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镇 彭州白鹿

徐平

<p class="ql-block">  白鹿镇,位于彭州市北约35公里的大山深处,镇东北与什邡相接。秦汉时期这里属于湔氐道,后又先后为晋寿县、九陇县属地。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置彭州。明洪武时期,降彭州为彭县,隶属于成都府。清乾隆时期,彭县设东、南、西、北四乡十七里,白鹿场,时称河坝场,属西乡梯云里。清咸丰时,彭县设四乡四十八局,置白鹿局于河坝场,后设白鹿乡。清宣统年间,彭县设东南西北十区,时白鹿乡属西二区,区署设在新兴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白鹿乡划属第四区。1952年,白鹿乡划属第一区。2002年,白鹿乡改设为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鹿一名,来源于镇旁的白鹿山。白鹿山,亦称白鹿顶。清光绪《重修彭县志》载:“白鹿山形如短柱,东高而西下,自东南视之则成三峦。”白鹿山留下很多传说与神话,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许多古籍中有所记载。《华阳国志》载:“周慎王五年,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遁走武阳,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蜀中名胜志》载:“白鹿山有大乘金觉禅寺,晋佛图澄所建,上有洗肠处。逸民刘敞,故州牧刘璋曾孙也,隐居白鹿山,即此。今白鹿山绝顶可望省会,并金堂云顶、灌县青城诸山。”唐代著名诗人王勃写有《祭白鹿山神文》,文中描写白鹿山:“丹崖峻阜,奠川泽之幽源;碧洞神墟,泄乾坤之宝气。”</p> <p class="ql-block">  白鹿镇四周被群山围绕,北部的天台山峰峦连叠,尤其壮观。古时山中遍布道观,多位高士名人曾来此访道或游览。清人有诗云:“天台三十六峰斜,中有仙人数百家。我来春酒家家熟,满山开放碧桃花。”传东汉时期著名道人张道陵曾在镇东塘坝的鸿都观创建“漓沅治”。古时的白鹿镇一带,可谓是仙居逸处。山高路险,白鹿场周边的偏桥子隘、余家山隘和分水岭隘,构成天然屏障,使得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流过白鹿场的河叫白鹿河。白鹿河的上源分别是雁江和红崖坡水。二水在白鹿场北的两河口相汇,流经白鹿场后过思文场注入湔江。清光绪《重修彭县志》载:“白鹿河出琅岐山,南流径三河店西。此河本名雁江,亦名琅岐水,又名两岐水,下合湔江。”奔流不息的溪河之水,滋养了白鹿一带,这也成了古人选择于此地居留落业的重要因由。风景旖旎的白鹿一带,自然也是文人骚客寻山问水的好地方。曾有古人留诗《过白鹿寺一带山溪》:“路入春风忘跋涉,聊凭山月辨西东。乘高小憩饶幽赏,缭白縈青入望中。”山势使然,急流南下的白鹿河流经白鹿场处形成了宽阔的高岸河坝,慢慢地,这里成为了人居聚集之处。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于此处设立了河坝场。</p> <p class="ql-block">  河坝场处的原住民,多为明洪武时期“奉旨迁蜀”的湖广省移民。明末,省府成都被张献忠队伍攻陷,明蜀王室成员几乎被斩尽杀绝。王室后裔中的幸免者辗转广汉逃亡至白鹿山中并落户于河坝场一带,朱氏家人以种植茶叶为生,后来成为河坝场的望族大户。清初,在朝廷的优抚政策下,湖广、陕西、江西、福建、广东、贵州等多省的移民纷纷迁来。至清中晚期时,河坝场已成了人居密集之处和商业繁华之处。旧时河坝场进场栅门上的一幅对联——“阁街买卖三千种;沿河耕读百万家。”描画出了当时河坝场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  关于白鹿场,给世人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莫过于此地久远的天主教历史与精美的天主教建筑。清光绪《重修彭县志》载:白鹿场“多耶稣教人,有礼拜堂,为远近教民聚集之所。”</p> <p class="ql-block">  早于明崇祯十三年(1604年),耶稣会会士、意大利人利类思神父就入川传教,后与葡萄牙人安文思神父一道在成都设立了经堂,吸收教徒。清初,天主教发展迅猛,教徒分布川中各处。清康熙至道光时期,在朝廷禁教严令下,天主教受到打压,但四川境内天主教仍秘密开展活动,教徒数量有所增加。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朝廷降旨弛禁并发还先前没收的各地天主教财产。清道光咸丰时期,法国传教士洪广化神父任川西北代牧区主教,期间将彭县马桑坝(距河坝场约15公里)作为川西北代牧区的教务中心,同时在河坝场口购置朱家田地兴建小修院,后又修建了天主堂。</p> <p class="ql-block">▲清晚时期倡导修建白鹿领报修院的</p><p class="ql-block">首任成都主教杜昂(1841-1915)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法籍主教与中国神职人员合影照(1928))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外籍神父谷布兰主持重修了白鹿乡无玷小修院(又名下书院)。清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六年(1898-1910年),法籍神父柏立山(白历山)主持下在白鹿乡两河口孟家林处修建了领报中修院(又名上书院,民国时期,这里曾一度改为大修院,即四川总修院)。白鹿乡遂成为川西北代牧区天主教教徒习修和培养高级神职人员的地方。天主教会还在白鹿乡修建了孤老院、孤儿院等附属机构;同时期,还在下书院(现白鹿中学旧址)前修建了一座石质拱桥。</p> <p class="ql-block">▲白鹿上书院远眺(1920)</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修士在白鹿上书院教堂前合影(1920)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保留下来的白鹿乡上书院,包括圣母大教堂、教室、办公室、宿舍、操场等单元,为两楼一底合院式石木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上书院建筑设计精巧,装饰华美,西式风格凸显,大山之中,给人以气势宏伟之感。白鹿上书院建筑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  1928年,白鹿乡遭遇重大泥石流,上书院礼拜堂与西楼被冲毁,其后礼拜堂一直保留残状。2008年5月12日,白鹿镇遭受特大地震的毁灭性破坏,众多古旧建筑轰然倒塌,上书院也未能幸免于难。灾后重建中,上书院得到了修缮。上书院各建筑体的重建修缮中,保留了部分原态建筑与地震灾害引发的裂变痕迹。</p> <h3>▲5·12地震前的白鹿上书院</h3></br><h3> <h3>▲5·12地震前的白鹿上书院</h3></br><h3> <h3>▲5·12地震前的白鹿上书院</h3></br><h3> <p class="ql-block">▲5·12地震后尚未完全修复的白鹿上书院</p> <h3>▲5·12地震后修复的白鹿上书院</h3></br><h3> <p class="ql-block">  因旧时有多位法国籍传教士在白鹿一带工作和居留,白鹿镇以法国式风格建筑为主,规划和建造了“法式风情”小镇,新时期里,传递和颂扬中法友谊。</p> <p class="ql-block">  前面提到的出售田地给天主教会的朱家,即早期明蜀王的后裔。现镇上还保留着残破的朱家祠堂——朱家老屋。祠堂龙门上有对联曰:“由分封到蜀;从广汉迁彭。”联句简明扼要,将朱家之来龙去脉点出。祠堂院里有朱家先人朱三益的墓。墓后壁上刻写的碑文,由朱家后人朱清时撰写。朱清时,1946年出生于成都,1949年随其父母回到白鹿乡居住,其祖父,即朱三益的孙子曾在白鹿乡教书。因其在激光领域的卓越贡献,朱清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方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当为白鹿镇最为出名的现代人物。</p> <p class="ql-block">  白鹿镇境内,群山巍峨,属于龙门山地带。规模宏大的龙门山飞来峰构造地质,闻名于世。飞来峰,即外来岩块,常见的情形是孤立的老岩层盖立在新岩层上。其成因是冰川移动引起的推覆、滑覆。白鹿镇北部的尖峰顶飞来峰群,地貌形态突出,为龙门山飞来峰群面积最大处。紧邻白鹿镇的“四川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飞来峰景区”中,山奇水秀,飞来峰、溶洞、天坑、冰川遗迹、典型地层剖面等各类地质景观让人目不暇接,触目兴叹。走在大山之中,可谓是一处一景致,处处有风光。</p> <p class="ql-block">我的微信公众号《巴蜀文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