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鸿雁:是鸭科、雁属的大型水禽。体长90厘米左右,体重2.8-5千克。嘴黑色,体色浅灰褐色,头顶到后颈暗棕褐色,前颈近白色。远处看起来头顶和后颈黑色,前颈近白色,黑白两色分明,反差强烈。</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3年7月18日——濒危(EN)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年)》</span>。</p> <p class="ql-block"> 鸳鸯,别名乌仁哈钦、匹鸟、官鸭等,是鸭科鸳鸯属一种鸟类。鸳鸯属于小型鸭类.,重量约为428克~693克,平均体长为43厘米~51厘米。雌雄异色,雄性鸳鸯繁殖期时,从额部到颈部有艳丽的羽冠,头顶两侧有纯白色的眉纹,三级飞羽的最后一枚外羽片的内羽片扩大呈扇状,直立如“帆”,呈栗黄色;非繁殖期的雄性鸳鸯体色与雌性鸳鸯相似,总体上呈现灰色和白色到棕色和绿棕色不等,头顶无羽冠,雌性个体也缺少金属光泽和直立帆状羽,胸、胸侧、两胁棕褐色杂以淡色斑点。当地鸳鸯有点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18年,鸳鸯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21年,鸳鸯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等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span></p> <p class="ql-block"> 凤头麦鸡是鸻形目鸻科凤头麦鸡属鸟类。体型中等。腿长;头顶具细长羽冠。嘴黑色,头顶至羽冠黑色;脸白色,眼下方有一黑斑;喉黑色,链接至上胸的黑色宽环带;背、翼上覆羽及三级飞羽绿色,具金属光泽;尾下覆羽棕色;尾羽基部白色,端部黑色,末端羽缘灰白。雌鸟弱冠相对短,喉常有白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凤头麦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5-2016年为近危(NT)。同时,它也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三有”野生动物名录。在中国,凤头麦鸡被列为二级《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 灰头麦鸡是鸻形目鸻科麦鸡属鸟类,繁殖期头、颈及胸灰色;胸部和腹部之间有黑色胸带分隔;背部及两翼大部分覆羽褐色;腹部和腰部白色;尾羽基部及边缘白色,近末端有黑色斑块。非繁殖期头颈部染褐色,颏及喉部白色,胸带不明显。初级飞羽黑色,其余飞羽及与之相邻的部分覆羽白色;虹膜红褐色,眼圈黄色;嘴尖段黑色,后段黄色;腿和脚黄色。</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span>。</p> <p class="ql-block"> 金眶鸻俗称黑领鸻,是鸻形目鸻科鸻属动物。体长约16厘米的小型涉禽;嘴黑色,下嘴基部黄色,眼周金黄色,眼后白斑向上延伸到头顶,左右两侧相连,前胸黑环较宽,脚橙黄色(在繁殖期时为淡粉红色),飞行时翼上无白带。</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黑颈鸊鷉是鸊鷉科、鸊鷉属下的一种中型水鸟。体长25-34厘米,体重约0.5千克。嘴黑色,细而尖,微向上翘,眼红色。夏羽头、颈和上体黑色,两胁红褐色,下体白色,眼后有呈扇形散开的金黄色饰羽。冬羽头顶、后颈和上体黑褐色,颏、喉和两颊灰白色,前颈和颈侧淡褐色,其余下体白色,胸侧和两胁杂有灰黑色,无眼后饰羽,野外易识别。</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8月7日——无危(LC)。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span></p> <p class="ql-block">凤头鸊鷉:体长为50厘米以上,体重为0.5-1千克。前额和头顶部黑褐色,枕部两侧的羽毛往后延伸,分别形成束羽冠。脚的位置几乎处于身体末端,尾羽短而不显,趾侧有瓣蹼。瓣蹼十分发达,除了适于游水之外,在陆地上几乎是寸步难移的</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8月11日——无危(LC)。</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年)》</span></p> <p class="ql-block"> 小䴙䴘是䴙䴘目䴙䴘科小䴙䴘属鸟类,又名水葫芦、王八鸭子、油鸭、刁鸭。体长约27厘米。繁殖期脸颊、喉部和前颈栗色,头顶及后颈深灰色,背部褐色,胸腹部灰色;非繁殖期后颈及背部棕褐色,脸颊、喉部、前颈及胸腹部米黄色;幼鸟羽色似成鸟非繁殖羽,但脸颊、喉部及颈侧为黑色、白色和棕色相间;嘴繁殖期为黑色,基部具显著亮黄斑,非繁殖期嘴浅黄色,上喙端部色深;虹膜黄色,脚蓝灰色。</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由于大量湿地遭受到填埋、围垦、污染、养殖业等不同程度的破坏,适宜生境不断减少,小䴙䴘的适宜分布地日趋破碎。</span></p> <p class="ql-block"> 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鸟类的通称,又称点水雀、尾颤儿。体形纤小秀丽,嘴形细长,嘴须发达;脚细长,后趾有长而下弯的爪。背羽纯色,无纵纹,尾呈圆尾状,中央尾羽较外侧尾羽为长;雄鸟上体自头后至腰际均深黑色;胸部辉黑;翼表黑底而缀白斑;其他部分为白色;雌鸟黑色部分较淡,背部常现褐色;体色大多由黑白两色组成,或由黑色、黄色、白色、灰色、绿色组成。 </p><p class="ql-block"> 《诗经》中有“鹡鸰在原,兄弟急难”之句,古人认为此鸟“飞则鸣,行则摇,有急难之意”,常用来象征兄弟友爱之情。<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黄鹡鸰、灰鹡鸰、白鹡鸰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 白骨顶是鹤形目秧鸡科骨顶属鸟类,又称骨顶鸡、凫翁。成鸟体羽灰黑色,头颈部尤深,内侧飞羽具白色羽缘,形成白色翼斑,飞行时可见;翼外缘和胸腹部略沾白色;虹膜红褐色,喙和额部的甲板为纯白色,胫裸露部分和跗跖为灰黄绿色,趾和瓣蹼为灰白色。雏鸟主体被黑褐色绒毛,喙尖白色,喙基和额鲜红色,脸部至颈基部由橘红过渡到橙黄色。雌雄无明显差异。</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 ver 3.1——无危(LC)。(全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 ver 3.1——近危(NT)。(欧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20年9月30日,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白骨顶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除适量保留种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导养殖户停止养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 黑水鸡是鹤形目秧鸡科黑水鸡属鸟类,又名红骨顶、红冠水鸡。成鸟头顶、后颈和上背灰黑色,泛蓝光,其余上体深褐色;翼缘和第一枚初级飞羽外翈白色,飞羽蓝黑色,尾羽黑褐色;下体为泛蓝的灰黑色,下腹中央沾白,两胁各具一条明显的白色边缘;尾下覆羽黑色,两侧白色;虹膜红色;喙先端黄绿色,上喙基部至额板鲜红色;脚亦为黄绿色,胫裸露部分的上部具有鲜红色环带;雏鸟被黑色绒羽,喙尖白色,额亦具有红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20年9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黑水鸡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除适量保留种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导养殖户停止养殖。</span></p> <p class="ql-block"> 鸬鹚是鲣鸟目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别名鱼鹰或水老鸦。身体呈流线型,下体较扁平,颈长而柔韧,翅宽长且钝,脚强健有力并置后。虹膜红色;喙灰黑色;脚黑绿色;周身几乎全部黑色而具有绿褐色的金属光泽;繁殖期头后具白色丝状羽,下胁处有一白斑,非繁殖期这些特征消失。幼鸟体羽为褐色。</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已纳入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span></p> <p class="ql-block">大苇莺: 是莺科苇莺属的一种动物,体长18-19厘米,体重22-29克。体型略大的褐色苇莺。具显著的皮黄色眉纹。上体呈橄榄褐色。下体乳黄色。第1枚初级飞羽长度不超过初级覆羽。虹膜褐色;上嘴褐色,下嘴偏粉;脚灰色。</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 翠鸟属是佛法僧目翠鸟科中的一属。自额至枕蓝黑色,密杂以翠蓝横斑;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因背部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而通称翠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列入中国国家《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span>。 </p> <p class="ql-block"> 柳莺属于雀形目柳莺科鸟类,鸣禽类,俗称柳串儿或槐串儿,是我国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小型食虫鸟类。</p><p class="ql-block"> 柳莺种类很多,常见有黄眉柳莺、黄腰柳莺和极北柳莺三种。体型纤巧,比麻雀更小些。上体皆为黄绿色,偶也有暗褐色;腹羽白色,略显黄绿色斑;具黄色、黄绿色或淡黄色眉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柳莺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柳莺数量稀少,濒临灭绝,不同种类有二级或三级保护动物。</span></p> <p class="ql-block"> 丝光椋鸟是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鸟类。身长23厘米左右。羽长而尖细。头顶和后颈均白色而沾棕灰色;背、肩、腰和上覆羽银灰色,并有蓝绿色和紫色的金属光泽;上胸白色之下有深灰色环,胸部中央灰褐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鸟带灰褐色,光泽较差。</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成为“三有”动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22年11月,“华北明珠”白洋淀最新发现并经专家鉴定确认新增4种国家“三有”保护鸟类,丝光椋鸟在列。</span></p> <p class="ql-block"> 黄臀鹎,又称黄屁屁,是雀形目鹎科鹎属鸟类。成鸟额、头顶至枕部黑色,无明显冠羽,眼先和眼周亦为黑色,耳羽灰褐色,上体土褐色,尾暗褐色具不明显横斑,翼暗褐色,飞羽具淡色羽缘;下体颏、喉白色,喉侧具不明显的黑色髭纹,上胸灰褐色,形成宽环带,胁部泛烟褐色,尾下覆羽鲜黄色,其余下体乳白色;虹膜茶褐色,喙和脚黑色,下喙基部两侧各有一小红点。</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 绿翅短脚鹎是雀形目鹎科短脚鹎属鸟类。绿翅短脚鹎成鸟额、头顶和枕栗褐色,羽呈尖矛状,先端具明显的白色羽轴,眼先灰白色;颈浅栗褐色,肩、背和腰橄榄褐色微泛黄绿色;尾橄榄绿色,翼上覆羽橄榄绿色,飞羽黑褐色,外用黄绿色;下体颜、喉浅灰色,颜至胸部有灰白色纵纹,胸棕灰色,两胁泛橄榄棕色,腹棕白色,尾下覆羽淡橄榄黄色;虹膜暗红色,啄黑色,脚肉色至黑褐色。</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