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泉州是福建省辖地级市,也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别称鲤城,因古时城廓形似鲤鱼而得名。在宋元时期,是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被称作东亚文化之都,也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 2021年,泉州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p> <p class="ql-block"> “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这是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在视察泉州时留下的诗句。今年三月下旬,当我们踏足这座古老的城市时,也被一长街双古塔的风貌,深深的吸引而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西街,关岳庙,天后宫,开元寺,都留下了大家的足迹。辉煌的建筑,耸立的钟楼,年代久远的红楼古厝,仿佛都在述说着泉州曾经的辉煌。让初来乍到的我们,对这座充满活力的世遗城市,格外青睐,赞誉有加。</p> <p class="ql-block"> 在这些名胜古迹中,最让人难忘的是闻名遐迩的开元寺。这里莲宫梵宇,焕彩鎏金,刺桐掩映,古榕垂荫,不仅是华夏的重要文物古迹,更是古往今来,闽南的佛教丛林之冠。</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里藏着的故事与传说,实在是太多太多,随时都会给人带来惊喜。让我们跟着舞动的笔尖,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佛国世界。</p> <p class="ql-block"> 来到开元寺,让人颇感意外,它既不在山上,也不在郊外,却建在了古城西街的市井中。开元寺没有独立的山门,和天王殿是合二为一的建筑,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古朴庄重。</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始建于唐初垂拱二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福建地区最大的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大门的对面,是一座高大的照壁,上面刻有紫云屏三个大字,是明代书法家、军事将领陈于王手笔。</p><p class="ql-block"> 紫云屏建于明代1576年,这是一面单独存在的墙壁,好似一条隔离带,将清净佛地与凡尘隔绝。400多年来,经历了无数次台风与地震,仍然屹立不倒,真是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大门两侧的墙壁上,镶有红色的石刻,共有八个大字。左面是“桑莲法界”,右面是“桃莲应瑞”。</p><p class="ql-block"> 据导游介绍,桑莲法界是明代开元寺法师的遗字,代表开元寺的缘起。桃莲应瑞是中国首届佛教协会会长圆瑛法师手书,代表开元寺的重生。</p> <p class="ql-block"> “桑莲法界”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佛教术语,蕴含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和哲学意义。代表着佛教的“莲花藏世界”,即佛菩萨在生死烦恼中生出,又从生死烦恼中开脱的境界,象征着佛教的净土和佛法的广大无边。</p> <p class="ql-block"> “桃莲应瑞”代表着开元寺的重生,据记载:在民国时期,开元寺最后一次大修,寺内出现了桃开红莲的瑞兆,这是吉祥的象征。因此,将这一现象用石刻记录下来,命名为“桃莲应瑞”。</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门额上书“紫云”两字,传说开元寺建成时,天空有紫云飘来。殿内的石柱,悬挂着一副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滿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撰,由近代高僧弘一法师亲书。</p> <p class="ql-block"> 在大殿两侧,按照佛教密宗规制,配置塑造的密迹金刚与梵王两座塑像,威风凛凛,气势不凡。</p> <p class="ql-block"> 这两座塑像怒目圆睁,极其威严,与一般庙宇里的四大金刚,面目上有很大的差异,被人们称为“哼哈”二将。</p> <p class="ql-block"> 走出天王殿便是拜庭,后面是大雄宝殿。开元寺的大雄宝殿与众不同,大殿前方悬挂的匾额,不是“大雄宝殿”,而是“桑莲灋界”。字体雄健古朴,端重浑厚,繁简相融,超凡脱俗。</p><p class="ql-block"> 匾额为魏碑字体,乃是明朝时期寺内的一名僧人所书,厚重而有美感,堪比书法大家。</p> <p class="ql-block"> 拜亭前凡草不生,是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的地方。每逢农历二十六,这里便是人山人海,梵音缭绕,一派佛国景象。</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至今还流传着:自古为佛国,处处皆圣贤。香客们怀着虔诚的心理,来到这个神圣的地方,祈祷家庭安康幸福,吉祥如意。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 拜亭两边屹立着八颗古榕树,树龄都在200至800年之间,盘根错节,遮天蔽日。树下排列着十一座,在唐、宋、明朝代,建造的各种形式经幢和舍利塔。</p><p class="ql-block"> 一座刻有开元寺三个大字的石碑,和经幢石塔整齐的排列,这是福建省政府,为提升寺庙文化价值和市民保护意识,于1963年颁立的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在一座陀罗尼经石幢的旁边,导游详细讲解了石幢的历史。它是随着汉传密教的发展,新产生的一种佛教文化中的建筑形式,上面刻有佛教经典和陀罗尼咒文。</p><p class="ql-block"> 从石幢斑驳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岁月留下的痕迹。这座建于八至十世纪的石构件,是东亚地区佛教建筑发展中,珍贵的年代标本。</p> <p class="ql-block"> 距离石幢不太远,有一座宽90厘米、高200厘米的石碑,不太惹人注意,但仔细的端详,却是一块御碑。</p><p class="ql-block"> 碑文竖排五行,共74个字,碑文排头有“御书”二字,并有一皇冠图案。落款为“临米蒂书”,落款时间康熙41年6月。据资料介绍,这是公元1702年,台湾被收复以后,康熙来到泉州看望有功的施琅将军时,在开元寺留下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 在拜亭的中间,置立一座三米多高的宋代焚帛炉。炉盖钮上雕一蹲狻猊,炉身四周雕有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造形优美,雕工精致。</p> <p class="ql-block"> 一只憨态可掬的石龟,摆放在大榕树下,背上有一凹槽,这是曾经驮碑的标记。其实,它不是乌龟,而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名字叫霸下。</p><p class="ql-block"> 霸下和龟十分的相似,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又称龙龟,一般用来做碑座,俗称神龟驮碑,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象征着长寿和吉祥。</p> <p class="ql-block"> 古色古香的长廊,蜿蜒曲折,与周围的建筑交相辉映,显得格外的静谧典雅。高大的古榕,低垂的树冠,静静地遮蔽着外界的纷扰与喧嚣。</p><p class="ql-block"> 俩位女旅友,有着共同的信仰和追求。她们在古朴盎然的香火气息中,感受到了世间的平和与宁静。同时,也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安宁之处。</p> <p class="ql-block"> 最引人注目的是宋代二塔,塔高五米有余,名叫阿育王塔,因塔的造型,酷似藏经宝匣,也叫宝箧印经塔。塔基塔身呈方形,显得端庄而稳重。塔刹形似宝冠,彰显着神圣与庄严。</p><p class="ql-block"> 塔铭上记载:该塔建造于南宋绍兴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145年,捐建者为柳三娘,距今已有近九百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拜亭的尽处,是一座方形大月台,其须弥座束腰间,嵌有72幅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这是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中,移过来的石件。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也是我国唯一留有印度教遗迹的寺庙,是中外佛教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桑莲法界四个字,代表着开元寺的起缘。这里原是泉州乡绅黄守恭的桑园。一日有僧人造访,向黄守恭化缘土地建寺,黄便向法师说道:如果园里桑树能开出莲花,他就将桑园献出结缘。</p><p class="ql-block"> 过了几天,园里的桑树,果真开出了莲花,黄守恭被无边佛法所感动,立刻将百亩桑园捐出建寺。开元寺就有了桑莲法界的美称,大雄宝殿便悬挂“桑莲法界”匾额至今。寺庙初名莲花道场,在唐开元二十六年,更名为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现存的主要建筑,系明清两代所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达7.8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泉州世界文化遗产城市,22处遗迹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穿过拜亭便是大雄宝殿,这是中轴线上最宏伟的建筑。又称紫元大殿。始建于唐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后来,历朝历代都曾有过修缮。</p><p class="ql-block"> 大殿面阔九间,属于中国古建筑中最高的形制,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现存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大殿正位供奉着五方佛,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祗。中间是毗卢遮那佛,既释迦摩尼法身大日如来佛。两边是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成就佛,是密宗最高级佛尊。</p><p class="ql-block"> 五尊大佛也叫五智如来,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以连排群体之气势,令人为之震撼。</p> <p class="ql-block"> 在五方佛的旁边,还塑有胁侍观音,普贤、势至、梵王、帝释护法神等塑像。殿后朝北正中,供奉着观音菩萨,两侧是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p> <p class="ql-block"> 殿内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号称“百柱殿”。最令人惊叹的是,中部两排石柱和梁架接合处的斗拱,雕刻成24尊飞天乐伎,其造型为人身羽翅鸟腿。</p><p class="ql-block"> 这些飞天手执管弦丝竹乐器,或捧着文房四宝,既承担支撑梁架的结构作用,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木构建筑中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尊飞天乐伎,取二十四节气之意。飞天的形态各不相同,其中十二尊翼如大鹏鸟,象征着白昼。另外十二尊,翼如蝙蝠,象征着黑夜。</p><p class="ql-block"> 这些精美的雕刻,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卓越工艺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堪称绝世佳作。</p> <p class="ql-block"> 在大殿后面的回廊处,有两根十六边柱,非常的特别。上面的一些圆形浮雕题材,除了有中国古代传统吉祥图案,还有一部分是印度教神话故事和图案。</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泉州的名胜古迹,不是单一的文化背景,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泉州对异国文化的包容,有利的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p> <p class="ql-block"> 甘露戒坛是古代僧侣受戒的场所,位于大雄宝殿后面的二层中轴线上。始建于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现存建筑于1666年重修。开元寺能够设立戒坛,足见当时泉州具有很高的官方地位。</p><p class="ql-block"> 我国佛寺中的戒坛建筑,现存仅有三座,非常的稀少,开元寺甘露戒坛是保存最完好的,也是佛教建筑发展史中的珍贵物证。</p> <p class="ql-block"> 甘露戒坛共有五层,最顶端供奉的是明代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头戴毗卢帽,身穿宝衣,结跏坐于千佛莲花台上。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也有24尊飞天乐伎。</p><p class="ql-block"> 令人震惊的是,每叶莲花瓣上面,都雕刻有六厘米大小的佛像,共计一千尊。真是壮丽瑰观,精彩无限,象征着卢舍那佛法力宏大无边,能够普渡众生。</p> <p class="ql-block"> 走出戒坛大殿,便会看到门前的石柱上,镌刻一副楹联:“冷暖自知不必别求甘露,我人无相都来随喜戒坛”。 很多游人驻足深思,领悟其中的哲理。楹联由清代西宁道台,泉州著名书法家庄俊元书写。</p> <p class="ql-block"> 这副楹联是许祖武所撰,许是何方神圣,没有查到相关资料。但其所撰的楹联,的确含有深刻的道理,每一个游人看过,都频频的点头赞叹,足见这副楹联,很受民众的喜欢和欣赏。</p> <p class="ql-block"> 甘露戒坛大殿身后的藏经阁,原是一座法堂,是元代僧人刘鉴义,于公元1285年建造。</p><p class="ql-block"> 1925年,圆瑛法师将其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藏有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其中还有珍贵的贝叶经,金刚经、血经等,都是我国珍贵的佛学典籍。</p> <p class="ql-block"> 在大雄宝殿的东翼,有一处特殊的建筑,为纪念黄守恭献地而修建的檀樾祠。始建于唐朝,历代均有重修,至今保持着清代的建筑风格,是海内外数百万黄氏裔孙寻根拜祭的祖祠。</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黄家后人,仍然在此居住,这在寺庙里是非常罕见的。我们进去时,正逢黄氏家族在搞春祭活动,场面隆重而又神秘,表达了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意。</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建筑富丽堂皇,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让人目酣神醉。但其宽阔秀丽的园林,却在全国寺庙里鲜为少见。绿树成荫,花开四溢,空气清新,鸟欢蜂鸣,仿佛一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徜徉在春意盎然的园林里,望着绿树掩映下的楼阁亭廊,顿时给人一种轻松而开朗的感觉,心情特别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最耀眼之处,是东西两侧的宋代石塔。西侧叫仁寿塔,与东侧的镇国塔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开元寺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仁寿塔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闽太祖王审知从福州运木至泉州,建造七层木塔。后经毁坏维修,易木为砖,最终于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历经十年时间,改建成一座五层八角楼阁式石塔。</p> <p class="ql-block"> 西塔通高45.06米,略微低于东塔,象征着西方极乐世界,以塔身八面和塔座、塔顶合为十方净土。每一方都嵌刻着菩萨、圣僧、罗汉、神将等,共有80尊浮雕。</p><p class="ql-block"> 这些浮雕像,没有等级之分。体现了佛教所弘扬的终生平等,不分贫富尊卑,只要皈依三宝,都可住十方净土的教义。</p> <p class="ql-block"> 导游陆晓东知识丰富,讲解幽默风趣,他将仁寿塔蕴藏的很多故事和传说,讲的有声有色,娓娓动听,让我们听得格外入迷。导游一边讲解,一边和旅友们互动,现场时不时传来欢乐的笑声,还有赞美的掌声。</p> <p class="ql-block"> 这尊神将有三头六臂,手持宝剑,怒目圆睁,在守护着仁寿塔。这副狰狞的面孔,在流逝的几百年岁月里,不知吓跑了多少居心不良的盗贼,使宝塔至今安如泰山。</p> <p class="ql-block"> 特别令人惊讶的是,在第四层东北方向的门龛左面,竟然看到了猴行者雕像。猴头人身,尖嘴鼓腮,圆眼凹鼻,目光炯炯。头戴金箍,耳轮穿环,身穿束腰八卦,脚蹬罗汉鞋。左手握鬼头刀,刀尖指向右角,右手屈在胸前,左上角刻有猴行者三个字。</p><p class="ql-block"> 整个造型颇有生气,人与猴,形与神,都在艺术上有了生动的体现,与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很多相似之处。</p> <p class="ql-block"> 在门龛的右边,是火龙太子雕像,右上角刻着东海火龙太子六个字。他头戴皇冠,左手握龙珠,右手持长矛,矛尖挂葫芦。葫芦口吐烟雾,烟雾中有一匹驮着莲花的白马,象征着白马助力取经成功,转生极乐净土。</p><p class="ql-block"> 从这处浮雕可以看出,龙太子变为白龙马,护送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宋元时期,已经在泉州地区广为流传,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开放与包容。</p> <p class="ql-block"> 浮雕上不仅有猴行者,火龙太子,还有唐三藏,猪八戒,红孩儿,观音菩萨,西游记里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汇聚在浮雕上面。</p><p class="ql-block"> 不过浮雕与西游记的描述,却有着很大的差异。猴行者手持的是大刀,并非金箍棒。观音是男相而非女相,取经的是红色龙马,不是白龙马。这恰恰说明,泉州是世界文化汇聚之地,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出现这种情况,就不足以为奇了。</p> <p class="ql-block"> 塔上的各种人物雕像,不仅是泉州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物证。有学者认为,猴行者与火龙太子,可能是印度教《罗摩衍那》故事里的罗摩太子和灵猴哈努曼,他们在印度教里被尊崇为神。这些神话故事,通过海洋途径传播,来到泉州安家落户了。</p><p class="ql-block"> 仁寿塔建于南宋,塔上的西游记人物,比小说问世早了三百年。明代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人物,应该是中印佛教文化融为一体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 须弥座的束腰处,雕刻了40 幅花卉鸟兽图。其中有双龙戏珠,双狮戏球,雕工精湛,形态逼真,构成了西塔独特的艺术风貌。</p><p class="ql-block"> 每只狮子浮雕,都雕琢的有血有肉,生龙活虎,身形矫健有力,气势威武雄浑,凡到此一睹狮雕真容的人,无不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 在须弥座的每一个转角,都雕有一位侏儒大力士,在千百年的时间里,这些侏儒抗着所有的重量和压力,默默的坚守在这里,真是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p><p class="ql-block"> 但是,从侏儒的面目表情看,满脸的痛苦状,没有一丝微笑。按道理来说,肩负扛塔的重任,应该是功德一件。工匠却将其雕成这个模样,估计是工钱被克扣了。</p> <p class="ql-block"> 观赏完仁寿塔,我们来到塔的后身,这里有一座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麒麟壁。它原是城隍庙的照壁,为了妥善保护,将其迁移到开元寺。壁上的神兽有点四不像,但却雕琢的活龙活现,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从雕塑的形态看,龙首牛尾,麟身偶蹄,望着太阳做回首顾盼状,脚踩着八种吉祥物。两侧各嵌砖雕的灵芝,牡丹、鹿鹤等,寓意着福禄寿俱全。</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说是麒麟,代表平安长寿。还有的人说是犭,长着龙头、狮尾、牛蹄、麒麟身,是传说中天界里的神兽。至于到底是什么,没有明确答案,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啦。</p> <p class="ql-block"> 这颗位于大雄宝殿身后西侧的桑树,是当年桑园里的遗存,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树龄,也是开元寺的镇寺之宝。千年不枯,已经成为奇迹,但它却有着更神奇的经历,为开元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在1925年的一次降雨中,桑树被雷电击中断为三节,其中一枝坠落在地上。僧众用柱形花岗石将其托起,令人惊奇的是,这节树枝竟然扎根于土里,顽强的活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桑枝不仅成活,还长势良好,似乎冥冥之中有佛祖在保佑。因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已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的这桩神秘奇闻,被传的沸沸扬扬,此处也成了一处观赏点。凡是来到开元寺的游人,都要到此一睹古桑的真容,领略其经过岁月摧残,仍能焕发生机的神韵。桑莲古迹四个大字,也在向人们讲述这个神奇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桑树旁石柱上的对联,是当年僧众镌刻:“此对生莲垂拱之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不知是对联有回天之力,还是桑枝的生命力顽强,断枝竟能奇迹般成活。我不禁有感而发:雷击古桑一断三,经历死亡鬼门关。入土生根凶转吉,千年沧桑化云烟。</p><p class="ql-block"> 如今,三树同根的桑树,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生长,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已经成为开元寺一道独特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我们穿过一座座楼阁庭院,前往大雄宝殿东侧的镇国塔。回眸望着远去的古老建筑群,心里不禁暗暗赞道:开元寺建筑辉煌,大气磅礴,真乃我国的历史文化瑰宝,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从很远的距离,我们就看到了巍峨耸立的镇国塔。它与西面的仁寿塔,相隔约有200米距离,高48.24米,两塔的形状大致相同。</p><p class="ql-block"> 塔顶的翘角和塔刹,用铁链相连接。塔盖上有铁香炉,塔刹尖顶装有金葫芦。层次分明,宏伟壮丽,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p> <p class="ql-block"> 镇国塔始建于公元865年,唐咸通年间。初建是木塔,后因遭遇火灾重建为砖塔,南宋嘉熙二年至禧祐十年,改建为石塔,是一座花岗岩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p><p class="ql-block"> 每层的门龛两旁,都雕刻高两米宽1米的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造像。塔的基座梁枋,以及门亮各部位的图案装饰,均为花岗岩精雕细琢而成。</p> <p class="ql-block"> 在整个塔壁上,一共雕刻了80尊保护神像。这些神像的身份,服装、姿态、表情各不相同,但每幅人物的个性,却是非常的鲜明突出。</p> <p class="ql-block"> 金刚神将浮雕,在塔身的第一层,是护卫佛法守护佛塔的武将,其艺术水准是雕刻中的极品。只见形态各异,面现威严之相,身披铠甲,帔帛缠绕,给人一种威武霸气,无人可敌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在第二层的西北面,也有一幅唐三藏和猴行者的浮雕像。只见唐僧形象高大,身穿僧衣,慈眉善目,手挽佛珠,头顶上的佛光,惊艳四溢。</p><p class="ql-block"> 让人感到不解的是,猴行者却站在唐三藏的衣角边,身穿官服,手执笏板,像个小孩子似的,显得非常的规矩。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师徒的原因,以身体的矮小来体现,徒弟对师傅的尊崇和敬意。</p> <p class="ql-block"> 这幅观音菩萨浮雕,位于塔身的第四层。在东西的两座塔上,都出现了观音菩萨的雕像,可却是男性的形象,完全违背了人们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浮雕,作为佛教中的重要形象,象征着慈悲和智慧,是佛教信徒们心中的救渡化身。至于男性女性,似乎不重要,观音在佛教中的地位,是永远不能改变的。</p> <p class="ql-block"> 在须弥座的束腰部分,嵌砌着用辉绿岩雕刻,以释迦牟尼本生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佛传图浮雕,原有40方,现仅存38方,都是宋代泉州佛教著名的石雕。</p><p class="ql-block"> 浮雕中的神话故事,大都取材于印度,如“童子求偈”,“太子出游”等。但浮雕的人物装束,周围环境描述,已经本土化了。这些浮雕展示了宋代绘画艺术精髓,堪称为古代建筑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对于东西两座塔上的石雕,给我们的感觉,东塔要好与西塔。尤其是东塔须弥座部位的浮雕,刻工细腻,雕琢精致,艺术水准要超过塔身的菩萨,天王等人物雕像,让人越看越喜欢,越看越留恋。</p> <p class="ql-block"> 须弥座上的佛传图浮雕故事,虽然发生的时间不一样,但都充满了宋代色彩。只要了解了图案里的内容,就好似敲开了宋朝大门,就能看到形形色色的宋朝人。</p><p class="ql-block"> 这些精美的浮雕,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也更加直观的传播了佛教教义,对于促进我国佛教的兴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这幅浮雕的右侧,刻着流水添鱼四个小字。流水是生命的流动和不断更新,添鱼意味着增加或丰富,而鱼象征着富饶和丰收,代表着吉祥。这幅画面不仅增加了艺术美感,也深化了其象征意义,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上,泉州地区一共发生过两次地震,特别是第二次,灾情特别的严重,这座石碑是东西双塔抗震的详细记载。</p><p class="ql-block"> 在公元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晚上十时左右,泉州发生了八级大地震。当时是山摇地动,房倒屋塌,人畜伤亡惨重。而开元寺里的主要建筑,却安然无恙,仅有东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坏,但仍然坚固的高高耸立。足见其抗震性能的优越,创造了破坏性地震中的生存奇迹。</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的东西双塔,在八级地震中屹立不倒,主要是建筑设计科学合理。据《开元寺志》记载,每座塔里有40个石柱,40个大梁,40个小梁,构成了塔身五层巨大的仿木建筑框架。</p><p class="ql-block"> 塔正中的塔心柱直贯各层,搭连塔壁和倚柱。顶柱上的斗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梁托,榫眼接合,形成应力牢固的一体。塔壁用花岗岩石,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配合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一万多吨的建筑物,在经历八百年风雨和地震灾害的情况下,巍然屹立,安然无恙。</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一寺双塔,是泉州历史和佛教文化的完美体现,不管是建筑,还是雕刻艺术,都是精美绝伦,让人震撼无比。</p><p class="ql-block">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我们是深有体会,人生一定要去泉州,泉州要去开元寺。不仅能洗涤人的心灵,也会在历史的长河里沐浴,观赏到世界文化遗产的神采古韵,让人大开眼界,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光临来访,您的点赞关注或留言,就是对我的最大鼓励和支持,再次表示真诚谢意!</p><p class="ql-block"> 图片均为手机拍摄,个别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