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82||为什么去教育部?

<p class="ql-block">  抓住最后几天的自主学习时光,有些同学写总结,有些同学做ppt,还有些同学则已经开始整理回国的箱子。我也按照计划,今天去新加坡教育部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  八点就出发了,因为在潜意识里还是觉得早上早点是凉快一点,虽然事实上,早上与中午也就一两度的细小差别。</p> <p class="ql-block">  徒步到陈嘉庚地铁站,我再次查看了交通卡里的余额,发现是➖0.3,怪不得昨晚刷不了公交,还纳闷明明还有两块钱的,怎么不能刷?现在看来,应该是昨晚我从芽笼坐地铁回来,在陈嘉庚出站的时候,费用还没有立即扣除,所以还显示有两块多钱,后来准备坐公交的时候,费用刚好扣掉了,所以没钱不能坐了。我再次充了10元新币,同时吐槽新加坡的公交费也真是挺贵的。跟国内相比,基本上就是五倍的差别,也就是国内两元的距离,这里要十元。</p> <p class="ql-block">  刚好是早高峰,我从蓝线转橙线,两条地铁车厢里都挤满了人。在教育部附近出站时,看到一条弧线延伸到扶梯——原来是人们在按照步行的顺序排队上扶梯。这种现象在新加坡有,但今天特别明显,看来上班族的文明素养相对就是高些啊。或许这就是教育的价值吧!</p> <p class="ql-block">  地铁站出口就看到一栋高楼,这就是新加坡教育部大楼了。我找到了牌子,就是在路边砌的一面墙,铺上大理石,刻着两行字“Ministry of Education”和“Moulding the future of our nation”,意思是“教育部”“塑造我们国家的未来”。边上还有一个雕塑:一只大手托起一个孩子,孩子快乐地在掌上走着。寓意“教育就像一只养育之手,培养我们年轻人的学习精神,为他们的腾飞提供动力。”据说是2000年由4名高中学生参与一起设计的。</p> <p class="ql-block">  我在牌子前拍了两张照片。可能是我停留了比较长的时间,并且不断观摩的异样引起了保安的注意,他叫来了一名带着工作牌的工作人员。他们告诉我,不能拍照,要先征得教育部的同意。我说,那我现在跟里面的工作人员说一下?保安说也不行的,一定要通过邮件提交申请的。我说,那就算了吧,我不拍了。不过心里却觉略感遗憾:有些地方还是小样啊!</p> <p class="ql-block">  之后,我查看了一下网络资料,事实上也并未找到“政府部门门口不能拍照”的描述。不过新加坡实行基础设施保护法令,明确了八大地点拍照违法,最高罚$2万。这些地点包括军用设施、机场、码头、监狱、炼油厂等地,并未包括“教育部”。此外,我们之前在建屋局、图书管、学校等地门口拍照也都是被允许的。不过对方既然说要先申请,而我又答应对方删除,那就要守信用。</p> <p class="ql-block">  我看到隔壁有一处南洋理工大学的下属机构,同时还是一处公园,便继续逛了起来。原来这主要就是一个公园,沿着小山坡而建,山顶就是南洋理工大学的校友之家,里面有一个游泳池,还开展一些俱乐部活动。</p> <p class="ql-block">  我在公园里看到两面垂直立着的抛物面金属圆盘,觉得有意思,不知其用。看了边上的说明书,才知,这是让孩子们体验声音的反射与聚合原理的。伸出两手,掌心相对,拍手,越靠近圆盘中心,声音越轰鸣,离开圆盘,掌声就变成了脆响。我玩了一会儿,一位带着孩子玩滑滑梯的家长,也好奇地过来尝试。看来,公园可以成为好奇心的诞生地,而科学正是好奇心产生的催化剂。</p> <p class="ql-block">  回来的时候,又经过了教育部一楼,看到在边上的过道摆放着一些学生的科创作品。教育部的门口则有一批幼儿园小朋友在老师带领下好奇地左右张望着。新加坡这一点做得也是不错的,很多政府部门都会蕴含教育元素,成为孩子们展示与研学的地方,这对尽早让孩子们感受职业丰富性,扩展职业视野,尽早树立职业理想,健康规划职业道路,无疑是大有益处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