疲力竭,而郑秉多对他们的作品能从多维度,主体观照,呈现出一种多层面的思维构架,深入浅出的论述,充满了活泼的灵气和深入的辨析,客观公允,有说服力,映射出思想的光芒,吸引人,耐读。</p><p class="ql-block">他不仅注重艺术作品本身,还关注作家的出身、经历,对评论对象进行全方位深入研究,条分缕析,层层深入,解剖细致,评说通透,处处表露着他对作家、对人性的终极关怀。能够客观地把握论述对象,有着独特的视角和解读。能够把一些传统和时尚的观点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在常人认为很平常的地方,发掘不同于常人的东西,提炼了它的价值意义。因而他的评论有一种鞭辟入里的深刻,有一种入木三分的犀利,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意。</p><p class="ql-block">郑秉多博览群书,思想睿智,视野开阔。不论是著名作家还是普通作家,不论是长篇巨著还是短篇小品,不论是作家诗人还是画家书法家,地不分南北,人不分高低,都在他的视野范围之内,都是他评论的对象,他所写的评论不是蜻蜓点水的只言片语,也不是浅尝辄止的急就章,而是花了大量精力,认真研读原作,立意高远,见解独到,文辞精当,纵横捭阖,每篇评论都折射出他宽广的心胸和博大的情怀,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的谙熟。如今的有些评论,车轱辘话说了一箩筐,很少能说到点子上,有的是隔靴搔痒的泛泛而谈,有的是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一味追捧,有些过头的赞谀往往令人生厌,有些不切实际的拔高也令人反感。郑秉多所写的评论言之有物,句句击中要害,让人信服。</p><p class="ql-block">功夫不负有心人。郑秉多专注于文艺评论,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他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实现了新的突破,评论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结集出版了《思想艺术论》,完成了人生的转折,证明了自身的价值。</p><p class="ql-block">郑秉多先生精力充沛,文笔迅捷,思如奔涌之泉,文似绚烂之花,令人刮目相看。古稀之人有如此质量,夕阳生命有如此光彩,着实是我辈的榜样,期待先生写出更多更好的文艺评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陕西旬邑人,1963年6月出生,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史志协会理事。主编两部巜旬邑县志》及《旬邑文库》等图书20多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