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京—第十五集

大山·wg

<p class="ql-block"><b>  甘熙宅第,位于南京市中山南路旁的南捕厅街区。甘熙宅第又称为甘熙故居、甘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清道光初年江宁的甘福修建。 </b></p><p class="ql-block"><b> 甘熙宅第坐南朝北,由毗邻的四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300多间房子组成(为避礼制,对外称九十九间半)。建筑特色南北交融,既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的娟秀雅致,又有北方“跑马楼”的浑厚大气。甘熙宅第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与明孝陵、明城墙合称南京明清三大景观。</b></p><p class="ql-block"><b> 甘熙宅第现已成为了一所融研究、展示、保护南京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民俗博物馆,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南捕厅: </b></p><p class="ql-block"> 因清代南捕通判衙署(简称南捕厅)设于此而得名。此衙署址前身是清顺治三年(1646年)设立的江南盐法道衙署。南捕厅早先的建筑物毁于太平天国,1872年重建。清末实行新政时,又在此设立警察局取代了捕厅工作。到了抗战前夕,南捕厅旧址房屋已荡然无存,但以此命名的老街巷却保存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b>友恭堂:</b></p><p class="ql-block"> 既是金陵甘氏的分支堂号,也是其主宅大厅的称谓。“友恭”二字源于“三字经”。其意思是家族之中、兄弟之间应上友下恭,这样便能父慈子孝、兄弟和睦、从而产生家族凝聚力。“友恭”的根本是儒家的“孝”,两百多年来,“友恭”精神被甘氏家族历代先祖奉为治家、处世的灵魂和准则。</p> <p class="ql-block"><b>会客厅:</b></p><p class="ql-block"> 是男主人接待客人的正式场所,规制严谨,是较为安静私密的会客场所,也是最能展现主人生活品味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书房:</b></p><p class="ql-block"> 南京是文化之都,文化氛围非常浓郁,城中人家多重视教育,以文传家。甘氏家族家风儒雅,要求家族子弟以读书为首业,因此,家族成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p> <p class="ql-block">  为防止火灾,甘熙宅第每个院落都有水井,共计30多口,都是嘉庆年间建造的。有的在天井中,有的在房间里,也有的在门槛边。室内水井一般都较小,有石井盖,井盖上留有透气孔,能够调节室内温度。</p> <p class="ql-block">  甘家宅第第四、第五进是内厅,供主人及内眷生活、起居之用。内厅楼房下层是家眷日常生活和进行家务劳动的场所,上层为卧室。第五进住着家族中最小的女性,故又称绣楼。</p> <p class="ql-block">  金陵甘氏历史文化展厅 </p> <p class="ql-block">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秦淮花灯”。</p> <p class="ql-block"><b>严凤英故居: </b></p><p class="ql-block"> 严凤英(1930-1968),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20世纪50年代初,严凤英时常前往太平南路“友艺集”京剧茶座聆听,后经人介绍与甘律之结识,并参加“友艺集”基本功训练班。在此期间,严凤英与甘律之订下了白首之盟。住在甘家期间,严凤英学会了昆曲和京剧的一些剧目,严格规范的训练和良好的艺术氛围,为她后来黄梅戏的的精湛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就了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宗师。这是在甘家大院时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  甘熙故居,以木构架为主的典型中国古建筑,始建于道光初年。它传承了徽州古建筑的风格,又兼具太湖流域建筑风貌,注重厅堂梁架的细部雕琢。</p> <p class="ql-block">  砖雕“福禄寿喜”,雕刻细腻,展示了其在建筑上的实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作用。</p> <p class="ql-block"><b>小书房:</b></p><p class="ql-block"> 是甘氏子弟聆听私塾先生讲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寿石轩:</b></p><p class="ql-block"> 甘熙于道光十八年中了进士以后所筑的书斋,小巧别致、清净典雅。</p> <p class="ql-block">  1992年,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在甘家大院内筹建了民俗博物馆。为了全方位地展示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010年1月,在甘家大院增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成为全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p> <p class="ql-block">  穿院而过的月洞门,门上题额“紫砂情韵”,这是故宫博物院专家徐邦达先生来南京,经人介绍,看到了沙志明的收藏。一件件紫砂珍品入了徐老先生法眼,他盛赞沙志明做为民间收藏家,具有非凡的眼力和魄力,收藏了许多明清名家名作,难得而又不易。为此,徐邦达先生欣然为沙志明题词:明清紫砂精萃,高度概括了沙志明紫砂收藏的成就。这幅书法后来不仅成为甘家大院紫砂陈列馆的门额,也成为沙志明出版专著的书名。</p> <p class="ql-block"><b>梨园雅韵:</b></p><p class="ql-block"> 南京白局,这门方言说唱艺术,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的产生和南京云锦的发展密不可分。当时,织锦工人们在枯燥而机械的劳作之中,用哼唱民间小曲的形式来驱赶织造劳动的繁重与单调,两个人一唱一和,倾吐心中的郁闷,抒发情感。因为这种表演不收取报酬,全属白唱,又每唱一次称作“摆一局”,故被称为“白局”,即白摆一局的意思。</p><p class="ql-block">2008年,南京白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古老的艺术重又回到大众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b>南京云锦:</b></p><p class="ql-block"> 是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其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故称“云锦”。</p> <p class="ql-block"><b>备弄:</b></p><p class="ql-block"> 甘熙宅第百余间房屋由毗邻的四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构成。每进建筑之间以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分隔成院落,每组院落之间由备弄(也称甬道)隔开(中间狭长走道又称为“火巷”,在失火状态下,人们能从这里穿行救火或撤离到安全地方)。由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主仆分明,备弄平时多为宅内的女眷、仆人行走。</p> <p class="ql-block">  在甘家大院西南角,还有一处供家人们念经拜佛的佛堂。</p> <p class="ql-block"><b>津逮楼:</b></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仿宁波天一阁形制建造,上下各五开间,座南朝北,是历史上南京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咸丰三年(1853)毁于太平天国战火。1951年,甘家后人将遗存藏书捐献给了南京图书馆。2007年,津逮楼重建于甘熙宅第院内东侧。</p> <p class="ql-block">  甘家大院的后花园,有一座四角方亭,匾额“小园”,在此环视花园四周,假山水池小桥,梧桐兰花绿竹,环境清幽,简洁典雅。</p> <p class="ql-block"><b>大板巷:</b></p><p class="ql-block"><b> 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三山街西南起升州路,北至绒庄街,巷为南北走向。相传明代因有商人在此经营大块木板,遂以“大板”二字命名,沿用至今。</b></p> <p class="ql-block"><b>提示:</b></p><p class="ql-block">1、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周一闭馆。</p><p class="ql-block">2、交通:乘公交车在评事街站下或在中山南路﹒升州街站下;乘地铁一号线在三山街站下3号口出。</p><p class="ql-block">3、甘家宅第房间多,不留意就会迷路,建议按导览图顺序游览,在大板巷南捕厅15号北门(正门)进入,在后花园南门走出。</p><p class="ql-block">4、本篇部分文字参考景点及资料介绍,感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