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地志性博物馆,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以及中央地方共建的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长沙马王堆汉墓,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保存完好的墓葬结构及丰富的随葬品,是汉代生活方式、丧葬观念的完整呈现。</p> <p class="ql-block">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有700余件工艺繁复的精美漆器,反映了汉代操漆业的辉煌成就;500多件织精绣美的丝织衣物,力证了西方文献中“丝国”的记载;逾50篇“百科全书”式的简帛文献,传承了先哲们的学识与智慧;诡谲奇幻的彩棺帛画,蕴含了汉代的升天幻想及永生渴望;宛如梦中的千年遗容,创造了人类防腐技术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1号墓为东边土冢。1972年1-4月,考古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对其进行发掘,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珍贵文物1000多件,墓主遗体保存完好,今世人震惊,得到了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等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葬制等级及“轨侯家”“软侯家丞”铭文的器物、“妾辛追”私印,确认墓主为轨侯夫人“辛追”。</p> <p class="ql-block">2号墓为西边土冢。1号墓令人瞩目的发掘成果,使2、3号墓的发掘受到空前重视。1973年9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2、3号墓发掘的请示报告,并调集全国各学科的顶级学者参与墓葬的发掘、研究与保护。2号墓于1973年12月—1974年1月发掘,出土文物200多件,其中三枚印章证实墓主为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p> <p class="ql-block">2号基“利花”玉印、“软侯之印铜印、“长沙丞相”铜印和“长沙王”竹简,确定了马王维是汉初吴氏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夫人辛追、儿子利豬的墓地。 </p> <p class="ql-block">1973年11-12月,发现了3号墓,基本保存完好。有土漆器、简帛、丝织品、兵器等文物1600多份。其中13万多字内容丰富的帛书,破补了历安空白。发汉代葬制,辛追、利苍基东西并列、富道平行。为夫要不同穴合葬式。3号基位于辛追图之南, 主应力芋追之后,骨骇鉴定为30岁左右的男世。</p> <p class="ql-block">在这三座汉墓之中,马王堆一号汉墓保存完好,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组成。墓葬坐南朝北,深度大约20米,从上往下依次为封土、夯土、白膏泥和木炭。</p> <p class="ql-block">当时,考古工作者在清理墓道时,发现两侧各有一个黑乎乎的窟窿。随后,将速凝石膏和成浆灌进去,等石膏干了,剥出来一看:竟然是两个跪坐的人!他们原本是木雕的守门人,虽然木头腐朽,但是形状仍存。如今,张开双臂的“石膏人”被摆放在展厅内,好像在欢迎大家走进马王堆汉墓陈列。</p> <p class="ql-block">在接下来的展厅里,光亮如新的文物让人眼花缭乱,对轪侯一家人的衣食起居进行还原,直观地表现了西汉时期的贵族生活。同时,反映当时手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艺术文化的昌盛。</p> <p class="ql-block">这些随葬品集中放置于椁室的四个边箱之中,包括陶器、漆器、木俑、乐器、纺织品、竹简和竹木器等。其中,木俑总共出土266件,可以分为戴冠男俑、着衣女侍俑、着衣歌舞俑、彩绘立俑、彩绘乐俑、辟邪木俑等六种类型。</p> <p class="ql-block">漆器共出土约500件,包括鼎、匕、盒、壶、钫、卮、耳杯、盘、奁、案、几和屏风等,保存完好,光可鉴人。其中,耳杯和盘子占漆器总数的一半以上。</p> <p class="ql-block">在展厅中部,将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扇子、凭几、屏风和竹席进行的组合,完美地展示了墓主人生前房屋里的家具陈设。其中,在屏风正面的中心,绘有一件谷纹玉璧,周围环绕着几何方连纹。</p> <p class="ql-block">在展柜之中,陈列着一件竹熏罩和一件带盖的陶熏炉。当时,出土的时候,在陶熏炉的内底,盛满燃烧后残存的茅香炭状根茎。竹熏罩外观呈“截锥”形,用宽1厘米的竹篾编成,顶部用锦封住,周围敷以细绢。熏炉点燃后,用竹罩盖住,非常讲究。</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乐器的方式十分新颖独特,将棺椁上的彩绘动物形象,跟墓中出土的乐器相结合,虚实相生,动静相映。同时,在背景墙上,还描绘出这些乐器的结构图,让每一位参观者都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一件瑟、竽和竽律,保存得相当完好,有重要科学价值。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中,漆方奁内的竹简中心,出土长短不同的两件竹箫。外观呈管状,上端有竹节,下端为中空,表面有间隔不等的六个孔眼。</p> <p class="ql-block">这里出土的漆器大部分是木胎,只有少数奁和卮是夹纻胎。装饰这些漆器的花纹大多为红、黑和灰绿等颜色,分为漆绘、油彩和针刻等方式,以几何纹为主,龙凤纹和草纹为辅。</p> <p class="ql-block">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东边箱和南边箱里,总共出土7件漆鼎。当时,刚出土的时候,在1件漆鼎内,竟然盛满藕片!其他6件漆鼎,鼎内的食物早已无存。但是,过了一会儿,这些藕片就消失殆尽,化成了一鼎普通的水,让人感到非常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发现大量纺织品和衣物,分别出土于西边箱的六个竹笥、北边箱的中部与西部和内棺之中。这些纺织品的纤维原料主要是家蚕丝,也有少量的苎麻和大麻织物。</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出的直裾素纱禅衣,素纱丝缕非常细,用料约2.6平方米,重量49克,不到一两。据说,如果将它折叠起来的话,可以放进一个火柴盒里,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由此可见,西汉时期,中国的养蚕、缫丝、织造工艺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T型帛画位于湖南博物院三楼展厅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为西汉时期的一幅彩绘的丝帛画,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出土时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锦饰内棺的棺盖上被发现,通长约为205厘米,顶端宽约92厘米,末端宽约47.7厘米,表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属于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创作时代约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为现有汉代帛画中的稀有珍品,帛画上诸多图像体现着汉代人的生死观、宇宙观。</p> <p class="ql-block">整幅画面从上至下,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表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永生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在天上部分,正中是一个披发的人身蛇尾天神。天神左边有一轮弯弯的新月,月下有奔月的嫦娥,以及蟾蜍和玉兔等物。右方,有一轮红色的太阳,太阳中有“金乌”-古人眼中太阳的精灵,扶桑树间还有8个小太阳。这些事物既彰显了天界的威严和神圣,又可看出天界的安乐和祥和。</p> <p class="ql-block">在人间部分,以两条交尾于玉璧之中的长龙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在上层,华盖与翼鸟之下,墓主人辛追拄杖缓步而行,面向西方极乐世界而去。后有三婢女躬身相送,前有两名小吏跪献祭品。在下层,是墓主人辛追的家人在设案祭祀。他们面色青蓝,尽显哀伤之态,仿佛在哀悼老夫人的逝去,头上的乐器磬也正在奏着悲乐。</p> <p class="ql-block">在地下部分,主角是一个赤身裸体的地神-鲧。鲧是大禹的父亲,有崇部落的首领,曾经治理洪水长达九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劳苦功高,因争部落联盟共主之位失败而被尧流放至羽山。鲧双手托着苍茫大地,胯下骑蛇,脚下踩踏着两条巨大交叉的鳌鱼,防止其兴风作浪,制止地震山崩的发生。此外,还有面目狰狞的怪狗和双目圆睁的猫头鹰,镇压地府中的妖魔不去侵扰老夫人的亡灵。</p> <p class="ql-block">那么,西汉T形帛画既然不是衣服,到底做什么用呢?在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后,附在人身的魂魄会脱壳而出,必须要将魂魄招回来,附于尸体,入葬墓内,保证死者魂魄一体,完整升天。这就是招魂复魄。承担招魂复魄作用的便是这种T形帛画。人们将T形帛画挂在一根竹竿上,给死者招魂复魄,享受后人祭祀并造福后人。</p> <p class="ql-block">受当时生命观和宇宙观影响,马王堆汉墓被营造成现世、冥间、仙界杂糅的空间,既是死者的地下家园,也是灵魂幻化的场所。通过汉初特定的仪轨。结合南楚丧葬习俗,将生者对逝后世界的臆想与种种祈求,寄托于墓葬设置以及天象、祥瑞、升仙、辟邪等图像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永生期盼,这是汉代思想和艺术的深湛结晶。</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的湖南省博物馆里,观赏到了独一无二的珍贵国宝,了解到汉代的衣食住行文化,并且体验到了新颖有趣的高科技讲解方式,收获满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