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这个词,到底是“土”还是“洋”

五岳人

<p class="ql-block" style=" font-size: 17px;">民俗小知识</p> <p class="ql-block">  元旦假日,朋友圈不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祝福语,就连“元旦”一词,非常带有中国本土情味儿,也很接地气儿。但是,1月1日毕竟是公历新年的第一天,应该算是西洋节日。阳历年第一天叫“元旦”,到底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呢(是本地特产还是舶来品)?究竟有啥寓意呢?跟中国本土的春节是啥关系呢?</p><p class="ql-block"> 昨天元旦,从搜狐网看到了一篇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学博士萧放介绍元旦的文章,才对这些疑问有了初步认识。</p> <p class="ql-block">(萧放主任)</p> <p class="ql-block">       萧放主任介绍,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从字面看,元为始,旦为晨。 作为节日时间,它指每年第一个月第一天的早晨,即新年的开始。 历史上,元旦有许多雅称,如三元、元日、正朝、元朔、正旦、元正、新年、初年、新正、鸡日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p> <p class="ql-block">      传统中国社会对“新的一年”的认识与西方不同,一直以来都将“正月初一”视为“新的一年”的开始,中国古代就是如此,元旦就是“正月初一”。汉武帝以前,元旦的具体日期不太统一,夏代为夏历正月初一,商代为夏历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夏历十一月初一,秦朝为夏历十月初一。汉武帝时,改行《太初历》,重定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此后为历朝历代所沿用。 “由此可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只有一个新年,就是正月初一的农历年,这种情况直到民国时期才被改变。”萧放说。</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浮雕)</p> <p class="ql-block">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引入西方历法,1912年开始使用公历,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并将本来作为农历新年的“元旦”名称挪用到阳历新年上,农历新年则被改称为春节。从此以后,中国人每年都要过两个新年:一个是阳历1月1日的元旦,老百姓习惯称它为“阳历年”;另一个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农历新年,即春节。 “不过由于历史文化与民间传统的原因,这一历法的节日修正并未广泛流行起来。”萧放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 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作为公历新年第一天,元旦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它蕴含着勃勃的生机,象征着新生和新的希望,也寄予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期盼。”萧放说。</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全体女代表留影,唯一男代表:贺龙)</p> <p class="ql-block">       按照萧放主任的介绍:我国的元旦(即春节)自夏朝早已有之,并且有多种称谓。阳历新年从辛亥革命后(1912年)才开始。新中国成立,才将阳历年(公历1月1日)专称为元旦,农历年(正月初一)专称为春节。</p><p class="ql-block">       看来元旦一词赓续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根脉,不是舶来品。用中国古老的吉祥词语来命名西洋节日倒有一种中外文化融合的蕴味,也是一种对外开放但又不失自我的民族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兼收并蓄。</p><p class="ql-block">       元旦新年之际,为伟大的祖国点赞!!!</p><p class="ql-block">                                                                2023.1.2上午于家中</p> <p class="ql-block">注:图片均来自网络。</p>