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小朋友们一同走进了王维的《鹿柴》世界,去感受诗句中听觉与视觉的美景。</h3> <h3>📜王维的故事<br>王维在他17岁那年,他独自离开家乡去京城赶考。每当看到别人朋友齐聚在树下饮酒作诗,他都会感到孤单和寂寞,特别想念家中的亲人。时间过得很快,到了九九重阳节的这一天,王维想起自己的亲友会相约到高高的山顶玩耍,而今年朋友当中却单单少了他一个人。于是王维放下了书本,登上了高处去眺望自己的家乡。听到这里,孩子们都猜出了王维写下的那一首千古流传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r>但王维用诗词记下的可不只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通过《鹿柴》这首诗,来看看今天的王维心情是怎样的。</h3> <h3>🎓**《鹿柴》的学习**<br>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这首新的古诗。在识字环节,大家已经能流利地念出整首诗了。但是,有两个字的读音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br>首先,是题目“鹿柴”中的“柴”字。这可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柴火哦!在这里,它是一个通假字。这是在古人用到一个字,却一时想不出这个字,就用了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的情况,本来要用到的这个字称为“本字”,而临时用到的字称为“通假字”。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字都可以被叫做“通假字”,只有人们长期使用,并且被大家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传下来。<br>“鹿柴”中的“柴”当读作zhài,意思是篱落的乡野别墅的意思。</h3> <h3>接下来,我们进入了古诗的意境。前两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br>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清幽的山谷看不到一个人,却能听见远处传来人的说话声。我们用一个情境来模拟了一下这样的氛围,就像教室安静得连一根针落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我们静悄悄的、非常安静的时候,才能听见一根针掉落在地上,而当我们说话或吵闹时,这样的声音就听不见了。王维也是用这样的方式在形容空山非常幽静,连远处人说话的声音都能听到。</h3> <h3>后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br>这里出现了另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字:“景”。<br>“景”字在古语里有两个读音,分别代表了两种意思,一种是读yǐng,是影子的意思。另一种读jǐng,是“日光”的意思。<br>而王维作为千年前的诗人,我们没有办法通过与他交流得知他写下这首诗时真实的想法,但是通过后来的分析,有的人认为他这里描述的是深林中的树影,而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他描述的是透过密密的树叶,阳光照射下来映在青苔上的错落有致的美景。所以今天我们将这个字读作jǐng。</h3> <h3>前两句告诉了我们诗人王维听到的,而后两句则告诉了我们他看到的。<br>仿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色的青苔,这样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了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美好画面。</h3> <h3>🎨创意绘画<br>学完了古诗,孩子们都跃跃欲试,想要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于是,我们进行了接龙绘画活动。每个孩子都有10秒钟的时间,选择一种颜色在白板上画下自己对古诗理解的某一部分。最终,全班孩子共同绘制出了一幅《鹿柴》景象。</h3> <h3>🖋️描红古诗<br>最后,孩子们用描红的方式,在纸上写下了这首经典的古诗。他们认真地一笔一划地描绘着,仿佛在与千年前的王维对话。</h3> <h3>随着夕阳的余晖渐渐褪去🌇,我们《鹿柴》的古诗之旅也即将画上句号🎨。但请别急着告别,因为在这片奇幻的古诗世界中,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埋下了一颗种子🌱——那是对美、对自然🌳、对文化的热爱与向往💖。让我们一同期待这些种子在未来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