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重新认知龙门村</p><p class="ql-block"> 文:张宏荣</p><p class="ql-block"> 现在昌宁镇的龙门村,原来属于张马乡管辖,自小我就知道,头脑里的概念就是十来户人家而已的小村庄。记得小时候跟父亲从老家去城里,坐在敞篷车上路过龙门河,清清的小河在绿树环绕的两山中间静静地流淌,河边几个妇女在锤洗衣服,路过一瞬的美景,五十年来一直驻留在心头,每当路过龙门村总会想起昔日此景,多想重温但永远不可能了。自从谭坪进城改道宽井以致岭上方向后,再没走过早期古道。今天有幸受约跟随三晋文化研究会韩殿臻会长、辛东平会长,及闫灵娣主席一行到龙门调研,对龙门才有了初步了解。</p><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在昌宁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贾妤、村委书记魏中华(女)一班人的带领下,参观了中煤王家岭在阳塔村在建分口,以及矿区的千年古槐和阶梯式土窑洞。当人们看到精美的楼房阶梯式土窑洞时,对先民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对我来说不足为奇,因为我就出生在这样的窑院中,并生活到十三四岁。此时,我心里默默的想:我的爷爷很伟大,百年前就让子孙住上了楼房(笑话而已)。中煤正在大槐树旁边墙根下,修建一座窑神庙,以祈求保全企业平安顺畅、生意兴隆。</p><p class="ql-block"> 第二站考察了碾塔的娘娘庙,这也是回老家经常路过能看到的地方。也曾想:这是什么古建,现在被毁的面目全非?处在公路旁失去了昔日的安宁。今天得知是座娘娘庙。这座庙宇坐东北向西南呈三层院式,一层是厢房和舞台。二层是主殿三间窑洞,每个窑洞里都有精美的壁画,大部分脱落,但仅存的也很清晰。三层是天神庙,两面墙壁绘画已掉落,正面墙壁还有残留壁画。这些壁画不知有没有保护和恢复的价值,有望权威人士认定、政府部门抉择。</p><p class="ql-block"> 在路边听韩会长不经意指着对面说那是寨子疙瘩时,却引起了闫主席的注意。在时近十点多时,魏书记说歇歇喝口水再行动,闫主席说不喝,凑现在还不是很热咱们先上寨子疙瘩。其实一行人都没有去那里的心思,因为远且还要爬路,但快八十岁的老人都不怕苦,其余的人还有理由不跟随吗?这就是精神的力量、这就是榜样动力、这就是旗帜的作用。冒着烈日炎炎、怀着满怀希望,向寨子疙瘩进发寻宝……只要努力总会有收获。一个小底瓷碗的残片和陶片,可以把龙门历史推向元及汉代以前,这就是考古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此行的重头戏是龙门村的几处庙宇、古宅院和三座古石桥。午饭后,马不停蹄依次考察了观音庙、马王庙和龙王庙。观音庙只有一间全石头结构独体建筑,虽然顶部损毁较为严重,但主体基本完好。龙王庙已不见踪影,只有残留几块石材。因为龙门地处河槽,以前水资源丰富且水优质,村民把水视为宝贝,所以修建龙王庙,也祈求神灵保护。马王庙小巧但精致的建筑,很具特点:约七八个台阶上到主殿,不算大,有一个门、左右两个窗户,殿前有石雕围栏,这是多数庙宇不多见的。南侧是戏台,戏台中间有柱子把台子前后分开,后面可以作为化妆和候场,前面作为演出舞台。中间正上方有“真幻虚实”四字牌匾。韩会长说他早年在这里教过学,岂不是:昔日舞台,现代讲台?</p><p class="ql-block"> 村里西北方稍高处有座宅院,系韩氏清代民居,呈二进院式四合院,大门外有照壁,这座院落昔日主人韩植是有功名之人,因为社会上做过好事,故有较高的荣誉。至于因何有钱也没人能说的清。我想:龙门以前属于交通要道,客商往来频繁,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颇多,韩氏族人因其聪明才智,及时抓住机遇搞经商,因而发家,典型的代表就是韩植。发家后韩家人修建了豪华的宅院,成为富居一方有钱人,可以说韩植也是清代乡宁晋商的代表人物。新中国解放初期的1948年,红军东征路过龙门时,贺龙元帅暂居过韩植家正面东窑洞,为韩氏宅院以及龙门村,甚至乡宁县,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韩植宅院现在成为红军东征的旧址。</p><p class="ql-block"> 一个村能有三座古石桥,充分说明龙门村过去是有名的村庄,人们生活富足安逸,有足够能力把村庄建设好、维护好,为繁荣客商往来提供无障碍的便利。</p><p class="ql-block"> 一次行程圆满结束了,也带给笔者无限思考:首先,利用中煤王家岭煤业的入驻,为老百姓办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是最有意义的。农民要靠政府的支持和引领,所以作为不作为当政领导最重要,为民者将百世流芳,从务实的魏书记身上已经隐约看到了希望!其次,至于较多的庙宇、古宅等,恢复不恢复,要视其价值和意义而论,不一定全部恢复就好,失去意义则是劳民伤财。只有把钱用在刀刃上才是最实在的,面子工程一文不值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