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郑板桥有一首咏物诗《竹石》,全诗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用来比喻坚定的立场和强劲的韧性。今天,广电行业已经成为“夕阳产业”(据说有的领导不喜欢这一说法,但是愿望不能等同于实际)。大浪淘沙之后,这个行业形形色色的人都浮上了台面,价值观斑驳陆离。但是,今天在节目一线,确实还有一批记者、编导、摄像、主持人、播音员,倔强地坚守自己的专业主义,兢兢业业地做着广电手艺人。</p><p class="ql-block"> 我对手艺人特别尊重的态度,可能源于老领导们。城市频道的老总监、后来在广电业内叱咤风云的人物景志刚在频道会议上多次强调,“我们就是手艺人”“天塌下来压不死手艺人”“技多不压身”。我当总监的时候更走极端,多次大言不惭地宣传“管理不产生生产力”(即资源要优先分配给一线员工),主张“不养坏人,不养懒人,不养笨人”(所谓笨人就是指业务技能不够强)。在全国的广电业界,江苏城市频道团队的整齐、专业程度当时是广受赞誉的。</p><p class="ql-block"> 2006年从体育频道来了一位叫周维华的编导。2004年曾以全国省级电视体育媒体联合体的身份——今天体育资源成了央视的独家资源,这个联合体也不复存在了——参加过雅典奥运会的报道。他多次承担国内赛事直播,就在我面前“吹牛”。我也大致知道了体育赛事直录播与文艺晚会、访谈等电视直录播不同,前者没有彩排、赛场情况多变、比赛结果不可预知,后者可以事先彩排、事后打磨。所以体育赛事导播更需要协调、指挥、组织、调度各个摄像机位、慢动作回放、字幕、音频等,使各系统人员进行有序配合。说到底,体育直播的镜头设计是至为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比如,在排球比赛转播中,进攻方组织进攻将球扣死,进攻方得分。常态转播是,从全景切换到得分选手拍手相庆的中景,然后再给裁判中景,最后切回全景。这样的导播切换手法中规中矩,但细节不够丰富。而他的切换手法是,攻方队员在组织进攻时切全景,球扣死时切防守队员的近景(如“手拍地板”或是“遗憾”的面部表情),再切攻方队员“庆贺”的面部表情。然后才是裁判示意攻方得分的中景。这时再切一个局部小全景的观众反应镜头,最后回到全景,就更理想了。失分队员的表情稍纵即逝很难捕捉,需要有一定经验的摄像才能完成。但是实际上训练有素的摄像和导播都应该在那里“伺机而动”。像老周这样的“手艺人”当时在直播线的前前后后还有一大堆,他们很快被运用在城市频道的大型事件直播中。比如,刚刚开播的《城市午间特快》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直播报道中就找到了用武之地。</p><p class="ql-block"> “手艺人”忙于业务,没有时间经营人际关系,在领导面前的表现和沟通(情商)往往连“中等之材”也谈不上,于是个人的升迁和发展也就很受阻滞。更严重的是,广电在铺摊子、大发展的年代里又着实需要管理干部,于是就难免出现了靠嘴皮子、靠虚头巴脑的功夫反而容易上位的现象,在业务部门则出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手艺人”的职级设计、生涯规划等很不规范,对他们的积极性是一种压抑。我自己也是一名“手艺人”,如果不是因为对自己的手艺充满自信,当初断无可能从工作了十年的地方转换赛道。看到这一现象,除了尽我所能呼吁各项制度措施的健全之外,对广大默默无闻的一线技术型员工更是从心底里增添了敬意。</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早已退到了二线。将来,我如果总结人生,一定会为自己曾经是一名电视“手艺人”,培养过“手艺人”,为“手艺人”的生存环境鼓与呼而感到欣慰。(2024-6-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